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佛教文學的輸入
關燈
小
中
大
中世紀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佛教文學的輸入——佛教經典的翻譯事業——《四十二章經》——安世高、嚴佛調等——支謙與聶承遠父子——南北朝佛教大盛的原因——這二百七十年間的翻譯家——鸠摩羅什——昙無忏與《佛所行贊經》——佛陀跋陀羅——法顯及其《佛國記》——拘那羅陀及所譯《唯識論》等——佛典翻譯的困難
一
中世紀文學史裡的一件大事,便是佛教文學的輸入。
從佛教文學輸入以後,我們的中世紀文學所經曆的路線,便和前大不相同了。
我們于有了許多偉大的翻譯的作品以外,在音韻上,在故事的題材上,在典故成語上,多多少少的都受有佛教文學的影響。
最後,且更拟仿着印度文學的“文體”而産生出好幾種宏偉無比的新的文體出來。
假如沒有中、印的這個文學上的結婚,我們中世紀文學當絕不會是現在所見的那個樣子的。
關于佛教文學的影響,本章暫時不講。
我們在下文裡将詳述之。
本章所講的隻是在六朝的時候,佛教文學輸入中國的一段曆史。
佛教文學的翻譯事業,總有一千年以上的曆史。
最早的翻譯事業的開始,究竟在于何時,我們已不能知道。
相傳有漢明帝求法之說。
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答楚王英诏裡,已用了“浮屠”、“伊蒲塞”、“桑門”三個外來的名詞,可見當時佛教的典籍已有人知道的了。
相傳最早的翻譯的書是攝摩騰所譯的《四十二章經》,同來的竺法蘭也譯有幾種經。
但《四十二章經》隻是編集佛教的精語以成之的,并不是翻譯的書;其句法全學《老子》。
這可見較早的介紹,隻是一種提要式的譯述;其文體也總是犧牲外來文學的特色以牽就本土的習慣的。
《四十二章經》書影 可考的最早的譯者為漢末桓、靈時代(公元147年以後)的安世高、支曜、安玄、康巨、嚴佛調等。
安世高為安息人,支曜為月支人,康巨為康居人,他們皆于此時來到洛陽,宣傳佛教,所譯皆小品。
嚴佛調則為最早的漢人(臨淮人)譯者,和安玄合作,譯有《維摩诘經》等。
到了三國的時候,主要的譯者若支謙、康曾會、維祗難、竺将炎等仍皆是外國人。
維祗難是天竺人,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到武昌,與竺将炎合譯《昙缽經》(今名《法句經》),用四言、五言的詩體,來裝載新輸入的辭藻,像“假令盡壽命,勤事天下神,象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慈仁品》);“夫士之生,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由其惡言”(《明哲品》),都給我們詩壇以清新的一種哲理詩的空氣。
支謙譯經甚多,影響很大,在其中,以《阿彌陀經》、《維摩诘經》為最重要。
謙本月支人而生于中國,故所譯殊鮮“格格不入”之弊。
西晉的時候,竺法護是最重要的譯者。
他本月支人,世居敦煌。
嘗赴西域,帶來許多梵經,譯為漢文。
《高僧傳》說“所獲《賢劫》、《正法華》、《光贊》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務,唯以弘通為業,終身寫譯,勞不告倦”。
和他合作的有聶承遠、道真父子二人。
“此君父子比辭雅便,無累于古。
”竺法護譯文弘達欣暢,雍容清雅,未始非聶氏父子潤飾之力。
二 但翻譯的最偉大時代還在公元317年以後。
這時候是五胡亂華,南北分朝,民生凋敝到極點的時候。
然佛教徒卻以更勇猛的願力,在這個動亂的時代活動着。
據《洛陽伽藍記》所載,洛陽佛寺,在元魏的時候,大小不啻千數。
雖也曾遇到幾次的大屠殺和迫害,然無害于佛教的發展。
南朝的蕭衍,身為皇帝,也嘗舍身于同泰寺。
其他著名的文士,若謝靈運、沈
從佛教文學輸入以後,我們的中世紀文學所經曆的路線,便和前大不相同了。
我們于有了許多偉大的翻譯的作品以外,在音韻上,在故事的題材上,在典故成語上,多多少少的都受有佛教文學的影響。
最後,且更拟仿着印度文學的“文體”而産生出好幾種宏偉無比的新的文體出來。
假如沒有中、印的這個文學上的結婚,我們中世紀文學當絕不會是現在所見的那個樣子的。
關于佛教文學的影響,本章暫時不講。
我們在下文裡将詳述之。
本章所講的隻是在六朝的時候,佛教文學輸入中國的一段曆史。
佛教文學的翻譯事業,總有一千年以上的曆史。
最早的翻譯事業的開始,究竟在于何時,我們已不能知道。
相傳有漢明帝求法之說。
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答楚王英诏裡,已用了“浮屠”、“伊蒲塞”、“桑門”三個外來的名詞,可見當時佛教的典籍已有人知道的了。
相傳最早的翻譯的書是攝摩騰所譯的《四十二章經》,同來的竺法蘭也譯有幾種經。
但《四十二章經》隻是編集佛教的精語以成之的,并不是翻譯的書;其句法全學《老子》。
這可見較早的介紹,隻是一種提要式的譯述;其文體也總是犧牲外來文學的特色以牽就本土的習慣的。
《四十二章經》書影 可考的最早的譯者為漢末桓、靈時代(公元147年以後)的安世高、支曜、安玄、康巨、嚴佛調等。
安世高為安息人,支曜為月支人,康巨為康居人,他們皆于此時來到洛陽,宣傳佛教,所譯皆小品。
嚴佛調則為最早的漢人(臨淮人)譯者,和安玄合作,譯有《維摩诘經》等。
到了三國的時候,主要的譯者若支謙、康曾會、維祗難、竺将炎等仍皆是外國人。
維祗難是天竺人,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到武昌,與竺将炎合譯《昙缽經》(今名《法句經》),用四言、五言的詩體,來裝載新輸入的辭藻,像“假令盡壽命,勤事天下神,象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慈仁品》);“夫士之生,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由其惡言”(《明哲品》),都給我們詩壇以清新的一種哲理詩的空氣。
支謙譯經甚多,影響很大,在其中,以《阿彌陀經》、《維摩诘經》為最重要。
謙本月支人而生于中國,故所譯殊鮮“格格不入”之弊。
西晉的時候,竺法護是最重要的譯者。
他本月支人,世居敦煌。
嘗赴西域,帶來許多梵經,譯為漢文。
《高僧傳》說“所獲《賢劫》、《正法華》、《光贊》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務,唯以弘通為業,終身寫譯,勞不告倦”。
和他合作的有聶承遠、道真父子二人。
“此君父子比辭雅便,無累于古。
”竺法護譯文弘達欣暢,雍容清雅,未始非聶氏父子潤飾之力。
二 但翻譯的最偉大時代還在公元317年以後。
這時候是五胡亂華,南北分朝,民生凋敝到極點的時候。
然佛教徒卻以更勇猛的願力,在這個動亂的時代活動着。
據《洛陽伽藍記》所載,洛陽佛寺,在元魏的時候,大小不啻千數。
雖也曾遇到幾次的大屠殺和迫害,然無害于佛教的發展。
南朝的蕭衍,身為皇帝,也嘗舍身于同泰寺。
其他著名的文士,若謝靈運、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