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韓愈與白居易
關燈
小
中
大
拗。
弱拒喜張臂,猛拏閑縮爪。
見倒誰肯扶?從嗔我須咬。
”又像《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日薄風景曠,出歸偃前檐。
晴雲如擘絮,新月似磨鐮。
”但他所刻意求工者,究竟還在長詩方面。
他的許多長詩,差不多個個字都現出斧鑿錘打的痕迹來,一句句也都是有刺有角的。
令人讀之,如臨萬丈削壁,如走危岩險徑,毛發森然,汗津津然出,不敢一刻放松,不敢一步走錯,卻自有一個特殊的刺激與趣味。
這是他的成功! 韓愈像 三 和他同道的,有盧仝、孟郊、賈島、劉叉、劉言史諸人。
他們也都是刻意求工,要從險削,從寒瘦處立定足根的。
盧仝,範陽人,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3]。
韓愈為河南令,愛其詩,與之酬唱。
後因宿王涯第,涯被殺,仝竟也罹禍。
他的長詩,像《月蝕詩》,也是險峻異常的,但工力的深厚,較韓愈卻差得多了,且設想也幼稚得可笑。
短詩卻盡有很可愛的,像《示添丁》:“泥人啼哭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
父憐母惜掴不得,卻生癡笑令人嗟。
”又像《喜逢鄭三遊山》: 相逢之處花茸茸,石壁攢峰千萬重。
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孟郊[4]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少隐嵩山。
性介,少諧合。
韓愈一見為忘形交。
年将五十,始得登進士第。
調溧陽尉。
鄭餘慶鎮興元,奏為參謀,卒(公元751~814年)。
張籍私谥之曰貞曜先生。
郊最長于五言。
李觀說他:“郊之五言詩,其高處在古無上,其平處下顧二謝。
”他沒有寫過什麼很長的詩,但個個字都是出之以苦思的。
他喜寫窮愁之狀,喜繪寒饑之态。
像《寒地百姓吟》:“無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處來,棘針風騷騷。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饑雪吟》:“饑烏夜相啄,瘡聲互悲鳴。
冰腸一直刀,天殺無曲情”;《出東門》:“餓馬骨亦聳,獨驅出東門。
少年一日程,衰叟十日奔”,《寒溪》:“曉飲一杯酒,踏雪過清溪……獨立欲何語?默念心酸嘶”;《秋懷》:“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風入衣”;《答友人贈炭》:“驅卻座上千重寒……暖得曲身成直身”等等。
豈便是所謂“郊寒”的罷? 孟郊像 賈島字浪仙,範陽人。
初為僧,名無本。
韓愈很賞識他,勸他去浮屠,舉進士。
後為普州司倉參軍。
會昌初,卒,年六十五(公元777~841年)。
島與孟郊齊名,時稱他們的詩為“郊寒島瘦”。
像“鬓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客喜》),“坐聞西床琴,凍折兩三弦”(《朝饑》)等等,也頗有寒酸氣[5]。
相傳他初赴舉在京時,雖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嘗跨蹇,張蓋橫截天衢。
時秋風正厲,黃葉可掃,遂吟道:“落葉滿長安”,方思屬聯,杳不可得,忽想到“秋風吹渭水”五字,喜不自勝。
至唐突某官,被系一夕始釋。
又一日在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思易“敲”為“推”,引手作推敲之勢,至犯韓愈的車騎,他還不覺(見《野客叢書》)。
這真是一位深思遺世,神遊象外的詩人了。
他嘗自道:“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其吟詠之苦。
每至除夕,必取一歲所作,置幾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心血也。
”痛飲長謠而罷。
劉叉少任俠,因酒殺人亡命。
會赦出,更折節讀書。
聞韓愈接天下士,步歸之。
作《冰柱》、《雪車》二詩。
後以争語不能下賓客,因持愈金數斤去,道:“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遂行。
歸齊、魯,不知所終。
他的《雪車》,是很大膽的謾罵:“士夫困征讨,買花載酒誰為适?天子端然少旁求,股肱耳目皆奸慝。
……相群相黨,上下為蟊賊。
廟堂失祿不自慚,我為斯民歎息還歎息!” 劉言史,邯鄲人,他的詩美麗恢贍。
和孟郊友善。
初被薦為棗強令,辭疾不受。
後客漢南,李夷簡署司空掾。
尋卒。
他的詩頗近郊、島,像:“老性容茶少,羸肌與簟疏。
舊酷難重漉,新果未勝。
”(《立秋日》) 賈島像 四 要是說韓愈一派的詩,像景物蕭索、水落石出的冬天,那麼,白居易一派的詩,便要說他是像秋水的泛濫,暢流東馳,顧盼自雄的了。
韓愈派的詩是有刺的;白居易派的詩卻是圓滾得如小皮球似的,周轉溜走,無不如意。
韓愈派的詩是刺目澀口的;白居易派的詩,卻是爽心悅耳的,連孩子們念來,也會朗朗上口。
白居易[6]字樂天,下邦人。
幼慧,五六歲時,已懂得作詩。
以家貧,更苦學不已。
登進士第後,授秘書省校書郎。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拜左拾遺,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未幾,以事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升主客郎中,知制诰。
長慶二年(公元822年)除杭州刺史。
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為太子少傅,進封馮翊縣開國侯。
後以刑部尚書緻仕。
卒年七十五(公元772~846年)。
有《白氏長慶集》[7]。
自居易像 選自南薰殿舊藏《聖賢畫冊》 他是最勤于作詩的人;他嘗序劉夢得的詩道:“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
其鋒森然,少敢當者。
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一二年來,日尋筆硯,同和贈答,不覺滋多。
太和三年春已前,紙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其餘乘興仗醉,率然口号者不在此數。
”僅僅一二年間,已有了
弱拒喜張臂,猛拏閑縮爪。
見倒誰肯扶?從嗔我須咬。
”又像《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日薄風景曠,出歸偃前檐。
晴雲如擘絮,新月似磨鐮。
”但他所刻意求工者,究竟還在長詩方面。
他的許多長詩,差不多個個字都現出斧鑿錘打的痕迹來,一句句也都是有刺有角的。
令人讀之,如臨萬丈削壁,如走危岩險徑,毛發森然,汗津津然出,不敢一刻放松,不敢一步走錯,卻自有一個特殊的刺激與趣味。
這是他的成功! 韓愈像 三 和他同道的,有盧仝、孟郊、賈島、劉叉、劉言史諸人。
他們也都是刻意求工,要從險削,從寒瘦處立定足根的。
盧仝,範陽人,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3]。
韓愈為河南令,愛其詩,與之酬唱。
後因宿王涯第,涯被殺,仝竟也罹禍。
他的長詩,像《月蝕詩》,也是險峻異常的,但工力的深厚,較韓愈卻差得多了,且設想也幼稚得可笑。
短詩卻盡有很可愛的,像《示添丁》:“泥人啼哭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
父憐母惜掴不得,卻生癡笑令人嗟。
”又像《喜逢鄭三遊山》: 相逢之處花茸茸,石壁攢峰千萬重。
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孟郊[4]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少隐嵩山。
性介,少諧合。
韓愈一見為忘形交。
年将五十,始得登進士第。
調溧陽尉。
鄭餘慶鎮興元,奏為參謀,卒(公元751~814年)。
張籍私谥之曰貞曜先生。
郊最長于五言。
李觀說他:“郊之五言詩,其高處在古無上,其平處下顧二謝。
”他沒有寫過什麼很長的詩,但個個字都是出之以苦思的。
他喜寫窮愁之狀,喜繪寒饑之态。
像《寒地百姓吟》:“無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處來,棘針風騷騷。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饑雪吟》:“饑烏夜相啄,瘡聲互悲鳴。
冰腸一直刀,天殺無曲情”;《出東門》:“餓馬骨亦聳,獨驅出東門。
少年一日程,衰叟十日奔”,《寒溪》:“曉飲一杯酒,踏雪過清溪……獨立欲何語?默念心酸嘶”;《秋懷》:“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風入衣”;《答友人贈炭》:“驅卻座上千重寒……暖得曲身成直身”等等。
豈便是所謂“郊寒”的罷? 孟郊像 賈島字浪仙,範陽人。
初為僧,名無本。
韓愈很賞識他,勸他去浮屠,舉進士。
後為普州司倉參軍。
會昌初,卒,年六十五(公元777~841年)。
島與孟郊齊名,時稱他們的詩為“郊寒島瘦”。
像“鬓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客喜》),“坐聞西床琴,凍折兩三弦”(《朝饑》)等等,也頗有寒酸氣[5]。
相傳他初赴舉在京時,雖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嘗跨蹇,張蓋橫截天衢。
時秋風正厲,黃葉可掃,遂吟道:“落葉滿長安”,方思屬聯,杳不可得,忽想到“秋風吹渭水”五字,喜不自勝。
至唐突某官,被系一夕始釋。
又一日在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思易“敲”為“推”,引手作推敲之勢,至犯韓愈的車騎,他還不覺(見《野客叢書》)。
這真是一位深思遺世,神遊象外的詩人了。
他嘗自道:“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其吟詠之苦。
每至除夕,必取一歲所作,置幾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心血也。
”痛飲長謠而罷。
劉叉少任俠,因酒殺人亡命。
會赦出,更折節讀書。
聞韓愈接天下士,步歸之。
作《冰柱》、《雪車》二詩。
後以争語不能下賓客,因持愈金數斤去,道:“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遂行。
歸齊、魯,不知所終。
他的《雪車》,是很大膽的謾罵:“士夫困征讨,買花載酒誰為适?天子端然少旁求,股肱耳目皆奸慝。
……相群相黨,上下為蟊賊。
廟堂失祿不自慚,我為斯民歎息還歎息!” 劉言史,邯鄲人,他的詩美麗恢贍。
和孟郊友善。
初被薦為棗強令,辭疾不受。
後客漢南,李夷簡署司空掾。
尋卒。
他的詩頗近郊、島,像:“老性容茶少,羸肌與簟疏。
舊酷難重漉,新果未勝。
”(《立秋日》) 賈島像 四 要是說韓愈一派的詩,像景物蕭索、水落石出的冬天,那麼,白居易一派的詩,便要說他是像秋水的泛濫,暢流東馳,顧盼自雄的了。
韓愈派的詩是有刺的;白居易派的詩卻是圓滾得如小皮球似的,周轉溜走,無不如意。
韓愈派的詩是刺目澀口的;白居易派的詩,卻是爽心悅耳的,連孩子們念來,也會朗朗上口。
白居易[6]字樂天,下邦人。
幼慧,五六歲時,已懂得作詩。
以家貧,更苦學不已。
登進士第後,授秘書省校書郎。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拜左拾遺,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未幾,以事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升主客郎中,知制诰。
長慶二年(公元822年)除杭州刺史。
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為太子少傅,進封馮翊縣開國侯。
後以刑部尚書緻仕。
卒年七十五(公元772~846年)。
有《白氏長慶集》[7]。
自居易像 選自南薰殿舊藏《聖賢畫冊》 他是最勤于作詩的人;他嘗序劉夢得的詩道:“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
其鋒森然,少敢當者。
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一二年來,日尋筆硯,同和贈答,不覺滋多。
太和三年春已前,紙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其餘乘興仗醉,率然口号者不在此數。
”僅僅一二年間,已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