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隋及唐初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隋及唐文學皆受梁陳的影響——南朝文士北上者之多——隋的詩壇——詩人的楊廣——北方詩人:薛道衡、盧思道及李德林——楊素與孫萬壽——南朝的降臣們:王胄及許善心等——唐初的詩壇——陳隋的遺老們:許敬宗等——長孫無忌、李義府與上官儀——魏征——王績——初唐四傑:王、楊、盧、駱——白話詩人王梵志——隋及唐初的散文——玄奘的翻譯工作——《大唐西域記》
一
從庾信、王褒入周以後,北朝的文學起了一個很大的變動。
幾乎是自居于六朝風尚“化外”的北周與北齊的文壇,登時發生了一個大改革,把他們自己擲身到時代的潮流之中,而成為六朝文學運動中的北方的支流。
到了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南朝的陳,為隋兵所滅,自後主陳叔寶以下諸文臣學士,皆北徙。
于是跟随了南北朝的統一,而文壇也便統一了。
在隋代的三四十年間(公元581~618年)差不多沒有什麼新的樹立。
從炀帝楊廣以下,全都是無條件的承襲了梁、陳的文風的。
李淵禅代(公元618年)之後,情形還是不變。
唐初的文士們,不僅大多數是由隋入唐的,且也半是從前由陳北徙的;像傅奕、歐陽詢、褚亮、蕭德言、姚思廉、虞世南、李百藥、陳叔達、孔穎達、溫彥博、顔師古諸人,莫不皆然。
當然,那時文壇的風氣是不會有什麼丕變的。
及王、楊、盧、駱的四傑出現,唐代的文學,始現出從自身放射出的光茫來。
但王、楊、盧、駱諸人,與其說是改變了六朝的風尚,還不如說是更進展的把六朝的風尚更深刻化,更精密化,更普及化了。
他們不是六朝文學的改革者,而是變本加厲的把六朝文學的勢力與影響更加擴大了。
他們承襲了六朝文學的一切,咀嚼了之後,更精練地吐了出來。
他們引導了、開始了“律詩”的時代。
在他們的時候,倩妍的短曲,像《子夜》、《讀曲》之流是不見了;梁、陳的别一新體,像“沙飛朝似幕,雲起夜疑城”(梁簡文帝),“白雲浮海際,明月落河濱”(吳均),“終南雲影落,渭北雨聲多”(江總)之流,卻更具體的成為流行的詩格。
這便啟示着“律詩時代”的到來。
在這一方面,所謂“四傑”的努力是不能忘記的。
二 先講詩壇的情形。
隋代的詩壇,全受梁、陳的餘光所照,既如上文所述。
陳叔達、許善心、王胄以及虞世基、世南兄弟,皆為由陳入隋者。
北土的詩人們,像盧思道、薛道衡等也全都受梁、陳的影響。
當時的文學的東道主,像帝王的楊廣,大臣的楊素,也都善于為文。
楊廣的天才尤高,所作豔曲,上可追梁代三帝,下亦能比肩陳家後主。
楊廣像 楊廣[1]為文帝楊堅第二子。
弘農郡華陰人。
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立為晉王。
後堅廢太子勇,立廣為太子。
又五年,殺堅自立。
在位十二年。
為政好大喜功,且溺于淫樂,天下大亂遂起。
廣幸揚州,為宇文化及所殺。
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正和陳、李二後主,宋的徽宗一樣,而其運命也頗相同。
他雖是北人,所作卻可雄視南士。
薛、盧之流,自然更不易與他追蹤逐北。
像他的《悲秋》: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複來。
露濃山氣冷,風急蟬聲哀。
烏擊初移樹,魚寒欲隐苔。
斷霧時通日,殘雲尚作雷。
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來。
都是置之梁祖、簡文諸集中而不能辨的。
又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的數語,曾為秦觀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辭”。
惜全篇已不能有(見《鐵圍山叢談》)。
有了這樣的一位文學的東道主在那裡,隋代文學,當然是很不枯窘的了。
相傳廣妒心甚重,頗不欲人出其上。
薛道衡初作《昔昔鹽》,有“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語,及廣殺之,乃說道:“還能作‘空梁落燕泥’語否?”此事未必可信。
“空梁落燕泥”一語,并不見如何高妙,《昔昔鹽》全篇,更為不稱。
廣又何至忮刻至此呢。
薛道衡[2]字玄卿,河東汾陰人。
少孤,專精好學,甚著才名。
為齊尚書左外兵郎。
齊亡,又曆仕周、隋。
楊廣頗不悅之。
不久,便以論時政見殺(公元540~609年)。
有集三十卷[3]。
江東向來看不起北人所作,然道衡所作,南人往往吟誦。
像他的《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頗不愧為短詩的上驷。
與道衡同時有聲并曆諸朝者,為盧思道[4]及李德林[5]。
德林字公輔,博陵安平人。
初仕齊,後又曆仕周、隋。
後出為湖州刺史。
有集。
德林詩傳者甚少。
思道,字子行,範陽人,聰爽有才辯。
也曆仕齊、周、隋三朝。
開皇間為散騎侍郎。
有集。
思道所作,情思頗為寥落。
此二人俱并道衡而不及。
在北人裡,較有才情者還要算是一位不甚以詩人著稱的楊素。
素[6]字處道,弘農華陰人。
仕周,以平齊功,封成安縣公。
楊堅受禅,加上柱國,進封越國公。
大業初,拜太師,改封楚公。
有集。
他的詩,像:“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山齋獨坐》)諸語,還不脫齊、梁風格。
至于《贈薛播州十四首》,中如: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
雁飛窮海寒,鶴唳霜臯淨。
含毫心未傳,聞音路猶複。
唯有孤城月,徘徊猶臨映。
吊影餘自憐,安知我疲病。
便非齊、梁所得範圍的了。
殆足以上繼嗣宗,下開子昂。
《北史》謂:“素嘗以五言詩七百字贈播州刺史薛道衡。
詞氣穎拔,風韻秀上,為一時盛作。
未幾而卒(?~606)。
道衡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若是乎!’” 楊素像 又有孫萬壽字仙期,信都武強人。
在齊為奉朝請。
楊堅為帝時,滕穆王引為文學。
坐衣冠不整,配防江南。
幾乎是自居于六朝風尚“化外”的北周與北齊的文壇,登時發生了一個大改革,把他們自己擲身到時代的潮流之中,而成為六朝文學運動中的北方的支流。
到了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南朝的陳,為隋兵所滅,自後主陳叔寶以下諸文臣學士,皆北徙。
于是跟随了南北朝的統一,而文壇也便統一了。
在隋代的三四十年間(公元581~618年)差不多沒有什麼新的樹立。
從炀帝楊廣以下,全都是無條件的承襲了梁、陳的文風的。
李淵禅代(公元618年)之後,情形還是不變。
唐初的文士們,不僅大多數是由隋入唐的,且也半是從前由陳北徙的;像傅奕、歐陽詢、褚亮、蕭德言、姚思廉、虞世南、李百藥、陳叔達、孔穎達、溫彥博、顔師古諸人,莫不皆然。
當然,那時文壇的風氣是不會有什麼丕變的。
及王、楊、盧、駱的四傑出現,唐代的文學,始現出從自身放射出的光茫來。
但王、楊、盧、駱諸人,與其說是改變了六朝的風尚,還不如說是更進展的把六朝的風尚更深刻化,更精密化,更普及化了。
他們不是六朝文學的改革者,而是變本加厲的把六朝文學的勢力與影響更加擴大了。
他們承襲了六朝文學的一切,咀嚼了之後,更精練地吐了出來。
他們引導了、開始了“律詩”的時代。
在他們的時候,倩妍的短曲,像《子夜》、《讀曲》之流是不見了;梁、陳的别一新體,像“沙飛朝似幕,雲起夜疑城”(梁簡文帝),“白雲浮海際,明月落河濱”(吳均),“終南雲影落,渭北雨聲多”(江總)之流,卻更具體的成為流行的詩格。
這便啟示着“律詩時代”的到來。
在這一方面,所謂“四傑”的努力是不能忘記的。
二 先講詩壇的情形。
隋代的詩壇,全受梁、陳的餘光所照,既如上文所述。
陳叔達、許善心、王胄以及虞世基、世南兄弟,皆為由陳入隋者。
北土的詩人們,像盧思道、薛道衡等也全都受梁、陳的影響。
當時的文學的東道主,像帝王的楊廣,大臣的楊素,也都善于為文。
楊廣的天才尤高,所作豔曲,上可追梁代三帝,下亦能比肩陳家後主。
楊廣像 楊廣[1]為文帝楊堅第二子。
弘農郡華陰人。
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立為晉王。
後堅廢太子勇,立廣為太子。
又五年,殺堅自立。
在位十二年。
為政好大喜功,且溺于淫樂,天下大亂遂起。
廣幸揚州,為宇文化及所殺。
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正和陳、李二後主,宋的徽宗一樣,而其運命也頗相同。
他雖是北人,所作卻可雄視南士。
薛、盧之流,自然更不易與他追蹤逐北。
像他的《悲秋》: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複來。
露濃山氣冷,風急蟬聲哀。
烏擊初移樹,魚寒欲隐苔。
斷霧時通日,殘雲尚作雷。
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來。
都是置之梁祖、簡文諸集中而不能辨的。
又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的數語,曾為秦觀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辭”。
惜全篇已不能有(見《鐵圍山叢談》)。
有了這樣的一位文學的東道主在那裡,隋代文學,當然是很不枯窘的了。
相傳廣妒心甚重,頗不欲人出其上。
薛道衡初作《昔昔鹽》,有“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語,及廣殺之,乃說道:“還能作‘空梁落燕泥’語否?”此事未必可信。
“空梁落燕泥”一語,并不見如何高妙,《昔昔鹽》全篇,更為不稱。
廣又何至忮刻至此呢。
薛道衡[2]字玄卿,河東汾陰人。
少孤,專精好學,甚著才名。
為齊尚書左外兵郎。
齊亡,又曆仕周、隋。
楊廣頗不悅之。
不久,便以論時政見殺(公元540~609年)。
有集三十卷[3]。
江東向來看不起北人所作,然道衡所作,南人往往吟誦。
像他的《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頗不愧為短詩的上驷。
與道衡同時有聲并曆諸朝者,為盧思道[4]及李德林[5]。
德林字公輔,博陵安平人。
初仕齊,後又曆仕周、隋。
後出為湖州刺史。
有集。
德林詩傳者甚少。
思道,字子行,範陽人,聰爽有才辯。
也曆仕齊、周、隋三朝。
開皇間為散騎侍郎。
有集。
思道所作,情思頗為寥落。
此二人俱并道衡而不及。
在北人裡,較有才情者還要算是一位不甚以詩人著稱的楊素。
素[6]字處道,弘農華陰人。
仕周,以平齊功,封成安縣公。
楊堅受禅,加上柱國,進封越國公。
大業初,拜太師,改封楚公。
有集。
他的詩,像:“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山齋獨坐》)諸語,還不脫齊、梁風格。
至于《贈薛播州十四首》,中如: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
雁飛窮海寒,鶴唳霜臯淨。
含毫心未傳,聞音路猶複。
唯有孤城月,徘徊猶臨映。
吊影餘自憐,安知我疲病。
便非齊、梁所得範圍的了。
殆足以上繼嗣宗,下開子昂。
《北史》謂:“素嘗以五言詩七百字贈播州刺史薛道衡。
詞氣穎拔,風韻秀上,為一時盛作。
未幾而卒(?~606)。
道衡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若是乎!’” 楊素像 又有孫萬壽字仙期,信都武強人。
在齊為奉朝請。
楊堅為帝時,滕穆王引為文學。
坐衣冠不整,配防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