第四十四章 南宋散文與語錄

關燈
古文家的天下——道學派與功利派——陳亮、陳傅良、葉适——朱熹、呂祖謙、真德秀等——王十朋、周必大等——陸遊與鄭樵——所謂“語錄”——宋儒的語錄——程頤、朱熹等的語錄——語錄中所見的宋代白話文學 一 南宋的散文壇,殆為古文家們所獨占。

    古文運動到了這個時候已是大功告成,穩坐江山的了。

    凡非正統派則概以“野狐禅”斥之。

    這時,古文選集的刊行,盛極一時;種種皆為士子學習的讀本。

    最著名者,像呂祖謙的《古文關鍵》、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最後,尚有謝枋得的《文章規範》,皆傳誦到千百年而未衰。

     陳亮像 南宋上半葉的散文作家,最重要的可分為二派,一是功利派,一是道學派。

    道學派以朱熹、呂祖謙為代表。

    功利派則以陳亮、陳傅良、葉适為代表。

    功利派的作家們,為文務求适合世用,才氣也奔放雄贍,不屑屑于句斟字酌。

    他們可以說是,政治家的文人。

    恰好在南宋的初期,喘息已定,議論蜂起。

    有志從政的志士們,競言恢複,言世務,言經濟。

    陳亮的文章,可以代表了這一班志士們。

    亮[1]字同父,永康人。

    才雄氣壯,有志功名。

    其文才辯縱橫,不可控勒,有“開拓萬古之心胸,推倒一時之傑豪”的雄姿。

    亮與朱熹相友善,然議論則相左。

    有《龍川文集》三十卷。

    他嘗上書孝宗道:“今世之儒士,自謂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

    舉一世安于君父之大雠,而方且揚眉拱手,以談性命。

    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這一席話正足以表現出功利派的作家們和道學家們的分野來。

     陳傅良[2]字君舉,瑞安人,也喜談經世之學。

    有《止齋文集》。

    他的文章頗切實合世用,而漸少像陳亮似的發揚踔厲的光彩。

     葉适字正則,永嘉人,有《水心集》。

    他的文章,頗富于才情,尤長于考證與研究。

    他的《學習記言》乃是一部學術上的偉作。

    他嘗自言,為文之道,譬如人家觞客,雖或金銀器照座,然不免出于假借。

    惟自家羅列者,即僅瓷缶瓦杯,然都是自家物色。

    蓋他是不喜傍人門戶的一人。

     二 朱熹的散文,功力深到,理緻周密,不矜才使氣,而言無餘蘊,物無遁形。

    在許多道學家的文章裡,他的所作是最可稱為無疵的。

    他的論學的書劄,整理古籍的序文,尤其是精心經意之作,看來似是平淡無奇,卻是很雅厚簡當,語語動人的。

    有《朱子大全集》。

    他嘗說道:“古人文章大率隻是平說而意自長。

    後人文章務意多而酸澀。

    如《離騷》,初無奇字,隻是恁說将去,自是好。

    後來如魯直,恁地著力做,卻自是不好。

    ”(《朱子語類》)這足以見他為文的主張來。

     朱熹著書 道學家們大概都是做古文的,于朱熹外,最重要者,前期有呂祖謙,後期有真德秀、魏了翁。

    呂祖謙[3]字伯恭,隆興元年進士。

    累除直秘閣著作郎,國史院編修。

    他和朱熹是好友,惟他頗有些辯士之風,不盡同諸道學家之醇雅。

    真德秀[4]字景希,慶元五年進士。

    嘉定中拜參知政事,進資政殿學士。

    學者稱西山先生。

    了翁[5]字華父,号鶴山,與德秀同年進士。

    理宗朝累官資政殿學士。

    他們的文章皆條暢雅正,有類朱熹諸人之作[6]。

     真德秀 明刊本《武夷山志》(西谛藏) 三 道學派和功利派的作家們,皆不甚着意于文章,他們并不自視為古文家而止。

    他們有比文章更重要的事業在着。

    功利派以政治上的活動為目的,而道學家們則以闡道說理為根本。

    朱熹嘗道:“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

    惟其根本乎道,所以發之于文皆道也。

    ”(《朱子語類》)這便是道學家的文學主張。

     其不以功名或“性命”之道相标榜者,尚有王十朋、周必大、洪邁、樓鑰諸人,皆為重要的散文作家。

    王十朋[7]字龜齡,永嘉人。

    紹興中,中進士第一。

    孝宗時為吏部侍郎。

    有《梅溪集》[8]。

    明人傳奇《荊钗記》,嘗以他為中心人物。

    洪邁與兄适、遵并稱三洪,皆仕于孝宗朝。

    邁字景廬,谥文敏。

    文名尤盛。

    有《容齋五筆》。

    雖是瑣碎的随筆,篇幅卻是很浩瀚的,其中很有些重要的材料。

    周必大字子元,号平園叟,紹興中進士。

    孝宗朝曆右丞相,拜少保。

    有《周益公大全集》。

    樓鑰字大防,号攻愧。

    隆興初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甯宗朝參知政事。

    洪邁、樓鑰、周必大等又工于四六。

    南宋初的汪藻、孫觌尤專工此體。

     陸遊以詩名。

    鄭樵以所作的偉大的《通史》、《通志》著。

    皆不甚有文名。

    然遊的古文和他的詩一樣,極見才情。

    樵[9]的所作,則浩浩莽莽,雄辯無垠,深入顯出,舒卷如意。

    我們觀其《詩辨妄》以及《通志》中二十略的文章,幾無不要為其滔滔的辯難所折服,為其雄健的議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