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魏與西晉的詩人

關燈
骠騎參軍,以不和去。

    後扶風王駿起為征西參軍。

    惠帝初拜馮翊太守卒。

    石崇[28]字季倫,渤海人。

    年二十餘,為城陽太守。

    伐吳有功,封安陽鄉侯。

    累遷侍中。

    出為南中郎将,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

    緻富不赀。

    頗因此為人所側目。

    有愛妓綠珠,孫秀使人求之,不得。

    綠珠堕樓而死。

    崇亦因之被殺,且族其家。

    崇在當時,以豪富雄長于侪輩,俨然為一時文士的中心,其家金谷園每為詩人集合之所。

    崇自己也善于詩,其《王明君辭》尤有聲于世。

    又有《思歸引》、《思歸歎》諸作,屢興“思歸引,歸河陽;假餘翼,鴻鶴高飛翔”、“感彼歲暮兮怅自愍,廓羁旅兮滞野都,願禦北風兮忽歸徂”之思,然而他的地位卻已使他欲歸不得,終于及禍。

    曹摅字顔遠,谯國人。

    笃志好學,參南國中郎将,遷高密王左司馬。

    流人王道等侵掠城邑。

    遇戰,軍敗死之。

    更有郭泰機,河南人,與傅鹹為友;鄭豐字曼季;孫拯字顯世,吳郡富春人;又夏靖諸人,皆與陸機、陸雲兄弟相贈答。

    其贈答諸詩,今并存于殘本《文館詞林》中。

     金谷園圖 最後,更應一提蘇伯玉妻的《盤中詩》。

    伯玉被使在蜀,久而不歸。

    其妻居長安,思念之,因作此詩。

    關于此詩時代,論者頗滋紛纭。

    馮唯讷的《古詩紀》,徑題為漢人作,固已有人紛紛駁之。

    《玉台新詠》次此詩于傅休奕詩後,則她當是太康之際的人物。

    此詩情意至為新隽:“當從中央周四角”一類的體裁,固鄰于遊戲,然殊無害于此詩的完美。

     山樹高,鳥鳴悲。

    泉水深,鯉魚肥。

     空倉雀,常苦饑。

    吏人婦,會夫稀。

     出門望見白衣,謂當是而更非。

     還入門,中心悲。

     北上堂,西入階。

    急機絞,杼聲催。

     長歎息,當語誰。

    君有行,妾念之。

     出有日,還無期。

    結巾帶,長相思。

     君忘妾,天知之。

    妾忘君,罪當治。

     漢、魏之際,智人頗喜弄滑稽,作隐語;若蔡邕之題《曹娥碑》後,曹操之歎“雞肋”,成了一時的風氣,至晉未衰。

    由文字的離合遊戲,進一步而到了“當從中央周四角”一類的文字部位的遊戲,乃是極自然的趨勢。

    更進一步而到了蘇若蘭《回文詩》的繁複的讀法,也是極自然的趨勢。

     蔡邕像 參考書目 一、《古詩紀》明馮唯讷編,有明刊本。

     二、《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編,有醫學書局鉛印本。

     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編,有明刊本,清長沙翻刊本。

     四、《文選》梁蕭統編,坊刊本極多,有胡克家仿宋刻本,《四部叢刊》本。

     五、《玉台新詠》陳徐陵編,有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六、《古詩源》清沈德潛編,有原刊本,有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七、《樂府詩集》郭茂倩編,有汲古閣刊本,湖北書局刊本,《四部叢刊》本。

     八、《古樂苑》明梅鼎祚編,有明刊本。

     九、《詩品》梁鐘嵘著,有《曆代詩話》本。

    近人陳延傑有《詩品注》(開明書店),又古直也有《詩品注》。

     十、《文館詞林》(殘本)有《古逸叢書》本,《佚存叢書》本,楊守敬校刊本;三本各有多寡。

    張鈞衡曾并合三本,除其重複,刊為一冊。

    又武進董氏亦有印本。

     *** [1]何晏見《三國志》卷九。

     [2]《何平叔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3]左延年見《三國志》卷二十九。

     [4]嵇康見《三國志》卷二十一,《晉書》卷四十九。

     [5]《嵇中散集》有明黃省曾刻本,《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四部叢刊》本。

     [6]阮籍見《晉書》卷四十九。

     [7]《阮步兵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8]諸葛亮見《三國志》卷三十五。

     [9]《諸葛忠武侯集》有沔縣祠堂本、《乾坤正氣集》本、《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10]張華見《晉書》卷三十六。

     [11]《張茂先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12]張載、張協皆見《晉書》卷五十五。

     [13]張載、張協皆見《晉書》卷五十五。

     [14]傅玄、傅鹹并見《晉書》卷四十七。

     [15]《傅休奕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16]陸機、陸雲并見《晉書》卷五十四。

     [17]機、雲文集皆見《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18]潘嶽、潘尼均見《晉書》卷五十五。

     [19]尼、嶽集并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20]左思見《晉書》卷九十二。

     [21]《左太沖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初刻》本。

     [22]荀勖見《晉書》卷三十九。

     [23]成公綏見《晉書》卷九十二。

     [24]嵇紹、嵇含見《晉書》卷八十九。

     [25]棗據見《晉書》卷九十二。

     [26]摯虞、束皙并見《晉書》卷五十一。

     [27]孫楚見《晉書》卷五十六。

     [28]石崇見《晉書》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