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隋及唐初文學

關燈
曾以其所身曆者,著為《大唐西域記》[27]一書。

    (書題辯機譯;當是玄奘口述由辯機寫下者。

    辯機為當時最有天才的和尚,玄奘的最有力的幫手。

    相傳他因和太宗女高陽公主通,事發被殺。

    這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玄奘的譯書,如永遠得他的幫忙,成績當不至限于今日之所見者。

    )此書的價值絕為宏偉,是一部最好的散文的旅行記述。

    前者宋雲、法顯遊印時,并有所記,然持以較玄奘之作,則若小巫之見大巫。

    這部《西域記》大類希臘人樸桑尼(Pausanias)所著的《希臘遊記》(TheDescriptionofGreece)。

    樸桑尼之作,在今日,其價值益見巨大。

    《西域記》亦然。

    今日論述印度中世史者,殆無不以此書為主要的資料。

    而其中所載之迷信、故迹、民間傳說等等,尤為我們的無價之寶。

    更有甚者,經由了這部偉著,無意中有許多印度傳說乃都轉變而成為中土的典實;像著名之《杜子春傳》,便是明顯的系由《西域記》中的一個故事改寫而成的。

    這将在下文裡再詳說。

     玄奘譯經圖 玄奘自貞觀十九年歸京師後起,直到龍朔三年圓寂的時候為止,這十九年的功夫全都耗費在翻譯工作上面。

    他所譯的共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傳稱:“師自永徽改元後,專務翻譯,無棄寸陰。

    每日自立程課。

    若晝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讀。

    遇乙之後,方乃停筆。

    攝經已,複禮佛行道。

    三更暫眠,五更複起,讀誦梵本,朱點次第,拟明旦所翻。

    ”像這樣的一位專心一志的翻譯家,隻有宗教的熱忱才能如此的驅迫着他罷。

    在他所譯經中,尤以《瑜伽師地論》一百卷,《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為最重要。

    其灌溉于後人的思想中者最為深厚。

    他還譯《老子》為梵文,又将《大乘起信論》回譯為梵文,以遺彼土欲睹此已失之名著者。

    他在溝通中、印文化上是盡了說不盡的力量的!在玄奘以前,譯經者不是過于直譯,為華土讀者所不解,便是過于意譯,往往失去原意。

    玄奘之譯,卻能祛去這兩個積弊,力求與梵文相近。

    《玄奘傳》雲:“前代已來,所譯經教,初從梵語倒寫本文,次乃回之,順同此俗。

    然後筆人觀理文句,中間增損,多墜全言。

    今所翻傳,都由奘旨。

    意思獨斷,出語成章,詞人随寫,即可披玩。

    ”以他那樣精通梵文的人來譯經典,自然要較一般的譯者們為更高明的了。

    再者,也以他處在鸠摩羅什諸大家之後,深知其病之所在,故也易為之治療耳。

     玄奘西行的經曆,其自身不久便成了傳說。

    他自己也被視作佛教聖人的一個。

    自唐末以來,便有種種的《西遊記》,以記述這個傳說。

    像這樣的一位重要的人物,一位偉大的宗教家,其成為傳說的中心,當是無足訝怪的事罷。

     參考書目 一、《隋書》唐魏征等撰,有《二十四史》本。

     二、《舊唐書》晉劉昀撰,有《二十四史》本。

     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有《二十四史》本。

     四、《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輯,醫學書局鉛印本。

     五、《全唐詩》揚州詩局原刊本,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

     六、《唐百名家詩》席氏刻本。

     七、《藝苑卮言》明王世貞撰,有《曆代詩話續編》本。

     八、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中華書局)卷六十《佛典之翻譯》,又卷六十一《翻譯文學與佛典》,又卷六十二《支那内學院精校本玄奘傳書後》。

     九、《敦煌掇瑣》劉複輯,中央研究院出版。

     十、《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輯,有黃岡王氏刊本,有醫學書局石印本。

     十一、《全唐文》有揚州詩局原刊本,有廣東複刻本。

     *** [1]楊廣見《隋書》卷四及卷五。

     [2]薛道衡見《隋書》卷五十七。

     [3]《道衡集》見張溥輯的《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

     [4]盧思道見《隋書》卷五十七。

     [5]李德林見《隋書》卷四十二。

     [6]楊素見《隋書》卷四十八。

     [7]虞世基見《隋書》卷六十七。

     [8]歐陽詢見《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八。

     [9]李百藥見《新唐書》卷一百二。

     [10]許敬宗、李義府均見《舊唐書》卷八十二,《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三。

     [11]來濟見《新唐書》卷一百五。

     [12]長孫無忌見《舊唐書》卷六十五、《新唐書》卷一百五。

     [13]上官儀見《舊唐書》卷八十;《新唐書》卷一百五。

     [14]魏征見《舊唐書》卷七十一;《新唐書》卷九十七。

     [15]王績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二《隐逸傳》;《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隐逸傳》。

     [16]見王世貞的《全唐詩說》(《學海類編》本)。

     [17]王勃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文苑上》;《新唐書》卷二百一《文藝上》。

     [18]《王子安集》,有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19]楊炯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文苑上》;《新唐書》卷二百一《文藝上》。

     [20]《盈川集》有《四部叢刊》本。

     [21]盧照鄰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文苑上》,又見《新唐書》卷二百一《文藝上》。

     [22]《照鄰集》有《四部叢刊》本。

     [23]駱賓王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文苑上》;《新唐書》卷二百一《文藝上》。

     [24]《駱賓王集》有《四部叢刊》本。

     [25]王梵志詩,有《敦煌掇瑣》本。

     [26]玄奘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方伎傳》,又見慧立《大慈恩三藏法師傳》(有支那内學院新印本)。

     [27]《大唐西域記》,有《大藏經》本,商務印書館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