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開元天寶時代

關燈
州人,與兄之鹹、之贲皆有文名。

    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明聯唱疊和,名動一時。

    《集異記》載:一日天寒微雪,之渙和高适、王昌齡三詩人,共詣旗亭贳酒小飲,聽梨園伶官唱詩。

    三詩人的所作,皆為所唱及。

    獨妓中之最佳者,乃唱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涼州詞》)一詩。

    明、清戲曲家演此事之劇本以《旗亭記》為名的,不止一二本而已。

     儲光羲[17],兖州人,登開元中進士第,曆監察禦史。

    祿山亂後,坐陷賊貶官。

    光羲詩傳者頗多,殊有玉石雜混之感。

    像《洛陽道》: 洛水春冰開,洛城春水綠。

     朝看大道上,落花亂馬足。

     等小詩,似是他較好的成就。

     常建[18]在殷璠的《河嶽英靈集》中,為所錄二十四詩人們之冠。

    建,開元中進士第,大曆中為盱眙尉。

    論者謂他的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

    百裡之外,方歸大道。

    其旨遠,其興僻。

    佳句辄來,唯論意表”。

    像他的“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宿王昌齡隐居》),“戰餘落日黃,軍敗鼓聲死”(《吊王将軍墓》),“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題破山寺後禅院》),都是足當“其旨遠,其興僻”之譽的。

     崔颢[19],汴州人,開元十一年登進士第。

    官司勳員外郎。

    天寶十三年卒。

    他少年為詩,多浮豔語,晚乃風骨凜然,奇造往往并驅江、鮑。

    後遊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及李白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

    ”無作而去。

    颢好蒲博,嗜酒。

    娶妻擇美者,稍不惬,即棄之,凡易三四。

    他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道:“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

    ”遂為口實。

    今傳颢詩,仍以豔體為多。

    像《長幹曲》: 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相問,或恐是同鄉。

     神情大類《子夜》、《讀曲》。

    他的歌行,像《贈王威古》:“春風吹淺草,獵騎何翩翩”,《行路難》:“萬萬長條拂地垂,二月三月花如霰”,《渭城少年行》:“長安道上舂可憐,搖風蕩日曲江邊”等,都是很暢麗的。

     王灣,洛陽人,登先天進士第。

    終洛陽尉。

    他文名早著,其“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江南意》)之句,當時稱最;張說至手題于政事堂。

     李颀,東川人,家于颍陽,擢開元十三年進士第,官新鄉尉。

    王世貞謂:“盛唐七言律,老杜外,王維、李颀、岑參耳。

    ”但他的七絕,像《野老曝背》: 百歲老翁不種田,惟知曝背樂殘年。

     有時扪虱獨搔首,目送歸鴻籬下眠。

     祖詠《終南望餘雪》詩意圖 也有獨特的風趣。

     祖詠,洛陽人,登開元十二年進士第,與王維友善。

    有司嘗試以《終南望餘雪》。

    詠賦道:“終南蔭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僅此四句,就交了卷。

    或诘之,他道:“意盡!” 又有孫逖,河南人,開元中進士,終太子詹事。

    崔國輔,吳郡人,為禮部員外郎,後坐事貶晉陵郡司馬。

    盧象,字緯卿,汶水人,以受祿山僞署,貶永州司戶。

    王翰,字子羽,晉陽人,登進士第,為仙州别駕。

    日與才士豪俠飲樂遊畋,坐貶道州司馬卒。

    綦母潛,字孝通,荊南人,終著作郎。

    崔曙,宋州人,少孤貧,不應薦辟,苦志高吟。

    薛據,荊南人,終水部郎中。

    沈千運,吳興人,數應舉不第。

    孟雲卿,關西人,仕終校書郎。

    賈至字幼鄰,洛陽人,開元中為起居舍人,大曆初為京兆尹,右散騎常侍。

    劉奮虛,江東人,天寶時官夏縣令。

    皆以能詩名。

    而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尤盛傳人口。

     參考書目 一、《全唐詩》有揚州詩局原刊本,有同文書局石印本。

     二、《唐百名家詩》清席氏刊本。

     三、《唐四家集》明仿宋刊本。

    同文書局石印本。

     四、《五十唐人小集》仁和江氏仿宋刊本。

     五、《唐才子傳》辛文房著,日本《佚存叢書》本。

     六、《唐詩紀事》宋計有功撰,有清刊本,石印本。

     七、《全唐詩話》宋尤袤著,有《曆代詩話》本。

     八、《唐音癸簽》明胡震亨著,有明刊本。

     *** [1]張九齡見《舊唐書》卷九十九。

     [2]《張曲江集》二十卷,有明刊本,清順治刊本、《四部叢刊》本。

     [3]姚崇、宋璟并見《舊唐書》卷九十六,《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四。

     [4]張說見《舊唐書》卷九十七,《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五。

     [5]《張燕公集》二十五卷,有《聚珍版叢書》本。

     [6]蘇颋見《舊唐書》卷八十八,《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五。

     [7]王維見《舊唐書》卷二百二《文藝中》。

     [8]《王右丞集》六卷,宋劉辰翁編,《四部叢刊》本;《王右丞集注》二十八卷,趙殿成注,原刊本;《王右丞詩集》六卷,明顧可允注說,嘉靖刊本,日本刊本。

     [9]孟浩然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新唐書》卷二百三《文藝下》。

     [10]《孟浩然集》四卷,明刊本,李夢陽刊本二卷,闵齊伋刊本,《四部叢刊》本。

     [11]李白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新唐書》卷二百二《文藝中》。

     [12]《李太白集》三十卷,清缪曰芑仿宋刻本:《分類補注李太白集》三十卷,楊齊賢、蕭士赟注,元刊本,明刊本,《四部叢刊》本;《李太白詩集注》三十六卷。

    清王琦注,乾隆刊本。

     [13]高适見《舊唐書》卷一百十一,《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

     [14]《高常詩集》十卷,有明刊本,《四部叢刊》本八卷。

     [15]《岑嘉州詩》四卷,有明刊本、《四部叢刊》本。

     [16]王昌齡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新唐書》卷二百三《文藝下》。

     [17]《儲光羲詩》五卷,有雍正刊本。

     [18]《常建集》三卷,有汲古閣本,明刊本(二卷)。

     [19]崔颢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文苑下》,《新唐書》卷二百二《文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