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李商隐與溫庭筠

關燈
源是很古遠的。

    從王梵志到顧況,到他們,那是一條直線的路徑。

    不過中間常受典雅的沙石所壓迫,故他們遂常成為地中的伏流,偶一遇土質松動處才得噴流出來,成為清泉,或成為小溪。

    唐末是喪亂頻仍的時代,科第已失了羁縻人心的效力,個個才士都要自謀出路,自求發展。

    這一層壓力一去,于是那一股伏流便滾滾滔滔地湧出地面上來了。

    在這一股伏流裡,三羅、杜荀鶴、李山甫及胡曾是其代表。

    他們慣是以俗意淺言,來作民間能懂的詩的。

    他們的詩,真的是常在民間的口頭上說着,至于今千年未絕。

    且也成了民間生活常識的一部分,分離不開,影響極大。

    白居易詩每以婦孺皆懂為目的,然究竟還是過于典雅,未必真的能夠深入民間;像羅隐、杜荀鶴、胡曾等人,才是真正的民間詩人呢。

     羅隐像 三羅,為羅邺、羅隐及羅虬,而羅隐之名最大。

    羅隐[19]字昭谏,餘杭人。

    光啟中,依浙江錢镠。

    镠辟他為節度判官副使。

    朱溫召之,不行。

    年八十餘卒。

    隐是民間自己的真實的詩人,至今浙人尚流傳着他的許多聰明的故事;且有“羅隐皇帝口”雲雲的俗諺,說他是“言無不中”。

    《詠齋閑覽》道:“唐人詩句中用俗語者,惟杜荀鶴、羅隐為多。

    羅隐詩,如曰:‘西施若解亡人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曰:‘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曰:‘能消造化幾多力,不複陽和一點塵’;曰:‘隻知事逐眼前去,不覺老從頭上來’;曰:‘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曰:‘采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曰:‘明年更有新條在,繞亂春風卒未休。

    ’今人多引此語,往往不知誰作。

    ”蓋這些詩句也已深入民間而成為他們自己的日常的成語的了。

    他所作有《羅昭谏集》[20]。

     羅邺[21]也是餘杭人。

    楊慎推他為三羅之首,大約因為他的詩在三羅中是最典雅的之故罷。

    但像:“不愁世上無人識,惟怕村中沒酒沽”(《自遣》);“萬裡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歸東”(《春晚渡河有懷》)等等,也還是很諧俗的。

    羅虬[22],台州人,依鄜州李孝恭為從事。

    他狂宕無檢束。

    嘗在孝恭坐,殺了一個妓女,名杜紅兒。

    後悔之,乃作《比紅兒詩》百首,當時盛傳。

    像《比紅兒詩》中的“不似紅兒些子貌,當時争得少年狂”,“若同人世長相對,争作夫妻得到頭”雲雲,也是近于俗語方言的。

     杜荀鶴字彥之,池州人,有詩名,自号九華山人。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進士第。

    或以他為杜牧出妾之子。

    朱溫受禅,拜他為翰林學士,數日而卒(公元848~907年)。

    他自序其詩為《唐風集》。

    他的詩也以類乎格言的成語,最得民間歡迎,像:“舉世盡從愁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世間多少能言客,誰是無愁行睡人”;“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易落好花三個月,難留浮世百年身”等等。

     馬上作(杜荀鶴) 五裡複五裡,住時無住時。

     日将家漸遠,猶恨馬行遲。

     選自明刊本《唐詩畫譜》(西谛藏) 李山甫,鹹通中數舉進士被黜,依魏博幕府為從事。

    他有不羁才,能為青白眼。

    往往不得衆情,以陵傲之,以此無所遇。

    時人憐之,後不知所終。

    山甫詩也喜用淺語,不避俗談,像:“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寒食》);“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上元懷古》);“老逐少來終不放,辱随榮後直須勻。

    勸君不用誇頭角,夢裡輸赢總未真”(《寓懷》)等等,在古典的批評家眼中,都是很粗卑的。

     胡曾有《詠史詩》百篇,盛傳于世。

    凡通俗小說,像《三國志演義》,《隋唐志傳》等等,殆無不引入曾的《詠史詩》。

    辛文房謂:“《詠史詩》皆題古君臣争戰廢興塵迹,經覽形勝,關山亭障,江海深阻,一一可賞;人事雖非,風景猶昨。

    每感辄賦,俱能使人奮飛。

    至今庸夫孺子,亦知傳誦。

    ”他,長沙人,鹹通中舉進士,不第。

    嘗為漢南節度使從事。

    他的《詠史詩》能以淺近之辭,表達曆史上的可泣可歌之事,像《夾谷》: 夾谷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鮮。

     來時不見侏儒死,空笑齊人失措年。

     為的是頗能諧合一般民衆的口味,故得以傳誦不休。

     參考書目 一、《五十唐人小集》有仁和江氏仿宋刊本。

     二、《全唐詩》有原刊本,石印本。

     三、《唐百名家詩》有席氏刊本。

     四、《唐才子傳》有《佚存叢書》本,諸詩人傳皆在其中。

     五、《唐詩紀事》宋計有功撰,有清刊本,石印本。

     六、《全唐詩話》宋尤袤著,有《曆代詩話》本。

     *** [1]李商隐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新唐書》卷二百三《文藝下》。

     [2]《李義山集》三卷,有汲古閣本、席氏刊本、《四部叢刊》本(《詩集》六卷,《文集》五卷);又《義山詩箋注》有朱鶴齡、姚培謙、馮诰諸本;《文集》有徐樹谷、徐炯箋注本。

     [3]溫庭筠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新唐書》卷九十一《溫大雅傳》。

     [4]《溫庭筠集》,有明刊本,有《四部叢刊》本;又《溫飛卿集箋注》(顧予鹹等注),有秀野草堂本。

     [5]韓偓見《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三。

     [6]《韓内翰别集》一卷,汲古閣本,席氏刊本,《玉山樵人集香奁集》附。

    《四部叢刊》本,麟後山房刊本。

     [7]唐彥謙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新唐書》卷八十九《唐儉傳》。

     [8]《皮子文薮》十卷,有明刊本,《四部叢刊》本。

     [9]《唐甫裡先生文集》二十卷,有《四部叢刊》本。

    又《笠澤叢書》,有江都陸氏刊本。

     [10]《李群玉詩集》八卷,有汲古閣刊本三卷、席氏刊本、《四部叢刊》本。

     [11]許渾《丁卯集》二卷,有明弘治刊本、汲古閣刊本、《四部叢刊》本。

     [12]《魚玄機詩》,有清仿宋印本,有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13]杜牧見《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七《杜佑傳》,《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六《杜佑傳》。

     [14]《樊川文集》二十卷,有明刊本、《四部叢刊》本。

    又注本四卷,清馮集梧撰,有刊本。

     [15]司空圖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四《卓行傳》。

     [16]《司空圖集》,有明刊本、席氏刊本、《乾坤正氣集》本、《四部叢刊》本(《文集》十卷,《詩集》五卷)。

     [17]方幹《玄英集》,有席氏刊本。

     [18]鄭谷《雲台編》三卷,有席氏刊本。

     [19]羅隐見《十國春秋》卷八十四。

     [20]《羅昭谏集》,有張贊刊本、汲古閣刊本、席氏刊本、《四部叢刊》本。

     [21]羅邺詩,有《五十唐人小集》本。

     [22]羅虬《比紅兒詩注》一卷,清沈可培注,有《昭代叢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