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李商隐與溫庭筠

關燈
相殊,上文所舉朱慶餘的“待曉堂前拜舅姑”一詩便可作為代表。

    相傳項斯始未為聞人,因以卷谒楊敬之,楊苦愛之,贈詩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明年斯遂擢上第。

    這恰和朱慶餘與張籍的遇合之際有些相似。

     七 追逐于賈島的左右而力拟其作風者有李洞、唐求及喻凫。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

    唐宗室。

    慕賈島為詩,至鑄其像,事之如神。

    昭宗時不第,遊蜀卒。

    他因模拟賈島過度,故有僻澀之诮。

    獨吳融甚稱之。

    他的詩,像:“醉眼青天小,吟情太華低”(《贈唐山人》);“卧語身粘藓,行禅頂佛松”(《宿風翔天桂寺》);“冷筇和雪倚,朽栎帶雲燒”(《維摩暢林居》)等,都是斫句甚苦的。

    唐求居蜀之味江山。

    王建帥蜀,召為參謀,不就。

    放曠疏逸,邦人謂之唐隐居。

    為詩撚稿為丸,納之大瓢。

    後卧病,投瓢于江,道:“斯文苟不沉沒,得者方知吾苦心爾。

    ”流至新渠,有識者道:“唐山人瓢也。

    ”接之。

    十才二三。

    他的詩都是從苦吟與體驗中得到的,像:“為雨疑天晚,因山覓路遙”(《途次偶作》);“竹和庭上春煙動,花帶溪頭曉露開”(《題李少府别業》)。

    喻凫,毗陵人,登開成五年(公元840年)進士第,終烏程尉。

    他和賈島是朋友,作風也甚清瘦,像“鐘沉殘月塢,鳥去夕陽村。

    搜此成閑句,期逢作者論”(《龍翔寺言懷》),卻沒有賈島那樣的精練與拗強了。

     八 與姚合為一群而深受其影響者,有殷堯蕃、李頻、周賀諸人。

    李頻是姚合的女婿。

    他字德新,睦州壽昌人。

    時合為給事中,有詩名,士多歸重。

    頻走千裡,丐其品。

    合大稱賞,遂以女妻之。

    大中八年(公元854年)擢進士第,終于建州刺史。

    他所作詩,功力甚深,像“沙渚漁歸多濕網,桑林蠶後盡空條”(《鄂州頭陀寺上方》);“架書抽讀亂,庭果摘嘗稀”(《過嵩陰隐者》)等等。

     唐周昉《演樂圖》 周賀字南卿,東洛人。

    初為浮屠,名清塞。

    姚合為杭州太守時,愛其詩,加以冠巾,改名賀。

    所作像:“出定聞殘角,休兵見壞鋒”(《送省己上人》);“亂雲迷遠寺,入路認青松。

    鳥道緣巢影,僧鞋印雪蹤”(《入靜隐寺途中作》);“蠹根停雪水,曲角積茶煙”(《玉芝觀王道士》)等等,都是出之以清吟與深思的。

     殷堯蕃,蘇州嘉興人。

    元和中登進士第。

    辟李翺長沙幕府,加監察禦史,又嘗為永樂令。

    他和姚合、雍陶、馬戴、許渾等相酬和,所作多清婉可喜,像:“踏碎羊山黃葉堆,天飛細雨隐輕雷”(《遊山南寺》);及《經靖安裡》: 巷底蕭蕭絕市塵,供愁疏雨打黃昏。

     悠然一曲泉明調,淺立閑愁輕閉門。

     九 鹹通左右,又有李鹹用、來鵬、陳陶、曹邺、方幹諸人,雖詩名重于一時,卻皆命薄如雲,流落以終(惟曹邺較顯達)。

    李鹹用與來鵬同時,工詩不第,嘗應辟為推官,有《披沙集》。

    鹹用的詩顯然可見是受多方面的影響而不名一家的——許多晚唐詩人大概都是這樣的——像:“須知代不乏騷人,貫休之後,惟修睦而已矣”(《讀修睦道上人歌篇》),宛然是韓愈的口氣。

    “淅淅夢初驚,幽窗枕簟清”(《聞泉》),又有些像姚合了。

    來鵬(一作鹄),豫章人,鹹通中舉進士不第。

    他詩思清麗,像:“冷酒一杯相勸頻,異鄉相遇轉相親。

    落花風裡數聲笛,芳草煙中無限人”(《鄂渚清明日》);“新曆才将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早春》)等等,皆頗能狀日常情況入詩。

     方幹字雄飛,新定人。

    嘗谒杭州太守姚合。

    合視其貌陋,甚卑之。

    坐定覽卷,乃駭目變容,館之數日。

    鹹通中,一舉不得志,遂遁會稽,漁于鑒湖。

    他的詩名,滿于江之南,後進私谥曰玄英先生[17](?~888?)。

    像“未明先見海底日,良久遠雞方報晨。

    古樹含風長帶雨,寒岩四月始知春”(《題龍泉寺絕頂》);“坐牽蕉葉題詩句,醉觸藤花落酒杯”(《題越州園袁秀才林辛》)等等,也頗情緻疏蕩。

    曹邺字業之,桂州人,登大中(公元847~859年)進士第,終洋州刺史。

    他的詩頗能表現出唐末喪亂頻仍的時代的内幕來,像《築城》、《戰城南》、《甲第》、《官倉鼠》、《薊北門行》、《秦後作》等,都有些與白居易的《新樂府》相類。

    但居易還以勸戒為名,他則直抒哀怨了。

    他也有清隽異常之作,像《早起》: 月堕滄浪西,門開樹無影。

     此時歸夢闌,獨立梧桐井。

     陳陶字嵩伯,嶺南人(一作鄱陽人,又作劍浦人)。

    大中時遊學長安。

    南唐升元中,隐洪州西山,後不知所終。

    他的詩也多凄楚之音,雖間作超世語,卻多用世意。

    像:“可憐無定河邊骨”(《隴西行》)是最為人所傳誦者。

    又像:“近來詩思清于水,老去風情薄似雲”(《答蓮花妓》)等也殊可喜。

     老馬(姚合) 卧多扶不起,惟向主人嘶。

     惆怅東郊道,秋來雨不泥。

     選自明刊本《唐詩畫譜》 同時又有曹唐的,曾作《遊仙詩》百首,卻都膠執無聊,一點也沒有靈隽飛動之意緒,可說是這一類詩中的最下者。

    他字堯賓,桂州人,初為道士,後舉進士不第。

     同時又有所謂“芳林十哲”者,唱答往還,自成一派。

    這“十哲”是:鄭谷、許棠、任濤、張、李栖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庭筠子)及李昌符。

    而鄭谷、許棠、張喬、張尤有名。

    鄭谷[18]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幼穎悟絕倫,七歲能詩。

    光啟三年(公元887年)第進士。

    乾甯四年為都官郎中,詩家稱鄭都官。

    又嘗賦鹧鸪,警絕,複稱鄭鹧鸪。

    未幾告歸,卒于北岩别墅。

    他的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齊己攜詩卷來表谒谷;《早梅》雲:“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谷道:“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己不覺設拜道:“我一字師也!”谷詩頗多警策之什,像:“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鹧塢》),而也時有訴老談窮之作,像:“流年俱老大,失意又東歸”(《送進士盧朵東歸》)。

    許棠字文化,宣州泾縣人。

    鹹通十二年(公元871年)登進士第。

    授泾縣尉,又嘗為江甯丞。

    也多談窮訴苦之作,像:“連春不得意,所業已疑非”(《留别友人》);“欲吟先落淚,多是怨途窮”(《客行》);“飛塵長滿眼,衰發暗添頭”(《遣懷》)之類。

    張喬,池州人,鹹通中(公元866年左右)進士。

    黃巢起義時,罷歸,隐九華。

    他的詩像“秋山清若水,吟客靜于僧”(《題鄭侍禦藍田别業》);“憑檻見天涯,非秋亦可悲。

    山水分鄉縣,幹戈足别離”(《江樓作》)等,皆于澹遠之中,見出喪亂之感的。

    張字象文,清河人,初與許棠、張喬齊名,登乾甯二年(公元895年)進士第,為犀浦令。

    入蜀,終金堂令。

    相傳王衍與徐後遊大慈寺,見壁間題雲:“牆頭細雨垂纖草,水面回風聚落花”,深喜之。

    問寺僧,知為作,欲大用之。

    而讒者以輕忽傲物為言,遂止。

     十 但在這個溫、李、杜、韓的影響彌漫着唐末的詩壇上的時候,卻有另外一群的詩人們起來,打着通俗的旗幟,做着自以為是的詩歌,闖進典雅秀緻的書室裡,把一切的陳設都撕下了,摔壞了,任意放歌,任意舞踏,頗富粗豪諧俗的意興。

    但他們卻并不是突然地從天掉落下來的。

    他們的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