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戲文的起來
關燈
小
中
大
文字,大别之為兩種:一種典雅語,即Sanscrit;一種是土白語,即Prakrits。
大都上流人物、主角,則每用典雅語,下流人物,如侍從之類,則大都用土白。
這也和我們傳奇中的習慣正同。
在今所傳的傳奇戲文中,最古用兩種語調的劇本,今尚未見。
然在嘉靖年間,陸采的《南西廂記》等,已間用蘇白。
而萬曆中沈璟所作的《四異記》,則醜、淨已全用蘇人鄉語(見郁藍生《曲品》)。
今日劇場上的習慣更是如此。
醜與淨大都是用土白說話的,即原來戲文并不如此者,他們也要将它改作如此。
如今日所演李日華的《南西廂記》,法聰諸人的話便全是蘇白,全是伶人自改的。
但主人翁,正當的腳色,則完全用的是典雅的國語,決不用土白。
這個習慣,決不會是創始于陸采或沈璟的,必是劇場上很早的已有了這種習慣。
不過寫劇者大都為了流行他處之故,往往不欲仍用土語寫入劇中。
而依了劇場習慣,把土語方言寫入劇本中者,則或當始于沈、陸二氏耳。
這與印度戲曲之用歧異語以表示劇中人物身份者,其用意正同。
在這五點上講來,已很足證明中國戲曲自印度輸來的話是可靠的了。
像這樣的二者逼肖的組織與性質,若謂其出于偶然的“貌合”或碰巧的相同,那是說不過去的。
波耳的《支那事物》(J.DyerBall,ThingsChinese)說:“中國劇的理想完全是希臘的,其面具、歌曲、音樂、科白、出頭、動作,都是希臘的。
……中國劇底思想是外國的,隻有情節和語言是中國的而已。
”如将“希臘的”一語,改為“印度的”,似更為妥當。
波耳,即波乃耶(1847~1919),英國傳教士。
在中國40餘年,對中國事物頗有研究。
他的《支那事物》(即《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類似事物辭典,分條目介紹有關中國的事物。
搜羅廣博,材料翔實。
五 王魁負桂英 明刊本《焚香記》(西谛藏) 最後,在題材上,也可以找出更有趣的奇巧可喜的肖合來。
我們最早的戲文今所知者為《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等等。
這些戲文雖或已全佚,或僅存零星的一二殘曲,不足使我們完全明了其内容。
然據古人的記載看來,其情節是約略可知的。
《趙貞女蔡二郎》叙的是蔡二郎得第忘歸,其妻曆盡艱苦,前往尋他,二郎卻拒之不見,不肯認她為妻。
《王魁負桂英》的情形也約略相同。
王魁與桂英誓于海神廟,願偕白首,無相捐棄。
但王魁中第得官以後,桂英派人去見他。
魁卻沒煞前情,嚴拒于她,不給理睬。
又,今存于《永樂大典》中的戲文,《張協狀元》,寫的也是張協得第後,變了心腸,棄了王氏女不顧。
王氏女剪發籌資,前往京師尋他,他卻命門子打她出去。
為什麼最初期的戲曲中,會有那麼多的“癡心女子負心漢”的故事呢?當然,像這樣的情事,在實際的社會上是不會很少的。
但這種不約而同的情節,為什麼在“戲文”一開始的時候就會用的那麼多呢?我們如果一讀印度大戲劇家卡裡台莎(Kalidasa)的《梭康特》,我們大約總要很驚奇地發現,梭康特之上京尋夫而被拒于其夫杜希揚太(Dushyanta),原來和《王魁》、《趙貞女》乃至《張協》的故事是如此的相肖合的。
如果我們更知道《梭康特》的劇文曾被傳到天台山上的一個廟宇裡的事,則對于這種情節所以相同的原因,當必然有以了然于心吧。
趙貞女 《趙貞女蔡二郎》是中國最早的戲文之一。
選自明淩氏刊本《琵琶記》(西谛藏) 又,在最早的戲文《王煥》,及《崔莺莺西廂記》上(這些戲文也已佚,我們僅能在别的形式的劇文上約略的知道其情節),其描寫王煥與賀憐憐在百花亭上的相逢,與乎莺莺與張生在佛殿上的相見,其情形與杜希揚太初遇梭康特于林中的情形也是很相同的;而《王煥》中的王小三和《崔莺莺》中的紅娘,則也為印度戲曲中所常見的人物。
又,最早的戲文,《陳巡檢梅嶺失妻》(《永樂大典》作《陳巡檢妻遇白猿精》),其情節與印度的大史詩《拉馬耶那》(Ramayna)很有一部分相類似。
而《拉馬耶那》的故事,卻又是印度戲曲家們所最喜歡采用的題材。
這其間也難保沒有多少的牽連的因緣在内。
六 據徐渭的《南詞叙錄》,著錄“宋、元舊篇”凡六十五
大都上流人物、主角,則每用典雅語,下流人物,如侍從之類,則大都用土白。
這也和我們傳奇中的習慣正同。
在今所傳的傳奇戲文中,最古用兩種語調的劇本,今尚未見。
然在嘉靖年間,陸采的《南西廂記》等,已間用蘇白。
而萬曆中沈璟所作的《四異記》,則醜、淨已全用蘇人鄉語(見郁藍生《曲品》)。
今日劇場上的習慣更是如此。
醜與淨大都是用土白說話的,即原來戲文并不如此者,他們也要将它改作如此。
如今日所演李日華的《南西廂記》,法聰諸人的話便全是蘇白,全是伶人自改的。
但主人翁,正當的腳色,則完全用的是典雅的國語,決不用土白。
這個習慣,決不會是創始于陸采或沈璟的,必是劇場上很早的已有了這種習慣。
不過寫劇者大都為了流行他處之故,往往不欲仍用土語寫入劇中。
而依了劇場習慣,把土語方言寫入劇本中者,則或當始于沈、陸二氏耳。
這與印度戲曲之用歧異語以表示劇中人物身份者,其用意正同。
在這五點上講來,已很足證明中國戲曲自印度輸來的話是可靠的了。
像這樣的二者逼肖的組織與性質,若謂其出于偶然的“貌合”或碰巧的相同,那是說不過去的。
波耳的《支那事物》(J.DyerBall,ThingsChinese)說:“中國劇的理想完全是希臘的,其面具、歌曲、音樂、科白、出頭、動作,都是希臘的。
……中國劇底思想是外國的,隻有情節和語言是中國的而已。
”如将“希臘的”一語,改為“印度的”,似更為妥當。
波耳,即波乃耶(1847~1919),英國傳教士。
在中國40餘年,對中國事物頗有研究。
他的《支那事物》(即《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類似事物辭典,分條目介紹有關中國的事物。
搜羅廣博,材料翔實。
五 王魁負桂英 明刊本《焚香記》(西谛藏) 最後,在題材上,也可以找出更有趣的奇巧可喜的肖合來。
我們最早的戲文今所知者為《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等等。
這些戲文雖或已全佚,或僅存零星的一二殘曲,不足使我們完全明了其内容。
然據古人的記載看來,其情節是約略可知的。
《趙貞女蔡二郎》叙的是蔡二郎得第忘歸,其妻曆盡艱苦,前往尋他,二郎卻拒之不見,不肯認她為妻。
《王魁負桂英》的情形也約略相同。
王魁與桂英誓于海神廟,願偕白首,無相捐棄。
但王魁中第得官以後,桂英派人去見他。
魁卻沒煞前情,嚴拒于她,不給理睬。
又,今存于《永樂大典》中的戲文,《張協狀元》,寫的也是張協得第後,變了心腸,棄了王氏女不顧。
王氏女剪發籌資,前往京師尋他,他卻命門子打她出去。
為什麼最初期的戲曲中,會有那麼多的“癡心女子負心漢”的故事呢?當然,像這樣的情事,在實際的社會上是不會很少的。
但這種不約而同的情節,為什麼在“戲文”一開始的時候就會用的那麼多呢?我們如果一讀印度大戲劇家卡裡台莎(Kalidasa)的《梭康特》,我們大約總要很驚奇地發現,梭康特之上京尋夫而被拒于其夫杜希揚太(Dushyanta),原來和《王魁》、《趙貞女》乃至《張協》的故事是如此的相肖合的。
如果我們更知道《梭康特》的劇文曾被傳到天台山上的一個廟宇裡的事,則對于這種情節所以相同的原因,當必然有以了然于心吧。
趙貞女 《趙貞女蔡二郎》是中國最早的戲文之一。
選自明淩氏刊本《琵琶記》(西谛藏) 又,在最早的戲文《王煥》,及《崔莺莺西廂記》上(這些戲文也已佚,我們僅能在别的形式的劇文上約略的知道其情節),其描寫王煥與賀憐憐在百花亭上的相逢,與乎莺莺與張生在佛殿上的相見,其情形與杜希揚太初遇梭康特于林中的情形也是很相同的;而《王煥》中的王小三和《崔莺莺》中的紅娘,則也為印度戲曲中所常見的人物。
又,最早的戲文,《陳巡檢梅嶺失妻》(《永樂大典》作《陳巡檢妻遇白猿精》),其情節與印度的大史詩《拉馬耶那》(Ramayna)很有一部分相類似。
而《拉馬耶那》的故事,卻又是印度戲曲家們所最喜歡采用的題材。
這其間也難保沒有多少的牽連的因緣在内。
六 據徐渭的《南詞叙錄》,著錄“宋、元舊篇”凡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