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北朝的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讀曲》的調子是顯然有異的。
雖因了南北之隔,華夷之别,而北人之作與南國不同者,僅此寥寥數曲而已。
四 當梁元帝時(公元552~554年),庾信、王褒相繼為北人所羁,所擄,遂留于北方不歸。
在北地,他們二人發生過不少的影響。
庾信初嘗聘東魏,文章辭令,盛為邺下所稱。
還為東宮學士。
侯景之亂,信奔江陵。
元帝時,奉使于周。
遂被羁留長安,不得歸。
屢膺顯秩,拜洛州刺史。
陳、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
陳氏乃請王褒及信等十數人。
周人唯放回王克、殷不害等。
信及褒并留而不遣。
遂終于北方[9]。
王褒之入北方,事在梁元帝承聖三年(公元554年),較庾信為略後。
是年,周師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諸軍事。
軍敗,從元帝出降。
同時北去者還有王克、劉瑴、宗懔、殷不害等數十人。
他們到長安時,周太祖喜道:“昔平吳之利,二陸而已。
今定楚之功,群賢畢至,可謂過之!”後為宣州刺史[10]。
庾信塑像 這二人所作,原是齊、梁的正體,然到了北地之後,作風卻俱大變了。
由浮豔變到沉郁,由虛誇變到深刻,由泛泛的骈語,變到言必有物的美文。
因此,庾、王在公元554年後之作,遂在齊、梁體中,達到了一個未之前有的最高的成就。
像那樣的又深摯又美豔的作風,是六朝所絕罕見的。
我們看子山的《拟詠懷》: 楚材稱晉用,秦臣即趙冠。
離宮延子産,羁旅接陳完。
寓衛非所寓,安齊獨未安。
雪泣悲去魯,凄然憶相韓。
唯彼窮途恸,知餘行路難。
懷抱獨惛惛,平生何所論。
由來千種意,并是桃花源。
穀皮兩書帙,壺盧一酒樽。
自知費天下,也複何足言! 以及“涸鲋常思水,驚飛每失林”,“倡家遭強娉,質子值仍留”,“不特貧謝富,安知死羨生”,“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其面雖可熱,其心長自寒”(以上并《拟詠懷》中句),“胡塵幾日應盡,漢月何時更圓”(《怨歌行》),“值熱花無氣,逢風水不平”(《慨然成詠》),等等,并是很露骨的悲怨所積的憤辭!處在這樣的一個逆境之下,當然所作會和酒酣耳熱、留連光景的時候的愉辭大為不同。
他的《哀江南賦》,尤為一代絕作。
家國之思,身世之感,胥奔湊于腕下,故遂滔滔不能自已。
和僅僅吊古或詠懷之作,其胸襟之大小是頗為不相牟的。
其《序》雲:“燕歌遠别,悲不自勝。
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臯橋羁旅。
燕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
追為此賦,聊以記言。
不無危苦之詞,唯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窮,人間何世!”被羁而見亡國之痛,充耳唯聞異國之音,能不“凄怆傷心”麼?環境迫得子山不得不腆顔事敵。
這使他竟有“安知死羨生”之歎。
然這種悲憤的歌聲,卻使他的後半生的所作,較之一般齊、梁之什,都更為偉大了!生丁百兇,僅得造成一大詩人,亦可哀已! 王褒入周後所作,與子山有同調。
這緣環境相同,心聲遂亦無歧。
像褒的《渡河北》(《苑詩類選》作範雲詩,非)。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
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王褒像 以及“寂寞灰心盡,摧殘生意餘”(《和殷廷尉歲暮》),“猶持漢使節,尚服楚臣冠;飛蓬去不已,客思漸無端”(《贈周處士》)等,還不是和子山“其心長自寒”之語相類麼?當汝南周弘正自陳聘周時,周帝許褒等通親知音問。
褒贈弘正弟弘讓詩,并緻書道:“嗣宗窮途,楊朱歧路。
征蓬長逝,流水不歸。
舒慘殊方,炎涼異節。
……還念生涯,繁憂總集。
視陰偈日,猶趙孟之徂年;負枚行吟,同劉琨之積慘。
河陽北臨,空思鞏縣,霸陵南望,還見長安。
所冀書生之魂,來依舊壤,射聲之鬼,無恨他鄉。
白雲在天,長離别矣!”像這樣的情調,是六朝的不幸的人士們所常執持着的,為什麼在六朝會造作出許多李陵、蘇武的故事,以及把許多古詩都歸在蘇、李名下,還要僞作什麼《李陵答蘇武書》之類,大約都不是沒有意義的罷!那些心抱難言之痛的士大夫們,以今比古,便不得不有“李陵從此去”(庾信詩)的寄托的文章。
被陷在同樣環境之下的士大夫們,從五胡之亂以後起,蓋不僅庾信、王褒等區區可指數的若幹人而已! 五 《洛陽伽藍記》書影 為北朝文學之光榮者,在散文一方面,還有兩部不朽的名著,即《洛陽伽藍記》與《水經注》者是。
《洛陽伽藍記》[11]為後魏楊街之作。
街之,一姓羊,北平人。
魏末為撫軍府司馬,曆秘書監,出為期城太守。
雖因了南北之隔,華夷之别,而北人之作與南國不同者,僅此寥寥數曲而已。
四 當梁元帝時(公元552~554年),庾信、王褒相繼為北人所羁,所擄,遂留于北方不歸。
在北地,他們二人發生過不少的影響。
庾信初嘗聘東魏,文章辭令,盛為邺下所稱。
還為東宮學士。
侯景之亂,信奔江陵。
元帝時,奉使于周。
遂被羁留長安,不得歸。
屢膺顯秩,拜洛州刺史。
陳、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
陳氏乃請王褒及信等十數人。
周人唯放回王克、殷不害等。
信及褒并留而不遣。
遂終于北方[9]。
王褒之入北方,事在梁元帝承聖三年(公元554年),較庾信為略後。
是年,周師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諸軍事。
軍敗,從元帝出降。
同時北去者還有王克、劉瑴、宗懔、殷不害等數十人。
他們到長安時,周太祖喜道:“昔平吳之利,二陸而已。
今定楚之功,群賢畢至,可謂過之!”後為宣州刺史[10]。
庾信塑像 這二人所作,原是齊、梁的正體,然到了北地之後,作風卻俱大變了。
由浮豔變到沉郁,由虛誇變到深刻,由泛泛的骈語,變到言必有物的美文。
因此,庾、王在公元554年後之作,遂在齊、梁體中,達到了一個未之前有的最高的成就。
像那樣的又深摯又美豔的作風,是六朝所絕罕見的。
我們看子山的《拟詠懷》: 楚材稱晉用,秦臣即趙冠。
離宮延子産,羁旅接陳完。
寓衛非所寓,安齊獨未安。
雪泣悲去魯,凄然憶相韓。
唯彼窮途恸,知餘行路難。
懷抱獨惛惛,平生何所論。
由來千種意,并是桃花源。
穀皮兩書帙,壺盧一酒樽。
自知費天下,也複何足言! 以及“涸鲋常思水,驚飛每失林”,“倡家遭強娉,質子值仍留”,“不特貧謝富,安知死羨生”,“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其面雖可熱,其心長自寒”(以上并《拟詠懷》中句),“胡塵幾日應盡,漢月何時更圓”(《怨歌行》),“值熱花無氣,逢風水不平”(《慨然成詠》),等等,并是很露骨的悲怨所積的憤辭!處在這樣的一個逆境之下,當然所作會和酒酣耳熱、留連光景的時候的愉辭大為不同。
他的《哀江南賦》,尤為一代絕作。
家國之思,身世之感,胥奔湊于腕下,故遂滔滔不能自已。
和僅僅吊古或詠懷之作,其胸襟之大小是頗為不相牟的。
其《序》雲:“燕歌遠别,悲不自勝。
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臯橋羁旅。
燕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
追為此賦,聊以記言。
不無危苦之詞,唯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窮,人間何世!”被羁而見亡國之痛,充耳唯聞異國之音,能不“凄怆傷心”麼?環境迫得子山不得不腆顔事敵。
這使他竟有“安知死羨生”之歎。
然這種悲憤的歌聲,卻使他的後半生的所作,較之一般齊、梁之什,都更為偉大了!生丁百兇,僅得造成一大詩人,亦可哀已! 王褒入周後所作,與子山有同調。
這緣環境相同,心聲遂亦無歧。
像褒的《渡河北》(《苑詩類選》作範雲詩,非)。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
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王褒像 以及“寂寞灰心盡,摧殘生意餘”(《和殷廷尉歲暮》),“猶持漢使節,尚服楚臣冠;飛蓬去不已,客思漸無端”(《贈周處士》)等,還不是和子山“其心長自寒”之語相類麼?當汝南周弘正自陳聘周時,周帝許褒等通親知音問。
褒贈弘正弟弘讓詩,并緻書道:“嗣宗窮途,楊朱歧路。
征蓬長逝,流水不歸。
舒慘殊方,炎涼異節。
……還念生涯,繁憂總集。
視陰偈日,猶趙孟之徂年;負枚行吟,同劉琨之積慘。
河陽北臨,空思鞏縣,霸陵南望,還見長安。
所冀書生之魂,來依舊壤,射聲之鬼,無恨他鄉。
白雲在天,長離别矣!”像這樣的情調,是六朝的不幸的人士們所常執持着的,為什麼在六朝會造作出許多李陵、蘇武的故事,以及把許多古詩都歸在蘇、李名下,還要僞作什麼《李陵答蘇武書》之類,大約都不是沒有意義的罷!那些心抱難言之痛的士大夫們,以今比古,便不得不有“李陵從此去”(庾信詩)的寄托的文章。
被陷在同樣環境之下的士大夫們,從五胡之亂以後起,蓋不僅庾信、王褒等區區可指數的若幹人而已! 五 《洛陽伽藍記》書影 為北朝文學之光榮者,在散文一方面,還有兩部不朽的名著,即《洛陽伽藍記》與《水經注》者是。
《洛陽伽藍記》[11]為後魏楊街之作。
街之,一姓羊,北平人。
魏末為撫軍府司馬,曆秘書監,出為期城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