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安時代

關燈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諸句,後人拟作者極多,成了一個很流行的體制。

    劉桢,東平人,曹操辟為丞相掾屬。

    曹丕嘗宴諸文學。

    酒酣,命夫人甄氏出拜。

    坐中鹹伏,桢獨平視。

    操聞之,不悅,乃收治罪。

    減死,輸作署吏。

    建安二十二年卒,有集四卷。

    曹丕道:“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

    至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倫。

    ”然桢詩今存者不多。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平視的氣概,躍然如見!阮瑀字元瑜,陳留人。

    少受學于蔡邕。

    曹操辟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

    後為倉曹掾屬。

    建安十七年卒,有集五卷。

    瑀詩也是很質實的,并無浮辭豔語。

    其《駕出北郭門外行》,甚似古樂府中的《孤兒行》及《婦病行》。

    應場,汝南人,漢泰山太守劭之從子。

    曹操辟為丞相掾屬,轉平原侯庶子。

    後為五官中郎将文學。

    建安二十二年卒,有集二卷。

    場詩存者不多,俱傷平凡。

     應璩為場弟,不在七子之列。

    他博學好屬文,明帝時,曆官散騎常侍。

    曾為詩以諷曹爽。

    後為侍中,典著作。

    嘉平四年卒,有集十卷。

    璩所作以《百一詩》為最著。

    所謂“百一”者,義頗晦,解者因之而多。

    《丹陽集》說:“璩為爽長史,切谏其失如此,所謂百一者,庶幾百分有一補于爽也。

    ”(此解亦見《文選五臣注》引《文章志》。

    )《樂府廣題》則以為:“百者數之終,一者數之始。

    士有百行,終始如一者,以一士行而言也。

    ”《七志》雲:“以百言為一篇者,以字數而言也。

    ”此數說俱未允。

    百字之說更非。

    因《百一詩》今存五篇,每篇隻有四十字,并無至百字以上者。

    據今存者而論,如“下流不可處,君子慎厥初”,諸首都并不高明。

    鐘嵘《詩品》以陶潛詩出于應璩,頗引起世人的駭怪。

    然璩詩本多,《唐書·藝文志》載璩《百一詩》,有八卷之多。

    李充《翰林論》說璩作五言詩百數十篇,孫盛也說璩作詩百三十篇。

    或者璩詩果有與淵明詩情調相似處,可惜已不可得見。

    繁欽字休伯,機辨有文才,少便得名于汝、颍間。

    為丞相主簿。

    建安二十三年卒。

    欽詩不甚為人所稱,然其造詣卻在粲、幹以上。

    如《定情詩》之類,實可登曹氏之堂: 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顔。

    何以緻拳拳?绾臂雙金環。

     何以緻殷勤?約指一雙銀。

    何以緻區區?耳中雙明珠。

     何以緻叩叩?香囊系肘後。

    何以緻契闊?繞腕雙條脫。

     何以結恩情?佩玉綴羅纓。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何以結相于?金薄畫幧頭。

    何以慰别離?耳後玳瑁钗。

     何以答歡忻?纨素三條裙。

    何以結愁悲?白絹雙中衣。

     與我期何所?乃期東山隅。

    日旰兮不來,谷風吹我襦。

     遠望無所見,涕泣起峙。

    …… 日暮兮不來,凄風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

     愛身以何為,惜我華色時。

     正是張衡的《四愁》的同類。

    應瑗有集十卷,今不傳。

    五言詩僅有一首,題《雜詩》,見于《初學記》,頗近民間的歌謠:“貧子語窮兒,無錢可把撮。

    ”缪襲字熙伯,東海蘭陵人。

    有才學,多所叙述。

    辟禦史大夫府。

    曆事魏四世。

    官至侍中尚書光祿勳。

    正始六年卒。

    襲詩有《魏鼓吹曲》十二首,皆叙述魏曹諸帝的功德者。

    此種宮廷詩人所作的頌詩,當然不會有什麼可觀的。

     參考書目 一、《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編,有明刊本,長沙刊本。

     二、《古詩紀》明馮唯讷編,有明刊本。

     三、《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編,醫學書局出版。

     四、《文選》梁蕭統編,有胡氏刻本,《四部叢刊》本。

     五、《古詩源》清沈德潛編,有原刊本,有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 [1]曹操見《三國志》卷一。

     [2]《魏武帝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3]曹丕見《三國志》卷二。

     [4]《魏文帝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5]曹植見《三國志》卷十九。

     [6]《曹子建集》有明仿宋刻本;明安氏活字版本;蔣氏密韻樓仿宋刊本;《四部叢刊》本;《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7]孔融見《後漢書》卷一百。

     [8]《孔文舉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9]王粲見《三國志》卷二十一。

    陳琳、阮瑀、應場、應璩、吳質、繁欽、路粹、缪襲等皆附粲傳。

     [10]王仲宣及其他七子文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