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古文運動的第二幕

關燈
後于歐陽修之古文家,有曾鞏、王安石及眉山的三蘇。

    鞏[13]出于歐陽修的門下,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登嘉祐二年進士。

    少與王安石相善。

    及安石得志,乃相違。

    安石為文遒勁有力。

    鞏則穩妥而已[14]。

     曾鞏像 (清)上官周作,選自乾隆八年(1743)刻本《晚笑堂畫傳》 王安石像 (清)上官周作,選自乾隆八年(1743)刻本《晚笑堂畫傳》 蘇洵像 (清)上官周作,選自乾隆八年(1743)刻本《晚笑堂畫傳》 實際上大暢古文運動的弘流者不得不推蘇轼。

    轼與父洵、弟轍皆有才名。

    洵[15]字明允,年二十七,發憤為學。

    歲餘,往應試不第。

    歸盡焚舊所作文,閉戶讀書。

    遂成通淹。

    轍[16]字子由,性沉靜簡潔。

    為文亦澹遠有緻。

    然惟轼最為雄傑[17]。

    轼是一位充溢着天才的詩人,為古文也富有詩意。

    他嘗自說道:“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這話恰可以拿來做他的文章的确評。

     蘇轍像 (清)上官周作,選自乾隆八年(1743)刻本《晚笑堂畫傳》 轼門下有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陳師道、李麃的六君子。

    在其中,補之、耒和麃尤以善古文稱。

    補之有《雞肋集》,耒有《宛丘集》,麃有《濟南集》。

    秦觀雖以詞掩其古文,但其所作,卻通贍可喜,富于風趣。

    《淮海集》[18]裡固不僅以“詞”為獨傳也。

     四 周敦頤像 凡古文家無不以衛“道”自命,自韓、柳以來皆然。

    但宋代的理學家,卻究竟自成為一系,不和做古文的文士們同科。

    《宋史》也于《儒林》、《文苑》之外,别立《道學》一傳。

    原來古文家們雖然口口聲聲說是衛“道”,究竟不脫文士的習氣。

    至所謂道學家的,方真實的以“道”為主,以文為輔。

    故許多的道學家,其文章往往自成為一個體系,正像邵雍的詩一樣。

    在其間,有周敦頤、張載、程颢、程頤諸人[19]。

    張載作《正蒙》、《西銘》,周敦頤作《太極圖說》及《通書》,其文辭尚為雅整。

    而二程之作,尤為通贍,并不像後來“語錄”式的文章之好拖泥帶水。

     參考書目 一、《宋文鑒》一百五十卷宋呂祖謙編,有明刊本,蘇州書局刊本,《四部叢刊》本。

     二、《古文關鍵》二卷宋呂祖謙編,有冠山堂刊本,《金華叢書》本。

     三、《三蘇文範》十八卷明楊慎編,有明刊本。

     四、《唐宋八家文鈔》一百六十四卷明茅坤編,有明刊本,有坊刊本。

     五、《唐宋八大家類選》十四卷清儲欣編,有刊本。

     六、《古文辭類纂》(姚鼐)及《經史百家雜鈔》(曾國藩)也當一讀,以見所謂“古文”的統系。

    這二書俱有通行本。

     *** [1]柳開見《宋史》卷四百四十《文苑傳》。

     [2]石介見《宋史》卷四百三十二《儒林傳二》。

     [3]祖無擇見《宋史》卷三百三十一。

     [4]李觏見《宋史》卷四百三十二《儒林傳二》。

     [5]尹洙見《宋史》卷三百九十五。

     [6]穆修見《宋史》卷四百四十二《文苑傳四》。

     [7]《歐陽修文集》,刊本極多。

    《四部叢書》中有《居士集》。

     [8]《河南穆公集》三卷,又《尹洙集》二十八卷,俱有《四部叢刊》本。

     [9]《範文正公集》有《四部叢刊》本。

     [10]劉敞見《宋史》卷三百十九。

     [11]司馬光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六。

     [12]《司馬溫公集》有《四部叢刊》本,又其他刊本也很多。

     [13]曾鞏見《宋史》卷三百十九。

     [14]《元豐類稿》五十卷,有《四部叢刊》本。

     [15]蘇洵見《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文苑傳四》。

     [16]蘇轍見《宋史》卷三百三十九。

     [17]三蘇文集刊本甚多,《四部叢刊》裡也俱有之。

     [18]《淮海集》有明刊本,《四部叢刊》本。

     [19]周敦頤等四人均見《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道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