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玄談與其反響
關燈
小
中
大
劉伶嘗為《酒德頌》,其意也同此。
伶字伯倫,沛國人。
放情肆志,常以細宇宙、齊萬物為心。
與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攜手入林。
竹林七賢圖 嵇康有《與山巨源絕交書》,自叙生平性情甚詳。
所作《養生論》,辭旨至為犀利。
他說道:“善養生者……清虛靜泰,少私寡欲。
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
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這便是他的自贊,他的宣言!向秀嘗與之論難,康再答之,益暢所欲言。
又疊與呂子論難“明膽”;和張遼叔論難“自然好學”及“宅無吉兇攝生論”。
又嘗暢論“聲無哀樂”的問題。
他的談鋒頗犀利得可怕。
唯往往止于中庸,不故為偏激之言。
像他論宅無吉兇,乃結之以“吾怯于專斷,進不敢定禍福于蔔相,退不敢謂家無吉兇也”。
首鼠兩端,似不是大論文家的态度。
阮籍便較他大膽、偏激得多了。
《晉書》叙嵇康、劉伶諸人,并及謝鲲、胡毋輔之、畢卓、王尼、羊曼、光逸諸人,皆好為誇誕驚俗之行。
光逸嘗避難渡江,往依輔之。
輔之與謝鲲、畢卓、阮放、羊曼、桓彜、阮孚散發裸裎,閉室酣飲,已累日。
逸将排戶人。
守者不聽。
逸便于戶外脫衣露頭,于狗窦中窺之而大叫。
輔之驚道:“他人絕不能爾,必我孟祖(逸字)也。
”遽呼人。
遂與飲,不舍晝夜。
時人謂之八達。
同時王衍(字夷甫)、樂廣尤以一時重望,為任達者們的領袖。
王澄、王敦、庾凱及胡毋輔之,俱為衍所昵,号曰四友。
然他們卻都沒有什麼重要的制作。
晉代的論文家,善于持論者,尚有阮修[5],字宣子,也好《易》、《老》、善清言,與王衍交。
主張無鬼論,以為“今見鬼者雲,着生時衣服。
若人死有鬼,衣服有鬼邪?”又有江統[6]者,字應元,陳留圉人,元康中為華陰令。
後遷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領國子博士。
他的《徙戎論》是極有關系的政論。
他追述諸夷人徙入内地的曆史及其在當日的情形,指陳形勢,至為明切。
他說道:“今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于夷狄,能不為變!”最後便主張着:“可申谕發遣,還其本域。
慰彼羁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德施永世,于計為長也。
”這未始不是一策。
然可惜已經太晚了。
不久,五胡便如火山爆裂似的大舉變亂了!晉帝被殺,王家世族,皆倉皇渡江避難。
整個政治的局面全換了樣子。
而古代文學的曆程也閉幕于此大混亂的時代。
當中世紀的最初的文壇開幕時,又是别一樣的面目了。
參考書目 一、《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編,有原刊本,有長沙翻刊本。
二、《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編,有黃岡王氏刊本,有醫學書局石印本。
三、《文選》梁蕭統編,有胡克家刊本,有《四部叢刊》本。
四、《世說新語》宋劉義慶編,坊刊本甚多。
五、《玉函山房輯逸書》清馬國翰編,有原刊本,有長沙刊本。
*** [1]裴頠見《晉書》卷三十五。
[2]何晏見《三國志》卷九。
[3]王弼見《三國志》卷二十八。
[4]阮籍、嵇康等見《晉書》卷四十九。
[5]阮修見《晉書》卷四十九。
[6]江統見《晉書》卷五十六。
伶字伯倫,沛國人。
放情肆志,常以細宇宙、齊萬物為心。
與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攜手入林。
竹林七賢圖 嵇康有《與山巨源絕交書》,自叙生平性情甚詳。
所作《養生論》,辭旨至為犀利。
他說道:“善養生者……清虛靜泰,少私寡欲。
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
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這便是他的自贊,他的宣言!向秀嘗與之論難,康再答之,益暢所欲言。
又疊與呂子論難“明膽”;和張遼叔論難“自然好學”及“宅無吉兇攝生論”。
又嘗暢論“聲無哀樂”的問題。
他的談鋒頗犀利得可怕。
唯往往止于中庸,不故為偏激之言。
像他論宅無吉兇,乃結之以“吾怯于專斷,進不敢定禍福于蔔相,退不敢謂家無吉兇也”。
首鼠兩端,似不是大論文家的态度。
阮籍便較他大膽、偏激得多了。
《晉書》叙嵇康、劉伶諸人,并及謝鲲、胡毋輔之、畢卓、王尼、羊曼、光逸諸人,皆好為誇誕驚俗之行。
光逸嘗避難渡江,往依輔之。
輔之與謝鲲、畢卓、阮放、羊曼、桓彜、阮孚散發裸裎,閉室酣飲,已累日。
逸将排戶人。
守者不聽。
逸便于戶外脫衣露頭,于狗窦中窺之而大叫。
輔之驚道:“他人絕不能爾,必我孟祖(逸字)也。
”遽呼人。
遂與飲,不舍晝夜。
時人謂之八達。
同時王衍(字夷甫)、樂廣尤以一時重望,為任達者們的領袖。
王澄、王敦、庾凱及胡毋輔之,俱為衍所昵,号曰四友。
然他們卻都沒有什麼重要的制作。
晉代的論文家,善于持論者,尚有阮修[5],字宣子,也好《易》、《老》、善清言,與王衍交。
主張無鬼論,以為“今見鬼者雲,着生時衣服。
若人死有鬼,衣服有鬼邪?”又有江統[6]者,字應元,陳留圉人,元康中為華陰令。
後遷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領國子博士。
他的《徙戎論》是極有關系的政論。
他追述諸夷人徙入内地的曆史及其在當日的情形,指陳形勢,至為明切。
他說道:“今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于夷狄,能不為變!”最後便主張着:“可申谕發遣,還其本域。
慰彼羁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德施永世,于計為長也。
”這未始不是一策。
然可惜已經太晚了。
不久,五胡便如火山爆裂似的大舉變亂了!晉帝被殺,王家世族,皆倉皇渡江避難。
整個政治的局面全換了樣子。
而古代文學的曆程也閉幕于此大混亂的時代。
當中世紀的最初的文壇開幕時,又是别一樣的面目了。
參考書目 一、《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編,有原刊本,有長沙翻刊本。
二、《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編,有黃岡王氏刊本,有醫學書局石印本。
三、《文選》梁蕭統編,有胡克家刊本,有《四部叢刊》本。
四、《世說新語》宋劉義慶編,坊刊本甚多。
五、《玉函山房輯逸書》清馬國翰編,有原刊本,有長沙刊本。
*** [1]裴頠見《晉書》卷三十五。
[2]何晏見《三國志》卷九。
[3]王弼見《三國志》卷二十八。
[4]阮籍、嵇康等見《晉書》卷四十九。
[5]阮修見《晉書》卷四十九。
[6]江統見《晉書》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