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北朝的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齊天保中(公元550~559年)卒于官。
這是一部偉大的史書。
雖說是記載洛陽城中的廟宇,而魏代的興亡,于此亦可見之。
其中,包含着無數的悲劇,無數的可泣可歌的資料。
少數民族的人物在此古老的都城裡所幹的殘殺、祈禱等的玩意兒,無不被捉入這書中;而又用了輕茜可喜的文字來描寫,來叙狀,益使這書成了一部文學的史籍。
這書共五卷。
在第五卷裡,所節錄的宋雲西行求法的記載,乃是佛教史中重要的史料之一,且又和西陲及印度的曆史有大關系。
銜之著作此書,大約在武定之末(公元547~549年),他自序道: 武定五年,歲在丁卯(公元547年),餘因行役,重覽洛陽。
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
牆被蒿艾,巷羅荊棘。
野獸穴于荒階,山鳥巢于庭樹。
遊兒牧豎,踯躅于九逵,農夫耕稼,藝黍于雙阙。
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裡凡有一千餘寺。
今日寥廓,鐘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
然其涉筆所及,又不獨在記述廟觀而已。
樸桑尼,今譯波薩尼阿斯。
公元二世紀希臘地理學家。
《水經注》[12]為後魏郦道元作。
道元[13]字善長,範陽人,官禦史中尉。
所注《水經》,凡四十卷,繁征博引,逸趣橫生,一洗漢、魏人注書的積習。
其實他這書已是超出“注”的範圍以外。
凡于一水經流之地,必考其故實,述其逸聞。
古代之神話與傳說,往往賴以保存。
正如希臘樸桑尼(Pausanias)氏之《希臘遊記》(DescriptionoofGreece),其所保存的各地的傳說,竟成為今代研究民俗學、神話學之寶庫。
然郦氏之作,更有較樸桑尼氏之作為尤偉大處。
《希臘遊記》隻是幹燥的旅行記載,而郦氏的《水經注》則為肌體豐腴的絕妙之文學作品。
凡所狀寫,無不精妙。
而于寫景描聲,尤為擅長。
在一切文學史中,以注“古書”而其注的自身成為絕好之不朽名著者,此書而外,似無第二部。
像他注《水經》的“清水出河内修武縣之北黑山”一句雲: 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
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東南屈。
瀑布乘岩,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
左右石壁層深,獸迹不交。
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
南峰北嶺,多結禅栖之士,東岩西谷,又是刹靈之圖。
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
其水曆澗飛流,清冷洞觀,謂之清水矣。
…… 即柳宗元最佳之記遊小品,即不過是。
注中似此之處,更是應接不暇,且又絕少雷同之文。
作者之筆力誠可稱是:舒卷自如,重過千鈞。
參考書目 一、《北史》唐李延壽撰,有《二十四史》本。
二、《魏書》北齊魏收撰,有《二十四史》本。
三、《北齊書》唐李百藥撰,有《二十四史》本。
四、《周書》唐令狐德棻撰,有《二十四史》本。
五、《古詩紀》明馮唯讷編,有明刊本。
六、《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編,有醫學書局鉛印本。
七、《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編,有明刊本,有清長沙複刊本。
八、《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輯,有黃岡王氏刊本,有醫學書局石印本。
*** [1]溫子升見《魏書》卷八十五;《北史》卷八十三。
[2]《溫侍讀集》一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3]邢邵見《北齊書》卷三十六。
[4]《邢特進集》一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5]魏收見《北齊書》卷三十七。
[6]《魏特進集》一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7]顔之推見《北齊書》卷四十五。
[8]《顔氏家訓》,有《百子全書》本,抱經堂本,《知不足齋叢書》本。
[9]《庾信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汪士賢刊本、《四部叢書》本。
[10]《王褒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11]《洛陽伽藍記》,有明如隐堂刊本、《大藏經》本、武進董氏新刊本。
《學津讨源》諸叢書中也有之。
[12]《水經注》,有明朱謀玮刊本,戴震校注本,楊希闵校注本。
最近在《永樂大典》“水”字殘本數冊中,發現《水經注》全部,半在涵芬樓,半在北平李玄伯處,已為合浦之珠,将謀印行,不幸涵芬被焚,此事遂不得實現(《大典》本足補正明清人刊本之阙誤不少)。
[13]郦道元見《魏書》卷八十九。
這是一部偉大的史書。
雖說是記載洛陽城中的廟宇,而魏代的興亡,于此亦可見之。
其中,包含着無數的悲劇,無數的可泣可歌的資料。
少數民族的人物在此古老的都城裡所幹的殘殺、祈禱等的玩意兒,無不被捉入這書中;而又用了輕茜可喜的文字來描寫,來叙狀,益使這書成了一部文學的史籍。
這書共五卷。
在第五卷裡,所節錄的宋雲西行求法的記載,乃是佛教史中重要的史料之一,且又和西陲及印度的曆史有大關系。
銜之著作此書,大約在武定之末(公元547~549年),他自序道: 武定五年,歲在丁卯(公元547年),餘因行役,重覽洛陽。
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
牆被蒿艾,巷羅荊棘。
野獸穴于荒階,山鳥巢于庭樹。
遊兒牧豎,踯躅于九逵,農夫耕稼,藝黍于雙阙。
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裡凡有一千餘寺。
今日寥廓,鐘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
然其涉筆所及,又不獨在記述廟觀而已。
樸桑尼,今譯波薩尼阿斯。
公元二世紀希臘地理學家。
《水經注》[12]為後魏郦道元作。
道元[13]字善長,範陽人,官禦史中尉。
所注《水經》,凡四十卷,繁征博引,逸趣橫生,一洗漢、魏人注書的積習。
其實他這書已是超出“注”的範圍以外。
凡于一水經流之地,必考其故實,述其逸聞。
古代之神話與傳說,往往賴以保存。
正如希臘樸桑尼(Pausanias)氏之《希臘遊記》(DescriptionoofGreece),其所保存的各地的傳說,竟成為今代研究民俗學、神話學之寶庫。
然郦氏之作,更有較樸桑尼氏之作為尤偉大處。
《希臘遊記》隻是幹燥的旅行記載,而郦氏的《水經注》則為肌體豐腴的絕妙之文學作品。
凡所狀寫,無不精妙。
而于寫景描聲,尤為擅長。
在一切文學史中,以注“古書”而其注的自身成為絕好之不朽名著者,此書而外,似無第二部。
像他注《水經》的“清水出河内修武縣之北黑山”一句雲: 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
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東南屈。
瀑布乘岩,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
左右石壁層深,獸迹不交。
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
南峰北嶺,多結禅栖之士,東岩西谷,又是刹靈之圖。
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
其水曆澗飛流,清冷洞觀,謂之清水矣。
…… 即柳宗元最佳之記遊小品,即不過是。
注中似此之處,更是應接不暇,且又絕少雷同之文。
作者之筆力誠可稱是:舒卷自如,重過千鈞。
參考書目 一、《北史》唐李延壽撰,有《二十四史》本。
二、《魏書》北齊魏收撰,有《二十四史》本。
三、《北齊書》唐李百藥撰,有《二十四史》本。
四、《周書》唐令狐德棻撰,有《二十四史》本。
五、《古詩紀》明馮唯讷編,有明刊本。
六、《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編,有醫學書局鉛印本。
七、《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編,有明刊本,有清長沙複刊本。
八、《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輯,有黃岡王氏刊本,有醫學書局石印本。
*** [1]溫子升見《魏書》卷八十五;《北史》卷八十三。
[2]《溫侍讀集》一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3]邢邵見《北齊書》卷三十六。
[4]《邢特進集》一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5]魏收見《北齊書》卷三十七。
[6]《魏特進集》一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7]顔之推見《北齊書》卷四十五。
[8]《顔氏家訓》,有《百子全書》本,抱經堂本,《知不足齋叢書》本。
[9]《庾信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汪士賢刊本、《四部叢書》本。
[10]《王褒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11]《洛陽伽藍記》,有明如隐堂刊本、《大藏經》本、武進董氏新刊本。
《學津讨源》諸叢書中也有之。
[12]《水經注》,有明朱謀玮刊本,戴震校注本,楊希闵校注本。
最近在《永樂大典》“水”字殘本數冊中,發現《水經注》全部,半在涵芬樓,半在北平李玄伯處,已為合浦之珠,将謀印行,不幸涵芬被焚,此事遂不得實現(《大典》本足補正明清人刊本之阙誤不少)。
[13]郦道元見《魏書》卷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