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話本的産生
關燈
小
中
大
目,如《行程遇猴行者處第二》,《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之類,正和《劉知遠諸宮調》的式樣相同。
這是“西遊”傳說中最早的一個本子,其中多附詩句,像: 僧行七人次日同行,左右伏事。
猴行者因留詩曰:“百萬程途向那邊,今來佐助大師前。
一心祝願送真教,同往西天雞足山。
”三藏法師答曰:“此日前生有宿緣,今朝果遇大明仙。
前途若到妖魔處,望顯神通鎮佛前。
” 《取經詩話》以猴行者為“白衣秀才”,又會作詩,大似印度史詩《拉馬耶那》裡的神猴哈奴曼(Hanuman)。
哈奴曼不僅會飛行空中,而且會作戲曲。
相傳為他所作的一部戲曲,今尚有殘文存于世上。
宋代“講史”的著作,殆不見傳于今世。
曹元忠所刊布的《新編五代史平話》[3],說是宋闆,其實頗有元闆的嫌疑。
惜不得見原書以斷定之。
《新編五代史平話》凡十卷,每史二卷,惟《梁史》及《漢史》俱缺下卷。
其文辭頗好。
大抵所叙述者,大事皆本于正史,而間亦雜入若幹傳說,恣為點染,故大有曆史小說的規模。
其中,像寫劉知遠微時事,郭威微時事,都很生動有趣。
其白話文的程度,似更在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之上。
宜和遺事 明崇祯間刻本 又有《大宋宣和遺事》[4]者,世多以為宋人作;但中雜元人語,則不可解。
“抑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5]耶?書分前後二集,凡十段,大似“講史”的體裁,惟不純為白話文,又多抄他書,體例極不一緻。
所叙者以徽、欽的被俘,高宗的南渡的事實為主,而也追論到王安石的變法,其口吻大似《拗相公》。
開頭并曆叙各代帝王荒淫失政的事,以為引起。
其中最可注意者則為第四段,叙述梁山泺聚義始末。
其中人物姓名以及英雄事迹,已大體和後來的《水浒傳》相同:當是《水浒》故事的最早的一個本子。
惟吳用作吳加亮,盧俊義作李進義為異耳。
又有《梁公九谏》[6]一卷,北宋人作,文意俱甚拙質。
叙武後廢太子為廬陵王,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
狄仁傑因事乘勢,極谏九次。
武後乃悟,複召太子回。
當是“說話人”方起之時的所作罷。
六 話本的作者們,可惜今皆不知其姓氏。
《武林舊事》雖著錄說“小說”者五十餘人;卻不知這些後期的說話人們曾否著作些什麼。
講史的作家們,今所知者有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及王六大夫(說《複華篇》及《中興名将傳》)等,而他們所作卻皆隻字不存。
為了“話本”原是“說話人”的著作,故其中充滿了“講談”的口氣,處處都是針對着聽衆而發言的。
如“說話的,因甚說這春歸詞”(《碾玉觀音》);“自家今日也說一個士人,因來行在臨安府取選”(《西山一窟鬼》);“這員外姓甚名誰?卻做出甚麼事來”(《志誠張主管》)。
也因此,而結構方面,便和一般的純粹的叙述的著作不同。
最特殊的是,在每一篇話本之前,總有一段所謂“入話”或“笑耍頭回”,或“得勝頭回”的,或用詩詞,或說故事,或發議論,與正文或略有關系,或全無關系。
這到底有什麼作用呢?我們看,今日的彈詞,每節之首,都有一個開篇(像《倭袍傳》),便知道其消息。
原來,無論說“小說”或“講史”,為了是實際上的職業之故,不得不十分地遷就着聽衆。
一開講時,聽衆未必到得齊全,不得不以閑話敷衍着,延遲着正文的起講的時間,以待後至的人們。
否則,後至者每從中途聽起,摸不着那場話本的首尾,便會不耐煩靜聽下去的了。
到了後來,一般的小說,已不複是講壇上的東西了,——實際上講壇上所講唱的小說也已别有秘本了——然其體制與結構仍是一本着“說話人”遺留的規則,一點也不曾變動。
其叙述的口氣與态度,也仍是模拟着宋代說話人的。
說話人的影響可謂為極偉大的了! 參考書目 一、《清平山堂話本》明洪楩編刊,有明嘉靖間刊本,有古今小品書籍刊行會影印本。
二、《京本通俗小說》不知編者,有殘本,編入《煙畫東堂小品》中,又有石印本,鉛印本。
三、《古今小說》四十卷明綠天館主人編,傳本極少,惟日本内閣文庫有之。
其殘本曾被改名為《喻世明言》(?)。
四、《警世通言》四十卷明馮夢龍編,有明刊本。
今流行于世者皆三十六卷本,佚去其後四卷。
五、《醒世恒言》四十卷明馮夢龍編,有明刊本,有翻刻本(翻刻者缺《金海陵縱欲亡身》一回)。
六、《中國小說史略》魯迅著,北新書局出版。
七、《明清二代平話集》鄭振铎著,載《小說月報》二十一卷七月号及八月号。
八、《宋朝說話人的家數問題》孫楷第著,載《學文》第一期。
九、《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著,有《學津讨源》本。
十、《都城紀勝》宋耐得翁著,有《楝亭十二種》本。
十一、《夢粱錄》宋吳自牧著,有《武林掌故叢編》本。
十二、《武林舊事》宋周密著,有《武林掌故叢編》本。
*** [1]《也是園書目》有《玉簡齋叢書》本。
[2]《取經詩話》有上虞羅氏珂羅版印本;又《取經記》見于羅氏所印的《吉石庵叢書》中。
[3]《五代史平話》有武進董氏刊本,有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4]《大宋宣和遺事》有《士禮居叢書》本,有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5]此語見《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三篇。
[6]《梁公九谏》有《士禮居叢書》本。
這是“西遊”傳說中最早的一個本子,其中多附詩句,像: 僧行七人次日同行,左右伏事。
猴行者因留詩曰:“百萬程途向那邊,今來佐助大師前。
一心祝願送真教,同往西天雞足山。
”三藏法師答曰:“此日前生有宿緣,今朝果遇大明仙。
前途若到妖魔處,望顯神通鎮佛前。
” 《取經詩話》以猴行者為“白衣秀才”,又會作詩,大似印度史詩《拉馬耶那》裡的神猴哈奴曼(Hanuman)。
哈奴曼不僅會飛行空中,而且會作戲曲。
相傳為他所作的一部戲曲,今尚有殘文存于世上。
宋代“講史”的著作,殆不見傳于今世。
曹元忠所刊布的《新編五代史平話》[3],說是宋闆,其實頗有元闆的嫌疑。
惜不得見原書以斷定之。
《新編五代史平話》凡十卷,每史二卷,惟《梁史》及《漢史》俱缺下卷。
其文辭頗好。
大抵所叙述者,大事皆本于正史,而間亦雜入若幹傳說,恣為點染,故大有曆史小說的規模。
其中,像寫劉知遠微時事,郭威微時事,都很生動有趣。
其白話文的程度,似更在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之上。
宜和遺事 明崇祯間刻本 又有《大宋宣和遺事》[4]者,世多以為宋人作;但中雜元人語,則不可解。
“抑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5]耶?書分前後二集,凡十段,大似“講史”的體裁,惟不純為白話文,又多抄他書,體例極不一緻。
所叙者以徽、欽的被俘,高宗的南渡的事實為主,而也追論到王安石的變法,其口吻大似《拗相公》。
開頭并曆叙各代帝王荒淫失政的事,以為引起。
其中最可注意者則為第四段,叙述梁山泺聚義始末。
其中人物姓名以及英雄事迹,已大體和後來的《水浒傳》相同:當是《水浒》故事的最早的一個本子。
惟吳用作吳加亮,盧俊義作李進義為異耳。
又有《梁公九谏》[6]一卷,北宋人作,文意俱甚拙質。
叙武後廢太子為廬陵王,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
狄仁傑因事乘勢,極谏九次。
武後乃悟,複召太子回。
當是“說話人”方起之時的所作罷。
六 話本的作者們,可惜今皆不知其姓氏。
《武林舊事》雖著錄說“小說”者五十餘人;卻不知這些後期的說話人們曾否著作些什麼。
講史的作家們,今所知者有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及王六大夫(說《複華篇》及《中興名将傳》)等,而他們所作卻皆隻字不存。
為了“話本”原是“說話人”的著作,故其中充滿了“講談”的口氣,處處都是針對着聽衆而發言的。
如“說話的,因甚說這春歸詞”(《碾玉觀音》);“自家今日也說一個士人,因來行在臨安府取選”(《西山一窟鬼》);“這員外姓甚名誰?卻做出甚麼事來”(《志誠張主管》)。
也因此,而結構方面,便和一般的純粹的叙述的著作不同。
最特殊的是,在每一篇話本之前,總有一段所謂“入話”或“笑耍頭回”,或“得勝頭回”的,或用詩詞,或說故事,或發議論,與正文或略有關系,或全無關系。
這到底有什麼作用呢?我們看,今日的彈詞,每節之首,都有一個開篇(像《倭袍傳》),便知道其消息。
原來,無論說“小說”或“講史”,為了是實際上的職業之故,不得不十分地遷就着聽衆。
一開講時,聽衆未必到得齊全,不得不以閑話敷衍着,延遲着正文的起講的時間,以待後至的人們。
否則,後至者每從中途聽起,摸不着那場話本的首尾,便會不耐煩靜聽下去的了。
到了後來,一般的小說,已不複是講壇上的東西了,——實際上講壇上所講唱的小說也已别有秘本了——然其體制與結構仍是一本着“說話人”遺留的規則,一點也不曾變動。
其叙述的口氣與态度,也仍是模拟着宋代說話人的。
說話人的影響可謂為極偉大的了! 參考書目 一、《清平山堂話本》明洪楩編刊,有明嘉靖間刊本,有古今小品書籍刊行會影印本。
二、《京本通俗小說》不知編者,有殘本,編入《煙畫東堂小品》中,又有石印本,鉛印本。
三、《古今小說》四十卷明綠天館主人編,傳本極少,惟日本内閣文庫有之。
其殘本曾被改名為《喻世明言》(?)。
四、《警世通言》四十卷明馮夢龍編,有明刊本。
今流行于世者皆三十六卷本,佚去其後四卷。
五、《醒世恒言》四十卷明馮夢龍編,有明刊本,有翻刻本(翻刻者缺《金海陵縱欲亡身》一回)。
六、《中國小說史略》魯迅著,北新書局出版。
七、《明清二代平話集》鄭振铎著,載《小說月報》二十一卷七月号及八月号。
八、《宋朝說話人的家數問題》孫楷第著,載《學文》第一期。
九、《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著,有《學津讨源》本。
十、《都城紀勝》宋耐得翁著,有《楝亭十二種》本。
十一、《夢粱錄》宋吳自牧著,有《武林掌故叢編》本。
十二、《武林舊事》宋周密著,有《武林掌故叢編》本。
*** [1]《也是園書目》有《玉簡齋叢書》本。
[2]《取經詩話》有上虞羅氏珂羅版印本;又《取經記》見于羅氏所印的《吉石庵叢書》中。
[3]《五代史平話》有武進董氏刊本,有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4]《大宋宣和遺事》有《士禮居叢書》本,有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5]此語見《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三篇。
[6]《梁公九谏》有《士禮居叢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