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古文運動
關燈
小
中
大
古文運動的意義——其成功的原因——北朝古文運動的昙花一現——蕭穎士與李華等——大宣傳家韓愈——韓愈成功的秘訣——柳宗元——古文運動的成就并不怎樣偉大——韓門諸子——附陸贽
一
古文運動是對于魏、晉、六朝以來的骈俪文的一種反動。
嚴格地說起來,乃是一種複歸自然的運動,是欲以魏、晉、六朝以前的比較自然的散文的格調,來代替了六朝以來的日趨骈俪對偶的作風的。
原來自六朝以來,到了唐代,骈俪文的勢力,深中于朝野的人心,連民間小說也受到了這種影響(見本書第三十三章《變文的出現》)。
連朝廷上的應用的公文也都是非用這種格調不可。
馴至成了所謂“四六文”的一個專門的名辭。
即上一句是“四言”,下一句必須是“六言”的,其相對的第三句第四句,也都應是四言與六言的;總之,必須以“四”與“六”的句法交錯成文到底。
這樣,與律詩的情形恰是一樣,成了一種最嚴格的文章公式,一點也不能變動。
《舊唐書》叙李商隐從令狐楚那裡,得到了作“今體章奏”的方法,遂成為名家的一段話,是很可以使我們注意的。
在正式的“公文程式”上,這種文體,自唐以後還延長壽命很久。
但在文學的散文上,骈俪文的運命,卻自唐以來,便受了古文作家們最大的攻擊,以至于銷聲匿迹,不再成為一種重要的文體。
古文運動為什麼會成功呢?最大原因便在于骈俪文的矯揉造作,徒工塗飾,把正當的意思與情緒,反放到第二層去。
而且這種骈四俪六的文體,也實在不能盡量地發揮文學的美與散文的好處。
這樣,骈俪本身的崩壞,便給古文運動者以最大的可攻擊的機會。
這和清末以來在崩壞途中的古文,一受白話文運動者的聲讨,便立即塌倒了的情形,正是一毫也不殊。
在大衆正苦于骈俪文的陳腐與其無謂的桎梏的時候,韓愈們登高一呼,萬山皆響,古文運動便立刻宣告成功了。
二 但古文運動也并不是一時的突現,其伏流與奔泉也由來已久。
在六朝的中葉,北方淪陷于少數民族之後,少數民族的人根本上不甚明白漢文,更難于懂得當時流行之骈俪文體,所以當時在北方頗有反骈俪文的傾向。
宇文泰在魏帝祭廟的時候,曾命蘇綽為《大诰》奏行之。
後北周立國,凡綽所作文告,皆依此體。
然《大诰》實為模拟《尚書》之作,其古奧難懂的程度,似更在齊、梁骈體以上。
故此體在當時不過昙花一現,終不能行。
後隋文帝時,李谔又上書論正文體。
他大罵了齊、梁文體一頓:“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
遂複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争一字之巧。
連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
”這話是不錯的,确曾把齊、梁文體的根本弱點指出來了。
他又說明,開皇四年,曾“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實錄”。
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馬幼之為了文表華豔之故,還付所司推罪呢。
然“聞外州遠縣,仍踵弊風”,故他更要文帝:“請勒有司普加搜訪,有如此者,具狀送台。
”但這一場以官力來主持的文學改革運動,終于不久便消滅了。
平陳以後,南朝文士們的紛紛北上,大量增加北朝文風的齊、梁化。
自此至唐,風尚不改。
武後時,陳子昂曾有改革齊、梁風氣的豪志。
他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的序言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
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歎。
竊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但他的所指,還在詩歌。
至于散文方面,他是不大注意的。
然其書疏,氣息也甚近古。
同時有盧藏用[1]、富嘉谟、吳少微[2]者,也皆棄去徐、庾,以經典為宗。
時人号嘉谟、少微之文為富、吳體。
蕭穎士也盛推盧、富。
然他們的影響卻都不很大。
三 到了開元、天寶之際,蕭穎士、李華[3]出來,以其絕代的才華,力棄俳绮,複歸自然,才第一次使我們看見有所謂非骈俪的“文學的散文”[4]。
蕭穎士字茂挺,四歲屬文。
十歲補太學生。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舉進士,對策第一。
天寶初,補秘書正字。
後免官客濮陽。
執弟子禮者甚衆,号蕭夫子。
官至揚州功曹參軍,客投汝南,卒年五十二。
門人共谥曰文元先生。
子存,字伯誠,亦能文辭。
與梁肅、沈既濟等善。
李華與穎士齊名,世号蕭、李。
又并與賈至、顔真卿等同遊。
華字遐叔,趙州贊皇人。
天寶中嘗為監察禦史。
晚去官,客隐山陽,安于窮槁。
然天下士大夫家傳墓版文及州縣碑頌,仍時時赍金帛往請。
大曆初,卒。
華作《吊古戰場文》,極思研榷;已成,污為故書,雜置梵書之庋。
他日,與穎士讀之。
稱工。
華問:“今誰可及?”穎士道:“君加
嚴格地說起來,乃是一種複歸自然的運動,是欲以魏、晉、六朝以前的比較自然的散文的格調,來代替了六朝以來的日趨骈俪對偶的作風的。
原來自六朝以來,到了唐代,骈俪文的勢力,深中于朝野的人心,連民間小說也受到了這種影響(見本書第三十三章《變文的出現》)。
連朝廷上的應用的公文也都是非用這種格調不可。
馴至成了所謂“四六文”的一個專門的名辭。
即上一句是“四言”,下一句必須是“六言”的,其相對的第三句第四句,也都應是四言與六言的;總之,必須以“四”與“六”的句法交錯成文到底。
這樣,與律詩的情形恰是一樣,成了一種最嚴格的文章公式,一點也不能變動。
《舊唐書》叙李商隐從令狐楚那裡,得到了作“今體章奏”的方法,遂成為名家的一段話,是很可以使我們注意的。
在正式的“公文程式”上,這種文體,自唐以後還延長壽命很久。
但在文學的散文上,骈俪文的運命,卻自唐以來,便受了古文作家們最大的攻擊,以至于銷聲匿迹,不再成為一種重要的文體。
古文運動為什麼會成功呢?最大原因便在于骈俪文的矯揉造作,徒工塗飾,把正當的意思與情緒,反放到第二層去。
而且這種骈四俪六的文體,也實在不能盡量地發揮文學的美與散文的好處。
這樣,骈俪本身的崩壞,便給古文運動者以最大的可攻擊的機會。
這和清末以來在崩壞途中的古文,一受白話文運動者的聲讨,便立即塌倒了的情形,正是一毫也不殊。
在大衆正苦于骈俪文的陳腐與其無謂的桎梏的時候,韓愈們登高一呼,萬山皆響,古文運動便立刻宣告成功了。
二 但古文運動也并不是一時的突現,其伏流與奔泉也由來已久。
在六朝的中葉,北方淪陷于少數民族之後,少數民族的人根本上不甚明白漢文,更難于懂得當時流行之骈俪文體,所以當時在北方頗有反骈俪文的傾向。
宇文泰在魏帝祭廟的時候,曾命蘇綽為《大诰》奏行之。
後北周立國,凡綽所作文告,皆依此體。
然《大诰》實為模拟《尚書》之作,其古奧難懂的程度,似更在齊、梁骈體以上。
故此體在當時不過昙花一現,終不能行。
後隋文帝時,李谔又上書論正文體。
他大罵了齊、梁文體一頓:“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
遂複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争一字之巧。
連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
”這話是不錯的,确曾把齊、梁文體的根本弱點指出來了。
他又說明,開皇四年,曾“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實錄”。
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馬幼之為了文表華豔之故,還付所司推罪呢。
然“聞外州遠縣,仍踵弊風”,故他更要文帝:“請勒有司普加搜訪,有如此者,具狀送台。
”但這一場以官力來主持的文學改革運動,終于不久便消滅了。
平陳以後,南朝文士們的紛紛北上,大量增加北朝文風的齊、梁化。
自此至唐,風尚不改。
武後時,陳子昂曾有改革齊、梁風氣的豪志。
他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的序言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
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歎。
竊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但他的所指,還在詩歌。
至于散文方面,他是不大注意的。
然其書疏,氣息也甚近古。
同時有盧藏用[1]、富嘉谟、吳少微[2]者,也皆棄去徐、庾,以經典為宗。
時人号嘉谟、少微之文為富、吳體。
蕭穎士也盛推盧、富。
然他們的影響卻都不很大。
三 到了開元、天寶之際,蕭穎士、李華[3]出來,以其絕代的才華,力棄俳绮,複歸自然,才第一次使我們看見有所謂非骈俪的“文學的散文”[4]。
蕭穎士字茂挺,四歲屬文。
十歲補太學生。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舉進士,對策第一。
天寶初,補秘書正字。
後免官客濮陽。
執弟子禮者甚衆,号蕭夫子。
官至揚州功曹參軍,客投汝南,卒年五十二。
門人共谥曰文元先生。
子存,字伯誠,亦能文辭。
與梁肅、沈既濟等善。
李華與穎士齊名,世号蕭、李。
又并與賈至、顔真卿等同遊。
華字遐叔,趙州贊皇人。
天寶中嘗為監察禦史。
晚去官,客隐山陽,安于窮槁。
然天下士大夫家傳墓版文及州縣碑頌,仍時時赍金帛往請。
大曆初,卒。
華作《吊古戰場文》,極思研榷;已成,污為故書,雜置梵書之庋。
他日,與穎士讀之。
稱工。
華問:“今誰可及?”穎士道:“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