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世文學鳥瞰
關燈
小
中
大
中世紀文學的曆程——三個時期——印度文學的影響——諸種新文體的出現——中印通婚的結果——輝煌無比的一個大時代——政治上的黑暗——少數民族的不斷的侵入——朱元璋的起來——中世紀告終于正德的時代
一
中世紀文學開始于晉的南渡,而終止于明正德的時代,其時間凡一千二百餘年(公元317~1521年)。
在中國文學史上,這一段的文學的過程是最為偉大、最為繁赜的。
古代文學是單純的本土文學,于辭賦、四五言詩、散文以外,便别無所有了。
這個時代,卻是印度文學和中國文學結婚的時代。
在這一千二百餘年間,幾乎沒有一個時代曾和印度的一切完全絕緣過。
因為受了印度文學的影響,我們乃于單純的詩歌和散文之外,産生出許多偉大的新文體,像變文,像諸宮調等等。
在思想方面,在題材方面,我們也受到了不少從印度來的恩惠。
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印的結婚,如果佛教文學不輸入中國,我們的中世紀文學可能會是完全不相同的一種發展情況的。
我們真想不到,在古代期最後的時候所輸入的佛教,在我們中世紀的文學史乃會有了那麼弘巨的作用!經過了那個弘麗絕倫的結婚禮之後,更想不到他們所産生的許多甯馨兒竟個個都是那麼偉大的“巨人”! 凡在近代繼續生長着的文體,在這個時代差不多都已産生出來了。
民間文學所給予我們許多大作家的影響,在這個大時代裡也很明白的可以看出。
白馬寺 位于河南洛陽東12公裡處,号稱“中國第一古刹”,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
被尊為“釋源”和“祖庭”。
歐洲文學史上的中世紀,是一個黑暗的時代。
但我們的中世紀,卻是那樣的輝煌絢爛的一個大時代,幾乎沒有一紀一年不是天朗氣清的“佳日”。
她不曾有過兼旬的霖雨,也不曾有過長久的陰晦無月的夜景。
是那樣偉大的一個中世紀!說起來便不禁得要令人神往!——雖然在政治上是常常的那樣的黑暗。
二 在這一千二百年間的中世紀的文學,其曆程可分為下列的三個時代: 第一時代,從晉的南渡到唐開元以前。
這仍是一個詩和散文的時代。
但在詩和散文上,其思想題材,乃至辭語,已深印上佛教的影響在上面了。
小說的前影在這時已可見到,但隻是短篇的故事。
《遊仙窟》的出現,才真實的開始了中國小說的曆史。
在這時代之末,七言詩已成為最流行的詩體。
第二時代,從唐開元、天寶到北宋之末葉。
印度文學的影響,在這個時候,不僅僅自安于思想、題材或若幹辭語的供給了;她們已是直捷的闖入我們文壇的中心了。
印度所特有的以韻文和散文組合而成的文體,已在這時代成為“變文”,而占領了一個重要的地位,産生出很多偉大的作品。
同時,許多新體的詩歌所謂“詞”者,也嶄然露出頭角來。
“詞”的音樂,有一部分是受了印度及中央亞細亞諸國的樂歌的感應的;有一部分則為各地民間的産物。
在散文壇上,這時也發生了一種革命的運動,即所謂古文運動的,起來打倒了既不便于抒情,更不便于議論、叙事的僵化了的骈偶文。
其最高的成就乃見之于許多隽妙“傳奇文”上。
《遊仙窟》書影 第三個時代,從南宋初年到明正德之末。
這時,詩壇上是,于詞之外,更有了一種新體的可唱的詩,所謂“散曲”者出現。
許多儒士,已是無條件地采納了許多印度的哲理到中國哲學裡去。
說書的風氣,在第二時代僅流行于寺廟裡,僅為和尚們所主講者,這時代卻大見流行,有了種種不同的分化。
短篇的以白話寫成的小說,所謂“詞話”的,以至長篇的曆史小說,所謂“講史”的,因此遂産生出來。
“變文”的勢力更大,一方面在“寶卷”的别名之下延長其生命下去,一方面更産出了另一個重要的文體,所謂“諸宮調”者出來。
戲劇這一個重要的文體,也在此時出現了。
她最初是在中國的東南部溫州流行着,後乃成為普遍性的。
在北方,受了戲文及影戲等的影響,并由諸宮調蛻化出一種别體的戲曲,所謂“雜劇”的出來。
中世紀的文學乃告終止于諸種新的偉大的文體在發展得成熟的時候。
許多偉大的名著,如暮春三月的落花如雨的新瓣,如秋日的霖雨的綿綿不絕的雨絲似的繼續不斷的出現。
三 這一千二百年間的政治和社會,常常陷于黑暗無比的深井裡,恰似和光芒萬丈的文壇成一個黑白極顯明的反映。
中華民族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幸,乃是古代期裡諸作家所不曾夢想得到的。
至少總有八百年以上,中國中南部是在不斷的遭受着北部的諸少數民族的侵入的。
其中至少有四百年以上,北方的全部陷入少數民族的掌握之中。
其中更有一世紀,乃至連
在中國文學史上,這一段的文學的過程是最為偉大、最為繁赜的。
古代文學是單純的本土文學,于辭賦、四五言詩、散文以外,便别無所有了。
這個時代,卻是印度文學和中國文學結婚的時代。
在這一千二百餘年間,幾乎沒有一個時代曾和印度的一切完全絕緣過。
因為受了印度文學的影響,我們乃于單純的詩歌和散文之外,産生出許多偉大的新文體,像變文,像諸宮調等等。
在思想方面,在題材方面,我們也受到了不少從印度來的恩惠。
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印的結婚,如果佛教文學不輸入中國,我們的中世紀文學可能會是完全不相同的一種發展情況的。
我們真想不到,在古代期最後的時候所輸入的佛教,在我們中世紀的文學史乃會有了那麼弘巨的作用!經過了那個弘麗絕倫的結婚禮之後,更想不到他們所産生的許多甯馨兒竟個個都是那麼偉大的“巨人”! 凡在近代繼續生長着的文體,在這個時代差不多都已産生出來了。
民間文學所給予我們許多大作家的影響,在這個大時代裡也很明白的可以看出。
白馬寺 位于河南洛陽東12公裡處,号稱“中國第一古刹”,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
被尊為“釋源”和“祖庭”。
歐洲文學史上的中世紀,是一個黑暗的時代。
但我們的中世紀,卻是那樣的輝煌絢爛的一個大時代,幾乎沒有一紀一年不是天朗氣清的“佳日”。
她不曾有過兼旬的霖雨,也不曾有過長久的陰晦無月的夜景。
是那樣偉大的一個中世紀!說起來便不禁得要令人神往!——雖然在政治上是常常的那樣的黑暗。
二 在這一千二百年間的中世紀的文學,其曆程可分為下列的三個時代: 第一時代,從晉的南渡到唐開元以前。
這仍是一個詩和散文的時代。
但在詩和散文上,其思想題材,乃至辭語,已深印上佛教的影響在上面了。
小說的前影在這時已可見到,但隻是短篇的故事。
《遊仙窟》的出現,才真實的開始了中國小說的曆史。
在這時代之末,七言詩已成為最流行的詩體。
第二時代,從唐開元、天寶到北宋之末葉。
印度文學的影響,在這個時候,不僅僅自安于思想、題材或若幹辭語的供給了;她們已是直捷的闖入我們文壇的中心了。
印度所特有的以韻文和散文組合而成的文體,已在這時代成為“變文”,而占領了一個重要的地位,産生出很多偉大的作品。
同時,許多新體的詩歌所謂“詞”者,也嶄然露出頭角來。
“詞”的音樂,有一部分是受了印度及中央亞細亞諸國的樂歌的感應的;有一部分則為各地民間的産物。
在散文壇上,這時也發生了一種革命的運動,即所謂古文運動的,起來打倒了既不便于抒情,更不便于議論、叙事的僵化了的骈偶文。
其最高的成就乃見之于許多隽妙“傳奇文”上。
《遊仙窟》書影 第三個時代,從南宋初年到明正德之末。
這時,詩壇上是,于詞之外,更有了一種新體的可唱的詩,所謂“散曲”者出現。
許多儒士,已是無條件地采納了許多印度的哲理到中國哲學裡去。
說書的風氣,在第二時代僅流行于寺廟裡,僅為和尚們所主講者,這時代卻大見流行,有了種種不同的分化。
短篇的以白話寫成的小說,所謂“詞話”的,以至長篇的曆史小說,所謂“講史”的,因此遂産生出來。
“變文”的勢力更大,一方面在“寶卷”的别名之下延長其生命下去,一方面更産出了另一個重要的文體,所謂“諸宮調”者出來。
戲劇這一個重要的文體,也在此時出現了。
她最初是在中國的東南部溫州流行着,後乃成為普遍性的。
在北方,受了戲文及影戲等的影響,并由諸宮調蛻化出一種别體的戲曲,所謂“雜劇”的出來。
中世紀的文學乃告終止于諸種新的偉大的文體在發展得成熟的時候。
許多偉大的名著,如暮春三月的落花如雨的新瓣,如秋日的霖雨的綿綿不絕的雨絲似的繼續不斷的出現。
三 這一千二百年間的政治和社會,常常陷于黑暗無比的深井裡,恰似和光芒萬丈的文壇成一個黑白極顯明的反映。
中華民族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幸,乃是古代期裡諸作家所不曾夢想得到的。
至少總有八百年以上,中國中南部是在不斷的遭受着北部的諸少數民族的侵入的。
其中至少有四百年以上,北方的全部陷入少數民族的掌握之中。
其中更有一世紀,乃至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