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齊梁詩人

關燈
齊梁詩的影響——詩的韻律的定式之發現——“竟陵八友”——謝朓、沈約、範雲等——任昉、劉繪、孔稚珪等——蕭衍、蕭綱諸皇帝詩人——梁文學的極盛——江淹、丘遲、張率、王筠等——何遜與吳均——蕭子顯與劉孝綽——陳叔寶及其時代——徐陵、陰铿、江總等 一 齊、梁詩體為世人所诟病者已久。

    但齊、梁體的詩果是如論者所攻擊的徒工塗飾,一無情思麼?唐宋文人慣于自誇地說什麼“文起八代之衰”,或什麼“自從建安來,绮麗不足珍”。

    但唐、宋的許多大詩人,其作品或多或少的受有齊、梁詩人們的影響是無可諱言的。

    李白詩的飄逸的作風,絕不是六朝詩體所可範圍者。

    然他卻佩服謝朓。

    登華山落雁峰雲:“恨不攜謝朓驚人詩來!”杜甫也嘗不客氣地說他道:“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铿。

    ”杜甫他自己是那樣的目無往古,卻也嘗贊歎地說道:“清新庾開府。

    ”而他們所稱的謝朓、陰铿、庾信卻都是徹頭徹尾的齊、梁派的詩人們!這可見齊、梁時代的制作是并未被後來的大詩人們所卑視、唾棄之的。

    凡是大詩人們便都知道欣賞齊、梁詩裡的真正的珠玉。

    齊、梁作風,固嘗偏于一隅,然執以較之“花間集”的一個時代,和“北宋詞”的一個時代,他們又何嘗都不是以一種的作風成為一個時代的風氣呢。

    齊、梁詩裡應酬頌揚之作過多,這是一病。

    更盡有許多真實的偉大的作品在着。

    上文所說的許多的新樂府辭,當然是他們最光榮的産品。

    而此外,也未嘗無物。

    我們如果沒有什麼偏見,實在該駐足于此,對齊、梁諸大詩人的作品一沉吟,一詠賞的。

     齊、梁詩人們有一個極大的貢獻,那便是對于詩的音韻的規律的定式之發現。

    在沈約以前,作詩的人都是僅憑天籁,習焉不察的。

    約所謂“自靈均以來,此秘未睹。

    或暗與理合,匪由思至”并不是誇大的話。

    到了齊永明的時候(公元483~493年),沈約受了印度拼音文字輸入的影響,方才有四聲的發現,八病的披露。

    這使得詩律确立了下來,也使得音調更為諧和,對偶更為工整。

    這時候雖沒有“律詩”之名,而“律詩”的基礎,已在這時候打定了。

     二 從蕭道成移了宋祚之後,文章益盛。

    老詩人們逝去不少,而新詩人們的崛起,則更有如春草自綠,池萍自茂般的繁多。

    永明之際,詩壇之盛,足以追蹤建安、正始。

    當時文士們皆集合于竟陵王蕭子良的左右。

    子良為武帝第二子,知藝好客。

    他自己也是一個詩人。

    蕭衍、王融、謝朓、任昉、沈約、陸任、範雲、蕭琛等八人,尤為子良所敬畏,号曰竟陵八友。

    在這八人裡,謝朓最長于詩,任昉、陸任則工為散文,沈約則詩文并美。

    《南齊書·陸厥傳》道:“永明末,盛為文章。

    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玡王融,以氣類相推毂。

    汝南周颙善識聲韻。

    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

    世呼為永明體。

    ”又有張融、劉繪、孔稚珪等,在齊代也甚有文名。

    然其領袖,則允當推謝朓、王融、沈約、範雲等人。

     所謂“永明體”,實開創了齊、梁詩的風格。

    在永明以前,六朝詩的作風并不曾統一過。

    有顔、謝的緻密,也有淵明的疏蕩自然。

    有郭璞的俊逸,也有鮑照的奇健清新。

    所謂六朝的作風,實在隻是在永明的時候方才有了一個共同的趨勢的。

    對仗更工整了,題材更狹小了,情緒更纖柔了,音律更精細了。

    不是在文辭上做工夫,便是在歌詠着靡靡醉人的清音新調。

    這時産生出不少“詩律工細”的詩人們。

    有時其風格也是很高超的。

    但像景純的《遊仙》,明遠的“拟古”,淵明的《飲酒》般的東西,卻永遠不見于詩壇上了。

    這時有的隻是“夕殿下珠簾,流螢飛複息”,“餘霞散成绮,澄江靜如練”,“垂楊低複舉,新萍合且離”(謝朓);隻是“況複飛螢夜,木葉亂紛紛”,“絲中傳意緒,花裡寄春情”(王融);隻是“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楊柳亂如絲,绮羅不自持”,“調與金石諧,思逐風雲上”(沈約)。

    他們的情調是清新的,他們的意境是隽美的,他們的音律是和諧的。

    所可譏者,乃在格局、才情偏于纖巧的一邊。

    他們帶領了一大批的沒有天才的文人們,走入一條很窄的死路上去了。

    然而在這一百十年(從齊到陳)間,在這種所謂齊、梁風尚裡,大詩人們卻仍是不斷地産生出來,成為一個詩人的大時代。

    而謝朓在其間,尤有影響。

     《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詩意圖 謝朓[1]字玄晖,陳郡陽夏人。

    初為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