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話本的産生
關燈
小
中
大
指,右手舉,一個漏風掌打将去。
小娘子則叫得一聲,掩着面哭将入去。
這和《唐太宗入冥記》的白話文比較起來,是如何的一種進步呢!前幾年,有些學者們,見于元代白話文學的幼稚,以為像《水浒傳》那樣成熟的白話小說,決不是産生于元代的。
中國的白話文學的成熟期,當在明代的中葉,而不能更在其前。
想不到在明代中葉的二世紀以前,我們早已有了一個白話文學的黃金時代了! 《合同文字記》,《清平山堂話本》的一個章節,是一個民間流傳的包公斷案的故事。
四 這些“詞話”,其性質頗不同,作風也有些歧異。
當然決不會是出于一二人的手下的。
大抵北宋時代的作風,是較為拙質幼稚的,像《合同文字記》之類。
而《刎頸鴛鴦會》叙狀雖較為奔放,卻甚受“鼓子詞”式的結構的影響,描寫仍不能十分的自由。
但到了南宋的時代卻不然了。
其揮寫的自如,大有像秋高氣爽,馬肥草枯的時候,馳騁縱獵,無不盡意;又像山泉出谷,終日夜奔流不絕,無一物足以阻其東流。
其形容世态的深刻,也已到了像“禹鼎鑄奸,物無遁形”的地步。
在這些“小說”裡,大概要以叙述“煙粉靈怪”的故事為最多。
“煙粉”是人情小說之别稱,“靈怪”則專述神鬼,二者原不相及;然宋人詞話,則往往滲合為一,仿佛“煙粉”必帶着“靈怪”,“靈怪”必附于“煙粉”。
也許《都城紀勝》把“煙粉靈怪”四字聯合着寫,大有用意于其間罷。
我們看,除了《馮玉梅團圓》寥寥二三篇外,哪一篇的煙粉小說不帶着“靈怪”的成分在内。
《碾玉觀音》是這樣,《西山一窟鬼》、《志誠張主管》是這樣,乃至像《定山三怪》、《洛陽三怪》、《西湖三塔記》、《福祿壽三星度世》等等,無一篇不是如此。
惟像《碾玉觀音》諸篇,其描狀甚為生動,結構也很有獨到處,可以說是這種小說的上乘之作。
若《定山三怪》諸作,便有些落于第二流中了。
自《定山三怪》到《福祿壽三星度世》,同樣結構和同樣情節的小說,乃有四篇之多;未免有些無聊,且也很是可怪。
也許這一類以“三怪”為中心人物的“煙粉靈怪”小說,是很受着當時一般聽者們所歡迎,故“說話人”也彼此競仿着寫罷。
總之,這四篇當是從同一個來源出來的。
宋人詞話的技巧,當以這幾篇為最壞的了。
像“公案傳奇”那樣的純以結構的幻曲取勝者,在宋代詞話裡也為一種最流行的作風。
這種情節複雜的“偵探小說”一類的東西,想來也是甚為一般聽衆所歡迎的。
在這種“公案傳奇”裡,最好的一篇,是《簡帖和尚》。
而《勘皮靴單證二郎神》的一作,也窮極變幻,其結構一層深入一層,更又一步步的引人入勝,實可謂之偉大的奇作。
像《錯斬崔甯》、《山亭兒》之類,雖不以結構的奇巧見長,其描寫卻是很深刻生動的。
《合同文字記》當是這一類著作的最早者。
《沈小官一鳥害七命》則其結局較為平衍(《古今小說》裡有《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一篇,其作風頗像宋人;叙的是一個大盜如何地戲弄着捕役的事,和《勘皮靴單證二郎神》一篇恰巧是很有趣的對照)。
《清平山堂話本》,小說家話本集,明洪楩編。
原名《六十家小說》,分為《雨窗》、《長燈》、《随航》、《欹枕》、《解閑》、《醒夢》6集,每集10篇。
《楊溫攔路虎傳》大約便是叙說“搏刀趕棒及發迹變泰的事”的一個例子罷。
但,“搏刀趕棒及發迹變泰的事”和“說公案”毫不相幹。
“說公案”指的是另一種題材的話本(《清平山堂話本》于《簡帖和尚》題下,明注着“公案傳奇”四字)。
楊溫的這位英雄,在這裡描寫的并不怎樣了不得;一人對一人,他是很神勇,但人多了,他便要吃虧。
這是真實的人世間的英雄。
像出現于元代的《水浒傳》上的李逵、武松、魯達等等,又《列國志傳》上的伍子胥,《三國志演義》上的關羽、張飛等,卻都有些超人式的或半神式的。
大約在宋代,說話人所描寫的英雄,還不至十分的脫出人世間的真實的勇士型罷。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有點像楊溫的同類,但又有點像是“說鐵騎兒”的同類。
這是一篇很偉大的悲劇。
像汪信之那樣的自我犧牲的英雄,置之于許多所謂“迫上梁山”的反叛者們之列,是頗能顯出在封建社會裡被壓迫者的如何痛苦無告。
最足以使我們感動的,最富于凄楚的詩意的,便要算是《楊思溫燕山逢故人》一篇了。
這也是一篇“煙粉靈怪”傳奇,除了後半篇的結束頗為不稱外,前半篇所造成的空氣,乃是極為純高,極為凄美的。
“今日說一個官人,從來隻在東京看這元宵。
誰知時移事變,流離在燕山看元宵。
”這背景是如何的凄楚呢!楊思溫當金人南侵之後,流落在燕山,國破家亡,事事足以動感。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恰正好形容他的度過元宵的情況罷。
他後來在酒樓上遇見故鬼,終于死在水中,那倒是極通俗的結局。
大約寫作這篇的“說話人”,或是一位“南渡”的遺老罷,故會那麼的富于家國的痛戚之感。
《拗相公》是宋人詞話裡惟一的一篇帶着政治意味的小說;把這位厲行新法的“拗相公”王安石罵得真夠了。
徒求快心于政敵的受苦,這位作者大約也是一位受過王安石的“紹述”者們的痛苦的虐政的,故遂集矢于安石的身上罷。
《清平山堂話本》書影 五 “詞話”以外,别有“詩話”。
但二者的結構卻是很相同的;當是同一物。
“詩話”存于今者,僅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卷,亦名《三藏法師取經記》[2]。
共分十七章,每章有一題
小娘子則叫得一聲,掩着面哭将入去。
這和《唐太宗入冥記》的白話文比較起來,是如何的一種進步呢!前幾年,有些學者們,見于元代白話文學的幼稚,以為像《水浒傳》那樣成熟的白話小說,決不是産生于元代的。
中國的白話文學的成熟期,當在明代的中葉,而不能更在其前。
想不到在明代中葉的二世紀以前,我們早已有了一個白話文學的黃金時代了! 《合同文字記》,《清平山堂話本》的一個章節,是一個民間流傳的包公斷案的故事。
四 這些“詞話”,其性質頗不同,作風也有些歧異。
當然決不會是出于一二人的手下的。
大抵北宋時代的作風,是較為拙質幼稚的,像《合同文字記》之類。
而《刎頸鴛鴦會》叙狀雖較為奔放,卻甚受“鼓子詞”式的結構的影響,描寫仍不能十分的自由。
但到了南宋的時代卻不然了。
其揮寫的自如,大有像秋高氣爽,馬肥草枯的時候,馳騁縱獵,無不盡意;又像山泉出谷,終日夜奔流不絕,無一物足以阻其東流。
其形容世态的深刻,也已到了像“禹鼎鑄奸,物無遁形”的地步。
在這些“小說”裡,大概要以叙述“煙粉靈怪”的故事為最多。
“煙粉”是人情小說之别稱,“靈怪”則專述神鬼,二者原不相及;然宋人詞話,則往往滲合為一,仿佛“煙粉”必帶着“靈怪”,“靈怪”必附于“煙粉”。
也許《都城紀勝》把“煙粉靈怪”四字聯合着寫,大有用意于其間罷。
我們看,除了《馮玉梅團圓》寥寥二三篇外,哪一篇的煙粉小說不帶着“靈怪”的成分在内。
《碾玉觀音》是這樣,《西山一窟鬼》、《志誠張主管》是這樣,乃至像《定山三怪》、《洛陽三怪》、《西湖三塔記》、《福祿壽三星度世》等等,無一篇不是如此。
惟像《碾玉觀音》諸篇,其描狀甚為生動,結構也很有獨到處,可以說是這種小說的上乘之作。
若《定山三怪》諸作,便有些落于第二流中了。
自《定山三怪》到《福祿壽三星度世》,同樣結構和同樣情節的小說,乃有四篇之多;未免有些無聊,且也很是可怪。
也許這一類以“三怪”為中心人物的“煙粉靈怪”小說,是很受着當時一般聽者們所歡迎,故“說話人”也彼此競仿着寫罷。
總之,這四篇當是從同一個來源出來的。
宋人詞話的技巧,當以這幾篇為最壞的了。
像“公案傳奇”那樣的純以結構的幻曲取勝者,在宋代詞話裡也為一種最流行的作風。
這種情節複雜的“偵探小說”一類的東西,想來也是甚為一般聽衆所歡迎的。
在這種“公案傳奇”裡,最好的一篇,是《簡帖和尚》。
而《勘皮靴單證二郎神》的一作,也窮極變幻,其結構一層深入一層,更又一步步的引人入勝,實可謂之偉大的奇作。
像《錯斬崔甯》、《山亭兒》之類,雖不以結構的奇巧見長,其描寫卻是很深刻生動的。
《合同文字記》當是這一類著作的最早者。
《沈小官一鳥害七命》則其結局較為平衍(《古今小說》裡有《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一篇,其作風頗像宋人;叙的是一個大盜如何地戲弄着捕役的事,和《勘皮靴單證二郎神》一篇恰巧是很有趣的對照)。
《清平山堂話本》,小說家話本集,明洪楩編。
原名《六十家小說》,分為《雨窗》、《長燈》、《随航》、《欹枕》、《解閑》、《醒夢》6集,每集10篇。
《楊溫攔路虎傳》大約便是叙說“搏刀趕棒及發迹變泰的事”的一個例子罷。
但,“搏刀趕棒及發迹變泰的事”和“說公案”毫不相幹。
“說公案”指的是另一種題材的話本(《清平山堂話本》于《簡帖和尚》題下,明注着“公案傳奇”四字)。
楊溫的這位英雄,在這裡描寫的并不怎樣了不得;一人對一人,他是很神勇,但人多了,他便要吃虧。
這是真實的人世間的英雄。
像出現于元代的《水浒傳》上的李逵、武松、魯達等等,又《列國志傳》上的伍子胥,《三國志演義》上的關羽、張飛等,卻都有些超人式的或半神式的。
大約在宋代,說話人所描寫的英雄,還不至十分的脫出人世間的真實的勇士型罷。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有點像楊溫的同類,但又有點像是“說鐵騎兒”的同類。
這是一篇很偉大的悲劇。
像汪信之那樣的自我犧牲的英雄,置之于許多所謂“迫上梁山”的反叛者們之列,是頗能顯出在封建社會裡被壓迫者的如何痛苦無告。
最足以使我們感動的,最富于凄楚的詩意的,便要算是《楊思溫燕山逢故人》一篇了。
這也是一篇“煙粉靈怪”傳奇,除了後半篇的結束頗為不稱外,前半篇所造成的空氣,乃是極為純高,極為凄美的。
“今日說一個官人,從來隻在東京看這元宵。
誰知時移事變,流離在燕山看元宵。
”這背景是如何的凄楚呢!楊思溫當金人南侵之後,流落在燕山,國破家亡,事事足以動感。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恰正好形容他的度過元宵的情況罷。
他後來在酒樓上遇見故鬼,終于死在水中,那倒是極通俗的結局。
大約寫作這篇的“說話人”,或是一位“南渡”的遺老罷,故會那麼的富于家國的痛戚之感。
《拗相公》是宋人詞話裡惟一的一篇帶着政治意味的小說;把這位厲行新法的“拗相公”王安石罵得真夠了。
徒求快心于政敵的受苦,這位作者大約也是一位受過王安石的“紹述”者們的痛苦的虐政的,故遂集矢于安石的身上罷。
《清平山堂話本》書影 五 “詞話”以外,别有“詩話”。
但二者的結構卻是很相同的;當是同一物。
“詩話”存于今者,僅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卷,亦名《三藏法師取經記》[2]。
共分十七章,每章有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