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律詩的起來
關燈
小
中
大
由古詩到律詩的途徑——六朝風尚的總結賬時期——律詩的成立——絕句與排律的同時産生——沈宋時代——沈宋律詩的成功與其影響——沈宋的絕句——沈宋的排律——沈宋的生世——同時代的諸詩人:蘇味道、李峤——杜審言、崔融——崔湜、崔液——上官婉兒——喬知之、劉希夷——陳子昂
一
武則天像
由不規則的古體詩,變為須遵守一定的程式的律詩,其演進是很自然的。
自建安以後,詩與散文一樣,天天都在向骈偶的路上走去。
散文到了“四六文”,是走到“骈俪文”的最高的頂點了。
辭賦到了“律賦”,也已是走到“骈俪賦”的最高頂點了。
詩也是同樣的,發展到“律詩”創作的時候,也便是無可再發展的了。
在這個無可再發展的時代,便起了幾種轉變。
“絕詩”因之起來,詞也因之起來。
同時,便也有人回顧到古體詩的一方面,欲再度使之複活。
在這個進展的途中,也頗有些“豪傑之士”奮起而思有所改革。
然究竟像以孤柱敵狂瀾,無損于水勢的東趨。
由建安(公元196年)到嗣聖(公元684年),快五百年了,這個趨勢還是不變。
變動時代的到來,是要在安史之亂(開始于公元755年)以後。
那時,水勢是平衍了,是疲乏了,盡有分流與别導到溝渠裡去的可能。
許多人都以為初唐時代是改革六朝風尚的開始,卻不知道六朝風尚,到了初唐卻更變本而加厲。
在唐代的初期的近一百五十年間(公元618~755年),無論在詩與散文上都是這樣。
盡管有人在喊着“複古”,在做着“尚書”體的《大诰》,但他們的聲音,自行消失于無反響的空氣中了。
文風還是照常的進展。
特别是詩體一方面,這百餘年間的進展更為顯著,對于後來的文壇也最有影響。
嗣聖,唐中宗李顯的年号。
在嗣聖(公元684年)之前,是初唐四傑的時代。
他們禀承了齊、梁的遺風,更加以擴大與發展。
在五言詩方面,引進了更趨近于“律體”的格調,在七言詩方面也給她以極可能的發展的希望。
這在上文已經說到過了。
在嗣聖到安史之亂(公元755年)的七十幾年間,便是“律詩”成立的時代了。
五言律詩是最先成立的。
接着,七言律詩也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文體之一了。
接着,别一種的新詩體,即所謂“五絕”、“七絕”者,也産生了。
接着,聯合了若幹韻的律詩而成為一篇的長詩,即所謂“排律”者的風氣,也開始出現了。
在這短短的七十餘年間,誠是詩壇上放射出最燦爛的異彩的時代,誠是空前的變異最多而且最速的時代。
這七十餘年的時代,又可以分為兩期。
第一期是“律詩”的成立時代,也可以名之為沈、宋時代。
第二期是“絕詩”與“排律”盛行的時代,也可以稱之為開元、天寶時代。
現在本章先講第一期。
先天,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二 第一期從嗣聖元年到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為時不到三十年,卻奠定了“律詩”的基礎。
這時代的兩個代表人便是沈佺期與宋之問。
《唐書·文藝傳》說: 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
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
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
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
學者宗之,号為沈、宋。
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
”謂蘇武、李陵也。
[1] 沈佺期像 這一段話頗足以表示出“律詩”的由來。
又胡應麟雲:“五言律體,兆自梁、陳。
唐初四子,靡缛相矜。
時或拗澀,未堪正始。
神龍以還,卓然成調。
沈、宋、蘇、李,合軌于前,王、孟、高、岑,并馳于後。
新制疊出,古體攸分。
實詞章改革之大機,氣運推遷之一會也。
”這些話也可略見出律詩的曆史。
蓋自沈約以四聲八病相号召,已開始了律詩的先驅。
嗣聖時代,沈佺期、宋之問出現,便很容易的收結了五百年來的總賬,“回忌聲病,約句準篇”,而創出“律詩”的一個新體來。
大勢所趨,自易号召,自易成功。
所謂“聲病”雲雲的讨論,自此竟不成為一個問題了。
“律詩”中的“五言律詩”,“四傑”時代已是流行。
例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已是“律詩”的最完備的體格了。
唯大暢其流者,則為沈、宋。
如沈佺期的《送喬随州偘》: 結交三十載,同遊一萬裡。
情為契闊生,心由别離死。
拜恩前後人,從宦差池起。
今爾歸漢東,明珠報知己。
宋之問的《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驿寄崔融》: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都是示後進以準的之作。
但沈、宋對于律體的應用,不限于五
自建安以後,詩與散文一樣,天天都在向骈偶的路上走去。
散文到了“四六文”,是走到“骈俪文”的最高的頂點了。
辭賦到了“律賦”,也已是走到“骈俪賦”的最高頂點了。
詩也是同樣的,發展到“律詩”創作的時候,也便是無可再發展的了。
在這個無可再發展的時代,便起了幾種轉變。
“絕詩”因之起來,詞也因之起來。
同時,便也有人回顧到古體詩的一方面,欲再度使之複活。
在這個進展的途中,也頗有些“豪傑之士”奮起而思有所改革。
然究竟像以孤柱敵狂瀾,無損于水勢的東趨。
由建安(公元196年)到嗣聖(公元684年),快五百年了,這個趨勢還是不變。
變動時代的到來,是要在安史之亂(開始于公元755年)以後。
那時,水勢是平衍了,是疲乏了,盡有分流與别導到溝渠裡去的可能。
許多人都以為初唐時代是改革六朝風尚的開始,卻不知道六朝風尚,到了初唐卻更變本而加厲。
在唐代的初期的近一百五十年間(公元618~755年),無論在詩與散文上都是這樣。
盡管有人在喊着“複古”,在做着“尚書”體的《大诰》,但他們的聲音,自行消失于無反響的空氣中了。
文風還是照常的進展。
特别是詩體一方面,這百餘年間的進展更為顯著,對于後來的文壇也最有影響。
嗣聖,唐中宗李顯的年号。
在嗣聖(公元684年)之前,是初唐四傑的時代。
他們禀承了齊、梁的遺風,更加以擴大與發展。
在五言詩方面,引進了更趨近于“律體”的格調,在七言詩方面也給她以極可能的發展的希望。
這在上文已經說到過了。
在嗣聖到安史之亂(公元755年)的七十幾年間,便是“律詩”成立的時代了。
五言律詩是最先成立的。
接着,七言律詩也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文體之一了。
接着,别一種的新詩體,即所謂“五絕”、“七絕”者,也産生了。
接着,聯合了若幹韻的律詩而成為一篇的長詩,即所謂“排律”者的風氣,也開始出現了。
在這短短的七十餘年間,誠是詩壇上放射出最燦爛的異彩的時代,誠是空前的變異最多而且最速的時代。
這七十餘年的時代,又可以分為兩期。
第一期是“律詩”的成立時代,也可以名之為沈、宋時代。
第二期是“絕詩”與“排律”盛行的時代,也可以稱之為開元、天寶時代。
現在本章先講第一期。
先天,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二 第一期從嗣聖元年到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為時不到三十年,卻奠定了“律詩”的基礎。
這時代的兩個代表人便是沈佺期與宋之問。
《唐書·文藝傳》說: 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
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
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
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
學者宗之,号為沈、宋。
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
”謂蘇武、李陵也。
[1] 沈佺期像 這一段話頗足以表示出“律詩”的由來。
又胡應麟雲:“五言律體,兆自梁、陳。
唐初四子,靡缛相矜。
時或拗澀,未堪正始。
神龍以還,卓然成調。
沈、宋、蘇、李,合軌于前,王、孟、高、岑,并馳于後。
新制疊出,古體攸分。
實詞章改革之大機,氣運推遷之一會也。
”這些話也可略見出律詩的曆史。
蓋自沈約以四聲八病相号召,已開始了律詩的先驅。
嗣聖時代,沈佺期、宋之問出現,便很容易的收結了五百年來的總賬,“回忌聲病,約句準篇”,而創出“律詩”的一個新體來。
大勢所趨,自易号召,自易成功。
所謂“聲病”雲雲的讨論,自此竟不成為一個問題了。
“律詩”中的“五言律詩”,“四傑”時代已是流行。
例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已是“律詩”的最完備的體格了。
唯大暢其流者,則為沈、宋。
如沈佺期的《送喬随州偘》: 結交三十載,同遊一萬裡。
情為契闊生,心由别離死。
拜恩前後人,從宦差池起。
今爾歸漢東,明珠報知己。
宋之問的《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驿寄崔融》: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都是示後進以準的之作。
但沈、宋對于律體的應用,不限于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