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話本的産生
關燈
小
中
大
“變文”影響的巨大——講唱故事的風氣的大行——所謂“說話人”——說話的四家——說話人的歌唱的問題——“銀字兒”與“合生”——今存的宋人小說——“詞話”與“詩話”——《清平山堂話本》及“三言”中的“詞話”——白話文學的黃金時代——從《唐太宗入冥記》到宋人詞話——煙粉靈怪傳奇——公案傳奇——《楊思溫》與《拗相公》——《取經詩話》——《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梁公九谏》——“說話人”在後來小說上的影響的巨大
一
在北宋的末年,“變文”顯出了她的極大的影響。
“變文”的名稱,在那時大約是已經消失了。
講唱“變文”的風氣,在那時也似已不見了。
但“變文”的體制,卻更深刻地進入于我們的民間;更幻變的分歧而成為種種不同的新文體。
在其間,最重要的是鼓子詞和諸宮調二種。
這在上文已經說過了。
但變文的講唱的習慣還不僅結果在鼓子詞和諸宮調上。
同時,類似變文的新文體是雨後春筍似的聳峙于講壇的地面。
講壇的所在,也不僅僅是限于廟宇之中了,講唱的人,也不僅僅是限止于禅師們了。
當然禅師們在當時的講壇上還占了一部分的勢力,像“說經”、“說诨經”、“說參請”之類。
當時,講唱的風氣竟盛極一時;唱的方面也百出不窮;講唱的人物也“牛鬼蛇神”無所不有;講唱的題材,更是上天下地,無所不談。
這種風尚,也許遠在北宋之末以前已經有了。
不過,據我們所知道的材料,卻是以北宋之末為最盛。
這風尚直到了南宋之末而未衰,直到了元、明而仍未衰。
而至今日也還不是完全絕了蹤迹。
講唱的勢力,在民間并未低落。
講壇也還林立在廟宇與茶棚之中。
這可見,變文的軀骸,雖在西陲沉埋了千年以上,而她的子孫卻還在世上活躍着呢;且孳生得更多;其所成就的事業也更為偉大。
北宋東京街上的說唱場面 在北宋之末,變文的子孫們,于諸宮調外尚有所謂“說話”者,在當時民間講壇上,極占有權威。
“說話”成了許多專門的職業;其種類極為分歧。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末年東京的“伎藝”,其中已有“孫寬、孫十五、曾無黨、高恕、李孝祥等講史;李慥、楊中立、張十一、徐明、趙世亨、賈九等小說;吳八兒,合生……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的話。
其後,在南宋諸家的著述,像周密的《武林舊事》,耐得翁的《都城紀勝》及吳自牧的《夢粱錄》,所記載的“說話人”的情形,更為詳盡。
《都城紀勝》記載“瓦舍衆伎”道: 說話有四家。
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搏刀趕棒及發迹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
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禅悟道等事。
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争戰之事。
最畏小說人。
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合生與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
《夢粱錄》所記,與《都城紀勝》大略相同。
《武林舊事》則曆記“演史” “說經、诨經”等等職業的說話人的姓名。
“演史”自喬萬卷以下到陳小娘子,凡二十三人;“說經、诨經”自長嘯和尚以下到戴忻庵,凡十七人;“小說”自蔡和以下到史惠英(女流)凡五十二人;“合生”最不景氣,隻有一人,雙秀才。
大約“說話人”的四家,便是這樣分着的。
其中,“小說”最為發達,分門别類也最多。
大約每一門類也必各有專家。
故其專家至有五十餘人之多。
“演史”也是很受歡迎的。
《東京夢華錄》既載着霍四究、尹常等以說“三分”、“五代史”為專業,而《夢粱錄》裡也說着當時“演史”者的情況道:“又有王六大夫,元系禦前供話,為幕客請給,講諸史俱通。
于鹹淳年間,敷演《複華篇》及《中興名将傳》,聽者紛紛。
蓋講得字真不俗,記問淵源甚廣耳。
” 凡說話人殆無不是以講唱并重者;不僅僅專力于講。
——宋代京瓦中重要的藝伎蓋也無不是如此——這正足以表現出其為由“變文”脫胎而來。
今所見的宋人“小說”,其中夾入唱詞不少,有的是詩,有的是詞,有的是一種特殊結構的文章,慣用四言、六言和七言交錯成文的,像: 黃羅抹額,錦帶纏腰。
皂羅袍袖繡團花,金甲束身微窄地。
劍橫秋水,靴踏狻猊。
上通碧落之間,下徹九幽之地。
業龍作祟,向海波水底擒來;邪怪為妖,入山洞穴中捉出。
六丁壇畔,權為符吏之名;上帝階前,次有天丁之号。
——《西山一窟鬼》 我們讀到這樣的對偶的文章,還不會猛然地想起《維摩诘經變文》、《降魔變文》來麼?但唐人的對偶的散文的描狀,在此時卻已被包納而變成為專門作描狀之用的一種特殊的文章了。
大約這種唐人用來講念的,在此時必也已一變而成為“唱文”的一種了。
又宋人亦稱“小說”為“銀字兒”。
而“銀字”卻是一種樂器之名(見《新唐書·禮樂志》及《宋史·樂志》)。
白樂天詩有“高調管色吹銀字”,和凝《山花子詞》有“銀字笙寒調正長”,宋人詞中說及“銀字”者更不少概見。
也許這種東西和“小說”的唱調是很有關系的。
在“講史”裡,也往往附入唱詞不少。
最有趣的是“小說”中,像《快嘴李翠蓮記》(見《清平山堂話本》),像《蔣淑貞刎頸鴛鴦會》(見《清平山堂話本》及《警世通言》),幾皆以唱詞為主體。
《刎頸鴛鴦會》更有“奉勞歌伴:先聽格律,後聽蕪詞”及“奉勞歌
“變文”的名稱,在那時大約是已經消失了。
講唱“變文”的風氣,在那時也似已不見了。
但“變文”的體制,卻更深刻地進入于我們的民間;更幻變的分歧而成為種種不同的新文體。
在其間,最重要的是鼓子詞和諸宮調二種。
這在上文已經說過了。
但變文的講唱的習慣還不僅結果在鼓子詞和諸宮調上。
同時,類似變文的新文體是雨後春筍似的聳峙于講壇的地面。
講壇的所在,也不僅僅是限于廟宇之中了,講唱的人,也不僅僅是限止于禅師們了。
當然禅師們在當時的講壇上還占了一部分的勢力,像“說經”、“說诨經”、“說參請”之類。
當時,講唱的風氣竟盛極一時;唱的方面也百出不窮;講唱的人物也“牛鬼蛇神”無所不有;講唱的題材,更是上天下地,無所不談。
這種風尚,也許遠在北宋之末以前已經有了。
不過,據我們所知道的材料,卻是以北宋之末為最盛。
這風尚直到了南宋之末而未衰,直到了元、明而仍未衰。
而至今日也還不是完全絕了蹤迹。
講唱的勢力,在民間并未低落。
講壇也還林立在廟宇與茶棚之中。
這可見,變文的軀骸,雖在西陲沉埋了千年以上,而她的子孫卻還在世上活躍着呢;且孳生得更多;其所成就的事業也更為偉大。
北宋東京街上的說唱場面 在北宋之末,變文的子孫們,于諸宮調外尚有所謂“說話”者,在當時民間講壇上,極占有權威。
“說話”成了許多專門的職業;其種類極為分歧。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末年東京的“伎藝”,其中已有“孫寬、孫十五、曾無黨、高恕、李孝祥等講史;李慥、楊中立、張十一、徐明、趙世亨、賈九等小說;吳八兒,合生……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的話。
其後,在南宋諸家的著述,像周密的《武林舊事》,耐得翁的《都城紀勝》及吳自牧的《夢粱錄》,所記載的“說話人”的情形,更為詳盡。
《都城紀勝》記載“瓦舍衆伎”道: 說話有四家。
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搏刀趕棒及發迹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
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禅悟道等事。
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争戰之事。
最畏小說人。
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合生與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
《夢粱錄》所記,與《都城紀勝》大略相同。
《武林舊事》則曆記“演史” “說經、诨經”等等職業的說話人的姓名。
“演史”自喬萬卷以下到陳小娘子,凡二十三人;“說經、诨經”自長嘯和尚以下到戴忻庵,凡十七人;“小說”自蔡和以下到史惠英(女流)凡五十二人;“合生”最不景氣,隻有一人,雙秀才。
大約“說話人”的四家,便是這樣分着的。
其中,“小說”最為發達,分門别類也最多。
大約每一門類也必各有專家。
故其專家至有五十餘人之多。
“演史”也是很受歡迎的。
《東京夢華錄》既載着霍四究、尹常等以說“三分”、“五代史”為專業,而《夢粱錄》裡也說着當時“演史”者的情況道:“又有王六大夫,元系禦前供話,為幕客請給,講諸史俱通。
于鹹淳年間,敷演《複華篇》及《中興名将傳》,聽者紛紛。
蓋講得字真不俗,記問淵源甚廣耳。
” 凡說話人殆無不是以講唱并重者;不僅僅專力于講。
——宋代京瓦中重要的藝伎蓋也無不是如此——這正足以表現出其為由“變文”脫胎而來。
今所見的宋人“小說”,其中夾入唱詞不少,有的是詩,有的是詞,有的是一種特殊結構的文章,慣用四言、六言和七言交錯成文的,像: 黃羅抹額,錦帶纏腰。
皂羅袍袖繡團花,金甲束身微窄地。
劍橫秋水,靴踏狻猊。
上通碧落之間,下徹九幽之地。
業龍作祟,向海波水底擒來;邪怪為妖,入山洞穴中捉出。
六丁壇畔,權為符吏之名;上帝階前,次有天丁之号。
——《西山一窟鬼》 我們讀到這樣的對偶的文章,還不會猛然地想起《維摩诘經變文》、《降魔變文》來麼?但唐人的對偶的散文的描狀,在此時卻已被包納而變成為專門作描狀之用的一種特殊的文章了。
大約這種唐人用來講念的,在此時必也已一變而成為“唱文”的一種了。
又宋人亦稱“小說”為“銀字兒”。
而“銀字”卻是一種樂器之名(見《新唐書·禮樂志》及《宋史·樂志》)。
白樂天詩有“高調管色吹銀字”,和凝《山花子詞》有“銀字笙寒調正長”,宋人詞中說及“銀字”者更不少概見。
也許這種東西和“小說”的唱調是很有關系的。
在“講史”裡,也往往附入唱詞不少。
最有趣的是“小說”中,像《快嘴李翠蓮記》(見《清平山堂話本》),像《蔣淑貞刎頸鴛鴦會》(見《清平山堂話本》及《警世通言》),幾皆以唱詞為主體。
《刎頸鴛鴦會》更有“奉勞歌伴:先聽格律,後聽蕪詞”及“奉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