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六朝的散文

關燈
作異端,運其隔心,鼓其騰口,虛畫瘡疳,空緻诋诃”,而實際上也不曾加他以重罪。

    缜所論的,要旨如下: 或問予雲:神滅,何以知其滅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神之于質,猶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猶刀之于利。

    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利無刀,舍刀無利。

    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

    吾哀其弊,思拯其溺。

    ……又惑以茫昧之言,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辭,欣以兜率之樂。

    故舍逢掖,襲橫衣,廢俎豆,列瓶缽,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

    緻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遊,貨殚于泥木。

    所以奸宄弗勝,頌聲尚擁,唯此之故。

    其流莫已,其病無限! 這論,太重要了,不僅對于佛家挑戰,實在也對一切宗教挑戰。

    對于當時興高采烈的佛教徒們,這正是一個當心拳。

    故他們見了,莫不一時失色,紛紛的出死力以駁之。

    隻沈約一人,便作了《形神論》、《神不滅論》、《難範缜神滅論》等好幾篇文章。

    居皇帝之尊的蕭衍,也親自出馬來訓斥了範缜一頓。

    缜又有《答曹思文難神滅論》,更申前旨。

    這場論辯,實在是太有趣,太重要了。

     當時,又有《三破論》出現,專攻佛而崇道。

    全文已不存,幸劉勰的《滅惑論》所引不少,尚可見其大要。

    《三破》所論,與《夷夏論》鮮殊,彥和所駁,也不過佛家常談,故無甚重要。

     與顧歡約同時的,有張融,以作《門律緻書周颙等諸遊生》,力言佛家攻道之非。

    “吾見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非。

    昔有鴻飛天道,積遠難亮。

    越人以為凫,楚人以為燕。

    人自楚、越耳,鴻常一鴻乎!”他持着佛、道調和論,以為其本則一,其源則通。

    這已是道家的防禦戰,而非攻擊戰了。

    但他的論敵周颙則窮追不已,力擁佛而攻道。

    他以為非道則佛,不宜持兩端。

    “道佛兩殊,非凫則燕,唯足下所宗之本,一物為鴻耳。

    ”此言殊足以破佛道調和論之堅壘(颙有《答張融書難門律》及《重答張融書難門律》)。

     如此紛纭的論戰,大約要到梁代的後半葉方才告了滅熄。

    其所以滅熄之故,半因佛家勢力的一天天的膨脹,半也因皇家的熱心護法,足以緘止攻擊者之口。

     八 于關于佛家的論難以外,六朝也不是沒有其他的名著。

    像葛洪的《抱樸子》,蕭繹的《金樓子》,都是很重要的巨作。

     葛洪像 葛洪[35]字稚川,丹陽句容人。

    晉惠帝時,吳興太守顧秘檄為将兵都尉,遷伏波将軍。

    元帝時,以功封關内侯,後選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

    固辭,求為句漏令。

    卒年八十一。

    他是一位很奇怪的人物,既是儒生,又是道士式的官僚,頗以神仙服食為務。

    其求為句漏令,蓋即以其地多出丹砂。

    他的《抱樸子》[36],有内篇,有外篇。

    内篇言黃白之事,外篇則為“駁難通釋”之文。

    今内外二篇存者頗多。

    外篇諸文,尤為後人所傳誦。

    如《勖學》、《崇教》、《君道》、《臣節》、《貴賢》、《任能》、《欽士》、《用刑》、《擢才》以至《酒誡》、《疾缪》、《刺驕》、《安貧》、《文行》、《彈祢》等皆是儒家之言,并異方士之術。

    而《诘鮑》一文,專攻鮑敬言老、莊式的議論,其立場也是站在純粹的儒學之上的。

    由此看來,他似是有兩重人格的。

    著《抱樸子》内篇的是一位葛洪,作外篇的,又是另一位葛洪。

    前一位是道人,是術士,後一位卻似可列入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統表裡的純粹的儒者。

     《抱樸子》書影 蕭繹(梁元帝)的《金樓子》[37],自《興王》至《自序》凡十四篇,其中以有關文章者為多,如《聚書》、《立言》、《著書》等皆是。

    唯往往多及往古之事,如《興王》便叙古帝王事,《志怪》便叙天地間怪異之事,大似張華的《博物志》,聚瑣屑的雜事而為之整理歸類。

    并不是有一貫的主張,有堅固的壁壘,像《抱樸子》等的。

    但其中保存古代神話傳說不少,頗可供我們的研究。

     九 《晉書》書影 最後,還要一叙那時代的關于曆史的著作。

    六朝人士們,著作史書的勇氣與興緻都甚高。

    故《晉書》之作,前後共有十八家之多。

    像王隐、虞預、朱鳳、何法盛、謝靈運、臧榮緒、沈約諸人皆有一家的著作。

    沈約又著《宋書》,至今尚傳于世。

    又有範晔者,著《後漢書》,也成為最後的一個定本。

    裴松之則為陳壽的《三國志》作注,該博淵深,至今猶為尋輯古代逸書的寶庫之一。

     蕭衍嘗集儒士們著作《通史》,規模極為偉大,當是合力的史書的最早之一部,可惜今已不傳了。

     參考書目 一、《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輯,有黃岡王氏刊本,有醫學書局石印本。

     二、《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輯,有明刊本,有清長沙翻刊本,有石印本。

     三、《弘明集》唐釋僧祐編,有《大藏經》本,有《四部叢刊》本,有金陵新刻本。

     四、《廣弘明集》唐釋道宣編,有《大藏經》本,有《四部叢刊》本,有金陵新刻本。

     五、《百子全書》有湖北書局刻本,有掃葉山房石印本。

     *** [1]王導見《晉書》卷六十五。

     [2]殷仲堪見《晉書》卷八十四。

     [3]陶侃見《晉書》卷六十六。

     [4]溫峤見《晉書》卷六十七。

     [5]庾亮見《晉書》卷七十三。

     [6]王羲之見《晉書》卷八十。

     [7]《王右軍集》二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8]孫綽見《晉書》卷二十六。

     [9]《孫廷尉集》一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10]蕭子良見《齊書》卷四十。

     [11]《竟陵王集》二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12]孔稚珪見《齊書》卷四十八。

     [13]《孔詹事集》一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14]陸倕見《梁書》卷二十七。

     [15]《陸太常集》一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16]劉孝綽見《梁書》卷三十。

     [17]《劉秘書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18]劉潛見《梁書》卷四十一。

     [19]《劉豫章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20]劉峻見《梁書》卷五十。

     [21]《劉戶曹集》一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22]王僧孺見《梁書》卷三十三;《南史》卷五十九。

     [23]《王左丞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24]丘遲見《梁書》卷四十九。

     [25]《丘司空集》一卷,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26]王筠見《梁書》卷三十三。

     [27]庾肩吾見《梁書》卷四十九。

     [28]沈炯見《陳書》卷十九。

     [29]《沈侍中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30]何尚之見《宋書》卷六十六,《南史》卷三十。

     [31]何承天見《尚書》卷六十四,《南史》卷三十三。

     [32]鄭鮮之見《宋書》卷六十四,《南史》卷三十三。

     [33]顧歡見《南史》卷七十五。

     [34]範缜見《梁書》卷四十八,《南史》卷五十七。

     [35]葛洪見《晉書》卷七十二。

     [36]《抱樸子》,有明刊本,《平津館叢書》本、《百子全書》本、《四部叢刊》本。

     [37]《金樓子》,有《知不足齋叢書》本、《百子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