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李商隐與溫庭筠
關燈
小
中
大
五七言詩作風的别辟一奇境——詩人的兩大派别——白居易與溫、李——溫、李的作風為五代宋詞的先驅——溫、李與張籍——李商隐的生平——他的《無題》詩——溫庭筠風格的绮靡燠暖——他的生平——溫、李的跟從者:韓偓、吳融、李群玉等——同時代的諸詩人:杜牧、張祜等——張籍的一派:司空圖、朱慶餘等——賈島的一派:李洞、唐求及喻凫——姚合的一派:李頻、周賀等——李鹹用、方幹、陳陶等——“芳林十哲”:鄭谷等——通俗詩人們:三羅、杜荀鶴、胡曾等
一
從韓、白時代以後,便來到了溫、李的時代。
溫、李時代當開起于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而終止于唐代的滅亡(公元907年),也即相當于論者所謂“晚唐”一個時期。
這個時代的詩人們,其風起雲湧的氣勢,大似開元、天寶的全盛時代。
但其作風卻大不相同。
這時代的代表作家們,無疑是李商隐與溫庭筠二人。
其餘諸作家,除杜牧等若幹人外,殆皆依附于他們二人的左右者。
溫、李的作風,甚為相類,是于前代諸家之外獨辟一個奇境者。
五七言詩到了溫、李,差不多可辟的境界也已略盡了。
故其後遂也隻有模拟而鮮特創的作風。
但溫、李雖是最後的創始一種作風的一群,其影響與地位卻是特别的重要。
原來,在詩的園地裡,作風雖多,總括之,卻不過數種。
像陶淵明、王摩诘一類的田園詩,其作風不算不閑逸,卻不是人人所可得而學得者。
韓愈、盧仝一類的奇險怪誕的詩,其作風,不能不謂之特辟一境,卻因過于崄窄,走的人多了,也便走不通,會失掉其特性。
李白一類的遊仙的與酒人的詩,其作風雖較為闊大可喜,卻也不是一般詩人們所得而追逐于其後者。
他們都隻是小支與别派,不能說是詩壇的正體,與大“宗”。
真實地說起來,隻有兩派的作風,是永遠地在對峙着,也是永遠的給詩人們走不厭的兩條大路:一派是白居易領導着的明白易曉,婦孺皆懂的作風;一派便是溫、李所提倡着的暧昧朦胧,精微繁缛的作風了。
白居易的一派惟恐人不懂他們的東西;溫、李派的詩什,則惟恐人家一讀就懂。
白居易派的詩,是可讀唱給老妪聽的;溫、李派的詩,則就是好學深思的人讀之也要費些功夫。
總之,白要明易,溫、李要晦昧;白要通俗,溫、李則但求“可為知者道耳”。
白是主張着為人生而藝術的,溫、李則是主張着為藝術而藝術的。
白派的詩,如太陽光滿曬着的白晝似的,物無遁形,情皆畢露;溫、李派的,則有如微雲來去不已的月夜,萬象皆朦朦胧胧,看不清楚。
白派是托爾斯泰的一流。
溫、李派則和近代的法國象征派、高蹈派的詩人們,像麥拉爾梅(Mallarme)、戈底葉(Gautier)諸人為同類。
詩歌到底是要明白如太陽似的呢,還是要朦胧如月夜似的呢,這恐怕是要成為長久的争端,不能在一朝一夕,以一言數語決之的。
有人喜愛前者,也有人喜歡後者。
正如在宇宙的恒久的現象裡,雖有人喜歡白天的金黃色的太陽光,但也有人會喜歡夜間的銀灰色的月光的。
這,我們不能在這裡仔細讨論。
但溫、李派的出現,其為我們文壇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則是無可置疑的。
當然,也有時對溫、李派集矢,正如托爾斯泰派之集矢于鮑特萊爾(Baudelaire)諸人們一樣,但那并無害于溫、李的重要。
我們的諸種文學,往往為了過于求明白,很少最崇高的成就,也就減少想象力的馳騁的絕好機會。
溫、李派的終于産生,不能不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的事态。
五七言詩的作風,進展到溫、李,也便“至矣,盡矣,蔑以複加矣”了。
以後,溫、李的跟從者幾乎無代無之。
而其更高的成就,則結果在五代與宋的絕妙好“詞”上。
我們的抒情詩的一體,所謂“詞”者,其在五代與宋之間的造就,無疑的乃是我們的詩史裡的偉大的一個成就。
而溫、李卻是他們的“開天辟地”的盤古、女娲! 麥拉爾梅,今通譯馬拉美,法國象征派詩人。
戈底葉,今通譯戈蒂耶。
法國詩人。
鮑特萊爾,今通譯波德萊爾。
法國象征派詩歌的先驅。
唐詩詩意圖 在溫、李之前,王建、張籍他們已有走上這條大路的傾向,這在上文已經說到過。
但王建、張籍究竟隻是打先鋒的陳勝、吳廣,不能成大事、立大業。
溫、李才是真正的得天下的劉邦。
假如我們說,溫、李派的詩的作風,像深藏在重簾深幕之後的絕代美人,那麼,張籍諸人的風趣,卻隻是像臉上蒙了一塊避風紗的近代北方的女郎們而已。
張籍他們還是夕陽西下未黃昏的氣候,溫、李則已是“月上柳梢頭”的夜晚的光景了。
王建、張籍等隻是齊、梁的風格的複活,再上了些朦胧的略具暗示的餘味。
溫、李才是真正的“高蹈派”的開始。
建、籍不過說的是閨怨,吞愁,用的是含蓄的語氣,究竟還不難懂。
溫、李則連題材和風格都是不大好了解的,有時簡直以《無題》二字了之,而其用字,也并是若明若昧,“不求甚解”的。
所以溫、李不僅是建、籍的門楣的廓大,而建、籍終于不過是溫、李的勝、廣而已。
二 李商隐像 李商隐字義山,懷州河内人。
令狐楚奇其文,召入幕中。
開成二年,擢進士第。
調弘農尉。
王茂元鎮河陽,愛其才,表掌書記,以女妻之,得侍禦史。
茂元死,來遊京師,久不調。
更依桂管觀察使鄭亞府為判官。
亞谪循州,他從之,凡三年乃歸。
後柳仲郢節度劍南、東川,辟判官,檢校工部員外郎。
府罷,客荥陽卒(公元813~858年)[1]。
商隐初自号玉溪生,有玉溪生詩三卷[2]。
評者謂其詩“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绮密瑰妍,要非适用之具”(見《唐才子傳》卷七)。
這當然是由文學功利論者的眼光裡所看出來的。
其實,商隐詩大體還不至如溫庭筠那麼暖昧難明呢。
像《樂遊原》: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李商隐《為有》詩意圖 還有點像澹遠一流的作品,不過意象卻已大為不同耳。
在“夕陽無限好”之下,澹遠一流的作家,恐怕是不會加上那麼一句“隻是近黃昏”的。
他的詩題,暧昧難知者頗多。
像《錦瑟》、《為有》、《一片》、《日射》、《搖落》、《如有》等等,都與詩意毫不相幹,隻是随意采用了詩中的頭二字為題而已。
有的時候,簡直連這種題目也不用,隻是幹脆地寫上“無題”二字。
“無題”詩在玉溪生詩中,見不一見,最足以代表他的作風。
姑舉幾首于下: 飒飒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大約所謂“無題”,便是給某某女郎的情詩的代名詞罷。
(後來的人便皆以“無題”來作“情詩”的代名詞。
)他還喜歡詠落花,詠垂柳,
溫、李時代當開起于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而終止于唐代的滅亡(公元907年),也即相當于論者所謂“晚唐”一個時期。
這個時代的詩人們,其風起雲湧的氣勢,大似開元、天寶的全盛時代。
但其作風卻大不相同。
這時代的代表作家們,無疑是李商隐與溫庭筠二人。
其餘諸作家,除杜牧等若幹人外,殆皆依附于他們二人的左右者。
溫、李的作風,甚為相類,是于前代諸家之外獨辟一個奇境者。
五七言詩到了溫、李,差不多可辟的境界也已略盡了。
故其後遂也隻有模拟而鮮特創的作風。
但溫、李雖是最後的創始一種作風的一群,其影響與地位卻是特别的重要。
原來,在詩的園地裡,作風雖多,總括之,卻不過數種。
像陶淵明、王摩诘一類的田園詩,其作風不算不閑逸,卻不是人人所可得而學得者。
韓愈、盧仝一類的奇險怪誕的詩,其作風,不能不謂之特辟一境,卻因過于崄窄,走的人多了,也便走不通,會失掉其特性。
李白一類的遊仙的與酒人的詩,其作風雖較為闊大可喜,卻也不是一般詩人們所得而追逐于其後者。
他們都隻是小支與别派,不能說是詩壇的正體,與大“宗”。
真實地說起來,隻有兩派的作風,是永遠地在對峙着,也是永遠的給詩人們走不厭的兩條大路:一派是白居易領導着的明白易曉,婦孺皆懂的作風;一派便是溫、李所提倡着的暧昧朦胧,精微繁缛的作風了。
白居易的一派惟恐人不懂他們的東西;溫、李派的詩什,則惟恐人家一讀就懂。
白居易派的詩,是可讀唱給老妪聽的;溫、李派的詩,則就是好學深思的人讀之也要費些功夫。
總之,白要明易,溫、李要晦昧;白要通俗,溫、李則但求“可為知者道耳”。
白是主張着為人生而藝術的,溫、李則是主張着為藝術而藝術的。
白派的詩,如太陽光滿曬着的白晝似的,物無遁形,情皆畢露;溫、李派的,則有如微雲來去不已的月夜,萬象皆朦朦胧胧,看不清楚。
白派是托爾斯泰的一流。
溫、李派則和近代的法國象征派、高蹈派的詩人們,像麥拉爾梅(Mallarme)、戈底葉(Gautier)諸人為同類。
詩歌到底是要明白如太陽似的呢,還是要朦胧如月夜似的呢,這恐怕是要成為長久的争端,不能在一朝一夕,以一言數語決之的。
有人喜愛前者,也有人喜歡後者。
正如在宇宙的恒久的現象裡,雖有人喜歡白天的金黃色的太陽光,但也有人會喜歡夜間的銀灰色的月光的。
這,我們不能在這裡仔細讨論。
但溫、李派的出現,其為我們文壇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則是無可置疑的。
當然,也有時對溫、李派集矢,正如托爾斯泰派之集矢于鮑特萊爾(Baudelaire)諸人們一樣,但那并無害于溫、李的重要。
我們的諸種文學,往往為了過于求明白,很少最崇高的成就,也就減少想象力的馳騁的絕好機會。
溫、李派的終于産生,不能不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的事态。
五七言詩的作風,進展到溫、李,也便“至矣,盡矣,蔑以複加矣”了。
以後,溫、李的跟從者幾乎無代無之。
而其更高的成就,則結果在五代與宋的絕妙好“詞”上。
我們的抒情詩的一體,所謂“詞”者,其在五代與宋之間的造就,無疑的乃是我們的詩史裡的偉大的一個成就。
而溫、李卻是他們的“開天辟地”的盤古、女娲! 麥拉爾梅,今通譯馬拉美,法國象征派詩人。
戈底葉,今通譯戈蒂耶。
法國詩人。
鮑特萊爾,今通譯波德萊爾。
法國象征派詩歌的先驅。
唐詩詩意圖 在溫、李之前,王建、張籍他們已有走上這條大路的傾向,這在上文已經說到過。
但王建、張籍究竟隻是打先鋒的陳勝、吳廣,不能成大事、立大業。
溫、李才是真正的得天下的劉邦。
假如我們說,溫、李派的詩的作風,像深藏在重簾深幕之後的絕代美人,那麼,張籍諸人的風趣,卻隻是像臉上蒙了一塊避風紗的近代北方的女郎們而已。
張籍他們還是夕陽西下未黃昏的氣候,溫、李則已是“月上柳梢頭”的夜晚的光景了。
王建、張籍等隻是齊、梁的風格的複活,再上了些朦胧的略具暗示的餘味。
溫、李才是真正的“高蹈派”的開始。
建、籍不過說的是閨怨,吞愁,用的是含蓄的語氣,究竟還不難懂。
溫、李則連題材和風格都是不大好了解的,有時簡直以《無題》二字了之,而其用字,也并是若明若昧,“不求甚解”的。
所以溫、李不僅是建、籍的門楣的廓大,而建、籍終于不過是溫、李的勝、廣而已。
二 李商隐像 李商隐字義山,懷州河内人。
令狐楚奇其文,召入幕中。
開成二年,擢進士第。
調弘農尉。
王茂元鎮河陽,愛其才,表掌書記,以女妻之,得侍禦史。
茂元死,來遊京師,久不調。
更依桂管觀察使鄭亞府為判官。
亞谪循州,他從之,凡三年乃歸。
後柳仲郢節度劍南、東川,辟判官,檢校工部員外郎。
府罷,客荥陽卒(公元813~858年)[1]。
商隐初自号玉溪生,有玉溪生詩三卷[2]。
評者謂其詩“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绮密瑰妍,要非适用之具”(見《唐才子傳》卷七)。
這當然是由文學功利論者的眼光裡所看出來的。
其實,商隐詩大體還不至如溫庭筠那麼暖昧難明呢。
像《樂遊原》: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李商隐《為有》詩意圖 還有點像澹遠一流的作品,不過意象卻已大為不同耳。
在“夕陽無限好”之下,澹遠一流的作家,恐怕是不會加上那麼一句“隻是近黃昏”的。
他的詩題,暧昧難知者頗多。
像《錦瑟》、《為有》、《一片》、《日射》、《搖落》、《如有》等等,都與詩意毫不相幹,隻是随意采用了詩中的頭二字為題而已。
有的時候,簡直連這種題目也不用,隻是幹脆地寫上“無題”二字。
“無題”詩在玉溪生詩中,見不一見,最足以代表他的作風。
姑舉幾首于下: 飒飒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大約所謂“無題”,便是給某某女郎的情詩的代名詞罷。
(後來的人便皆以“無題”來作“情詩”的代名詞。
)他還喜歡詠落花,詠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