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古文運動
關燈
小
中
大
精思,便能至矣。
”華愕然而服。
華的宗子翰及從子觀,皆有名。
李華詩意圖 賈至[5]字幼令,長樂人,嘗從玄宗幸蜀,知制诰。
與蕭、李善。
又有獨孤及[6]者,出李華之門。
及字至之,河南人,官至常州刺史。
梁肅[7]又出于及之門。
肅字敬之,一字寬中,陸澤人,官至右補阙。
又有元結[8]者,字次山,河南人,天寶十二載登進士第,官至道州刺史。
他們皆衍蕭、李之緒,于乾元、大曆間以古文鳴于時。
四 但蕭、李諸人雖努力于古文,且也有不少的跟從者,卻還不曾大張旗鼓的宣傳着。
他們似都不是很好的宣傳家;或隻是獨善其身,自傳其家學的沒有鼓動時代潮流的勇氣的文士們。
所以他們的影響并不大。
到了貞元、元和的時候,大影響便來到了。
一方面當然是若幹年的伏流,奔洩而出地面,遂收水到渠成之功;但他一方面,也是因了當時有一二位天生的偉大宣傳家,像韓愈,出來主持這個運動,故益促其速成。
所謂古文運動便在這個時代正式宣告成立。
古文自此便成了文學的散文,而骈俪文卻反隻成了應用的公文程式的東西了。
這和六朝的情形,恰恰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對照。
那時,也有文筆之分,“筆”指的是應用文。
不料這時的應用文,卻反是那時的所謂“文”,而那時的所謂“筆”者,這時卻成為“文”了。
韓愈像 韓愈是一位天生的煽動家、宣傳家,古文運動之得成功于他的主持之下,并不是偶然的事。
他最善于鼓吹自己,宣傳自己。
他慣能以有熱力有刺激的散文,來說動别人。
想來他的本身也便是一團的火力,天然的有吸引人的本領。
所以當時的怪人們,像李賀、孟郊、賈島、劉叉等莫不集于他的左右。
我們看他勸賈島放棄了和尚的生涯的一段事,便可知他的影響是如何的大。
他在少年未得志的時代,便慣于呼号鼓吹,慣于自己标榜;像他的幾篇《上時相書》、《送窮文》、《進學解》等等,哪一篇不是“言大而誇”,哪一篇不是替自己标榜。
為了這,——兼之,他是那樣的故意自己大聲疾呼的談窮訴苦!——所以天然的便容易得到一般人的同情,一般人的迷信。
他嘗說道: 性本好文章,因困厄悲愁,無所告語,遂得究窮于經傳史傳百家之說。
沉潛乎訓義,反複乎句讀,砻磨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
又說道: 學之二十餘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當其取于心、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又自信不惑地說道: 用力深者,其緻名也遠。
若皆與世沉浮,不自樹立,雖不為當時所怪,亦必無後世之傳也。
《韓昌黎集》書影 這些,都是用最巧妙的宣傳的口氣出之的。
難怪會吸引了多數的人跟随着他走。
他在貞元十八年為四門博士,元和初為國子博士,元和十五年為國子祭酒,元慶間為吏部侍郎,都是處在領導天下士人們的地位,所以他的影響更容易傳播出去。
他還不僅僅要做一個文學運動的領袖,他還要做一個衛道者,一個在“道統”中的教主之一。
他作《原道》以攻佛,又上表力谏憲宗的迎佛骨。
他的所謂“道統”,乃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而他自己卻俨然有直繼孟轲之後,而取得這個“道統”上的“傳統者”的地位的豪氣!他的《原道》并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著作,隻是以淺近的常識論來攻擊佛教的組織而已。
(也許和勸賈島棄僧服的事有關系。
)然其影響則極大。
“文以載道”的一句話,幾與古文運動劃分不開,其引端便是從他起的。
個個古文家都以肩負“道統”自任——到了今日還有妄人們在閉目念着道統表呢——其作俑也便是從他開始的。
但韓愈的古文運動,他自己雖諱言其所從來,實與開、天時代的蕭、李未嘗沒有淵源的關系。
愈少時為蕭穎士子存所知。
又和李華的從子觀同舉進士,相友善;而華之宗子翰,能為古文,愈每稱之。
《舊唐書》也稱愈嘗從獨孤及及梁肅之徒遊。
晁公武《讀書志》引《唐實錄》,謂韓愈學獨孤及之文。
這其間的影響是灼然可知的。
同時與愈并舉進士者,于李觀外,尚有閩人歐陽詹[9],字行周的,也會寫作古文。
但觀與詹俱早卒,故名不得與愈同稱。
其與愈并稱為古文運動中的兩大柱石者,惟柳宗元一人耳。
柳宗元是比較韓愈為孤介的。
他并不怎樣宣傳他自己,他的境遇又沒有韓愈好。
自王叔文敗後,他便被竄斥于荒疠之地,郁郁不得志以死。
然他的古文,實在是整煉隽潔,自有一段不得掩飾的精
”華愕然而服。
華的宗子翰及從子觀,皆有名。
李華詩意圖 賈至[5]字幼令,長樂人,嘗從玄宗幸蜀,知制诰。
與蕭、李善。
又有獨孤及[6]者,出李華之門。
及字至之,河南人,官至常州刺史。
梁肅[7]又出于及之門。
肅字敬之,一字寬中,陸澤人,官至右補阙。
又有元結[8]者,字次山,河南人,天寶十二載登進士第,官至道州刺史。
他們皆衍蕭、李之緒,于乾元、大曆間以古文鳴于時。
四 但蕭、李諸人雖努力于古文,且也有不少的跟從者,卻還不曾大張旗鼓的宣傳着。
他們似都不是很好的宣傳家;或隻是獨善其身,自傳其家學的沒有鼓動時代潮流的勇氣的文士們。
所以他們的影響并不大。
到了貞元、元和的時候,大影響便來到了。
一方面當然是若幹年的伏流,奔洩而出地面,遂收水到渠成之功;但他一方面,也是因了當時有一二位天生的偉大宣傳家,像韓愈,出來主持這個運動,故益促其速成。
所謂古文運動便在這個時代正式宣告成立。
古文自此便成了文學的散文,而骈俪文卻反隻成了應用的公文程式的東西了。
這和六朝的情形,恰恰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對照。
那時,也有文筆之分,“筆”指的是應用文。
不料這時的應用文,卻反是那時的所謂“文”,而那時的所謂“筆”者,這時卻成為“文”了。
韓愈像 韓愈是一位天生的煽動家、宣傳家,古文運動之得成功于他的主持之下,并不是偶然的事。
他最善于鼓吹自己,宣傳自己。
他慣能以有熱力有刺激的散文,來說動别人。
想來他的本身也便是一團的火力,天然的有吸引人的本領。
所以當時的怪人們,像李賀、孟郊、賈島、劉叉等莫不集于他的左右。
我們看他勸賈島放棄了和尚的生涯的一段事,便可知他的影響是如何的大。
他在少年未得志的時代,便慣于呼号鼓吹,慣于自己标榜;像他的幾篇《上時相書》、《送窮文》、《進學解》等等,哪一篇不是“言大而誇”,哪一篇不是替自己标榜。
為了這,——兼之,他是那樣的故意自己大聲疾呼的談窮訴苦!——所以天然的便容易得到一般人的同情,一般人的迷信。
他嘗說道: 性本好文章,因困厄悲愁,無所告語,遂得究窮于經傳史傳百家之說。
沉潛乎訓義,反複乎句讀,砻磨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
又說道: 學之二十餘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當其取于心、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又自信不惑地說道: 用力深者,其緻名也遠。
若皆與世沉浮,不自樹立,雖不為當時所怪,亦必無後世之傳也。
《韓昌黎集》書影 這些,都是用最巧妙的宣傳的口氣出之的。
難怪會吸引了多數的人跟随着他走。
他在貞元十八年為四門博士,元和初為國子博士,元和十五年為國子祭酒,元慶間為吏部侍郎,都是處在領導天下士人們的地位,所以他的影響更容易傳播出去。
他還不僅僅要做一個文學運動的領袖,他還要做一個衛道者,一個在“道統”中的教主之一。
他作《原道》以攻佛,又上表力谏憲宗的迎佛骨。
他的所謂“道統”,乃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而他自己卻俨然有直繼孟轲之後,而取得這個“道統”上的“傳統者”的地位的豪氣!他的《原道》并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著作,隻是以淺近的常識論來攻擊佛教的組織而已。
(也許和勸賈島棄僧服的事有關系。
)然其影響則極大。
“文以載道”的一句話,幾與古文運動劃分不開,其引端便是從他起的。
個個古文家都以肩負“道統”自任——到了今日還有妄人們在閉目念着道統表呢——其作俑也便是從他開始的。
但韓愈的古文運動,他自己雖諱言其所從來,實與開、天時代的蕭、李未嘗沒有淵源的關系。
愈少時為蕭穎士子存所知。
又和李華的從子觀同舉進士,相友善;而華之宗子翰,能為古文,愈每稱之。
《舊唐書》也稱愈嘗從獨孤及及梁肅之徒遊。
晁公武《讀書志》引《唐實錄》,謂韓愈學獨孤及之文。
這其間的影響是灼然可知的。
同時與愈并舉進士者,于李觀外,尚有閩人歐陽詹[9],字行周的,也會寫作古文。
但觀與詹俱早卒,故名不得與愈同稱。
其與愈并稱為古文運動中的兩大柱石者,惟柳宗元一人耳。
柳宗元是比較韓愈為孤介的。
他并不怎樣宣傳他自己,他的境遇又沒有韓愈好。
自王叔文敗後,他便被竄斥于荒疠之地,郁郁不得志以死。
然他的古文,實在是整煉隽潔,自有一段不得掩飾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