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古文運動的第二幕

關燈
古文運動的第二次開幕——骈偶文本身的崩壞——柳開、石介諸人的呼号——古文運動主盟者歐陽修——韓、柳文研究者的蜂起——範仲淹、司馬光等——曾鞏、王安石等——三蘇的稱霸——蘇門六君子——所謂“道學家”的文字 一 歐陽修像 選自清道光間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 北宋的散文,殆為古文家獨霸的時代。

    韓愈以其熱情的呼号,開始古文運動的第一幕。

    但當時骈俪文的流毒尚深中于人心,一時無法擺脫。

    除了有志于不朽之業的文人們外,罕有光顧到所謂“古文”之門庭的。

    一般人仍是以骈俪文作為通行的文字。

    宋初“西昆派”的諸作家,在散文方面也仍沿襲了這條通行的大路走去的。

    但到了歐陽修諸人起來後,形勢卻大變了。

    骈文經曆了千年的生命,已是衰老得不堪了,經不起這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擊,遂在古文運動的第二幕裡,被古文家們一踣之而不複能再爬起來。

    這古文運動的第二幕遂奠定了“古文為散文之主體”的基礎。

    從此以後,幾有千年,無複有人敢向古文問鼎之輕重。

    當時,考試文及奏議,雖在公式上仍有必須作四六文者,但四六文的運命,也被僅限于此而已。

    她是永不複能再登文壇的主座之上的了。

     二 宋初為古文者有柳開[1]。

    開生于晉末,字仲途,大名人。

    開寶六年進士。

    他少慕韓愈、柳宗元為文,因名肩愈,字始元。

    然他的影響卻很小。

    真實地掀開了古文運動的第二幕者乃是歐陽修、石介諸人。

    石介[2]是一位十足的黑旋風式的人物,具有韓愈似的衛道的熱情與宣傳的伎倆。

    他嘗寫了一篇《怪說》,專門攻擊楊億諸人。

    這個聲勢赫赫的呼号,便是古文運動的正式的開幕。

    同時有祖無擇[3]、李觏[4]、尹洙[5]、穆修[6]、蘇舜卿諸人,也皆為古文,非韓、柳之言不道。

    觏有《盱江集》,在當時雖未甚有大名,而其文章實在尹、穆諸人之上。

    但其影響與勢力遠在他們之上者,則為歐陽修。

    歐陽修在北宋散文壇上的地位,大類韓愈之在唐。

    石介雖大聲疾呼,但力量究竟太小。

    歐陽修則居高臨下,以衡文者的身份,主持着這個運動,天然的自會把整個文壇的風氣變更過來了。

    修[7]有《書韓文後》一文,叙述當時古文運動的經過頗詳: 予少家漢東,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頗好學。

    予遊其家,見其敝箧貯故書在壁間。

    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

    脫落颠倒無次序。

    因乞以歸讀之。

    是時天下未有道韓文者。

    予亦方舉進士,以禮部詩賦為事。

    後官于洛陽。

    而尹師魯之徒皆在。

    遂相與作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補綴之。

    其後天下學者亦漸趨于古。

    韓文遂行于世。

     《昌黎先生文集》書影 雖是記載着韓文的今昔,而韓文的行于世,便代表了古文運動的成功。

    在此時之前,有一段關于古文的事,頗可笑。

    《五朝名臣言行錄》說道:“穆參軍[8]家有唐本《韓柳集》。

    乃丐于所親,得金,用工镂闆印數百帙,攜入京師相國寺,設肆鬻之。

    有儒生數輩至肆,辄取閱。

    公奪取,怒謂曰:‘先輩能讀一篇,不失一句,當以一部相送。

    ’遂終年不售。

    ”有這樣熱忱的宣傳者,乘了“西昆體”之弊而出現,古文自然是終于要大行于天下了。

    一種風氣的流行,雖未必該完全歸功于一二人。

    然那一二人代表了時代的趨勢,而出來打先鋒,在蔓草叢中,硬辟出一條道路來,其自信不惑的勇氣自是很值得敬重的。

     司馬光像 選自明弘治十一年(1498)明宗室天然重刻本《曆代古人像贊》 歐陽修肆力為古文,其成就确在尹、穆諸人以上。

    其集中所有,以敷腴溫潤之作為多,一洗當時锼刻骈偶之習。

    相傳他主持考政時,凡遇雕琢割削之作,一概棄之不顧。

    天下風氣為之一變。

    朱熹嘗極稱其《豐樂亭記》。

    他又作《本論》,以攻佛家,其論旨和态度,正和韓愈的《原道》一般無二。

    凡是古文家便都是衛“道”者,這似已成了一個定例。

     與歐陽修并時為古文者,尚有範仲淹[9]、宋祁、劉敞[10]、司馬光[11]諸人。

    祁與修同修《唐書》。

    司馬光作《資治通鑒》[12],以數十年之力赴之,積稿盈屋,久乃寫定。

    他叙事詳贍有法,又善于剪裁古人的材料,故《通鑒》遂成為重要的史書之一。

     三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