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漢代的曆史家與哲學家
關燈
小
中
大
司馬遷和他的《史記》——一部宏偉的百科全書體的史書——《史記》在文學上的影響——《淮南子》——董仲舒、公孫弘——徐樂、嚴安等——劉向、劉歆父子——他們的整理工作的重要——班固與荀悅——理性的複活時代——王充的《論衡》——王符、仲長統等
一
司馬遷像
這個時代,兩司馬并稱,然司馬遷的重要,實遠過于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以虛誇無實之辭,寫荒誕不真的内容,他以烏有先生、亡是公為其所創作的人物,其作品的内容,也不過是“烏有”、“亡是”之流而已。
司馬遷的著作卻是另一個方面的,他的成就也是另一個方面的。
他不誇耀他的絕代的才華,他低首在那裡工作。
他排比,他整理古代的一切雜亂無章的史料,而使之就範于他的一個囊括一切前代知識及文化的一個創作的定型中。
而他又能運之以舒卷自如、豐澤精刻的文筆。
他的空前的大著《太史公書》(即《史記》)不僅僅是一部整理古代文化的學術的要籍,曆史的巨作,而且成了文學的名著。
中國古代的史書都是未成形的原始的作品,《太史公書》才是第一部正式的史書,且竟是這樣驚人的偉作。
司馬遷于史著上的雄心大略,真是不亞于劉徹之在政治上。
遷[1]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公元前145年(景帝中五年丙申),其卒年不可考,大約在公元前86年(即漢昭帝始元元年乙未)以前。
父談為太史令。
遷“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峄,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初為郎中,後繼談為太史令。
納史記石室金匮之書。
後五年(太初元年)始着手作其大著作《史記》。
後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護,受腐刑。
後又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遷之作《史記》[2],實殚其畢生之精力。
自遷以前,史籍之體裁,簡樸而散漫,像《國語》、《國策》、《春秋》、《世本》之類,都是未經剪裁的史料。
于是遷乃采經摭傳,纂述諸家之作,合而為一書。
其取材有根據于古書者,有記叙他自己的見聞,他友人的告語,以及旅遊中所得者。
其叙述始于黃帝(公元前2697年),迄于漢武帝。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自序》)分本紀十二,年表十,書八,世家三十,列傳七十。
本紀為全書的骨幹。
年表、書、世家、列傳,則分叙各時代的世序,諸國諸人的事迹,以及禮儀學術的沿革。
将古代繁雜無序的書料,編組成這樣完美的第一部大史書,其工作至艱,其能力也至可驚異。
自此書出,所謂中國的“正史”的體裁以立。
作史者受其影響者至二千年。
此書不僅為政治史,且包含學術史、文學史,以及人物傳的性質。
其八書——《禮書》、《樂書》、《律書》、《曆書》、《天官書》、《封禅書》、《河渠書》、《平準書》——自天文學以至地理學、法律、經濟學無不包括在内。
其列傳則不唯包羅政治家,且包羅及于哲學家、文學家、商人、日者,以至于民間的遊俠。
在文字一方面亦無一處不顯其特創的精神。
他串集了無數的不同時代、不同著者的史書,陶融冶鑄之為一,正如合諸種雜鐵于一爐而燒冶成了一段極純整的鋼鐵一樣,使我們毫不能見其湊集的縫迹。
此亦為一大可驚異之事。
且遷之采用諸書,并不拘拘于采用原文。
有古文不可通于今者,則改之。
在後來文學史上,《史記》之影響也極大。
古文家往往喜拟仿他的叙寫的方法。
實際上,《史記》的叙寫,雖簡樸而卻能活躍動人,能以很少的文句,活躍躍地寫出其人物的性格,且筆端常帶有情感。
像下面《刺客列傳》(卷八十六)的一段,便是好例: 荊轲刺秦王畫像 荊轲者,衛人也……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
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乃裝為遣荊卿……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複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于是荊轲上車而去,終已不顧。
遂至秦。
……
司馬相如以虛誇無實之辭,寫荒誕不真的内容,他以烏有先生、亡是公為其所創作的人物,其作品的内容,也不過是“烏有”、“亡是”之流而已。
司馬遷的著作卻是另一個方面的,他的成就也是另一個方面的。
他不誇耀他的絕代的才華,他低首在那裡工作。
他排比,他整理古代的一切雜亂無章的史料,而使之就範于他的一個囊括一切前代知識及文化的一個創作的定型中。
而他又能運之以舒卷自如、豐澤精刻的文筆。
他的空前的大著《太史公書》(即《史記》)不僅僅是一部整理古代文化的學術的要籍,曆史的巨作,而且成了文學的名著。
中國古代的史書都是未成形的原始的作品,《太史公書》才是第一部正式的史書,且竟是這樣驚人的偉作。
司馬遷于史著上的雄心大略,真是不亞于劉徹之在政治上。
遷[1]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公元前145年(景帝中五年丙申),其卒年不可考,大約在公元前86年(即漢昭帝始元元年乙未)以前。
父談為太史令。
遷“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峄,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初為郎中,後繼談為太史令。
納史記石室金匮之書。
後五年(太初元年)始着手作其大著作《史記》。
後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護,受腐刑。
後又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遷之作《史記》[2],實殚其畢生之精力。
自遷以前,史籍之體裁,簡樸而散漫,像《國語》、《國策》、《春秋》、《世本》之類,都是未經剪裁的史料。
于是遷乃采經摭傳,纂述諸家之作,合而為一書。
其取材有根據于古書者,有記叙他自己的見聞,他友人的告語,以及旅遊中所得者。
其叙述始于黃帝(公元前2697年),迄于漢武帝。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自序》)分本紀十二,年表十,書八,世家三十,列傳七十。
本紀為全書的骨幹。
年表、書、世家、列傳,則分叙各時代的世序,諸國諸人的事迹,以及禮儀學術的沿革。
将古代繁雜無序的書料,編組成這樣完美的第一部大史書,其工作至艱,其能力也至可驚異。
自此書出,所謂中國的“正史”的體裁以立。
作史者受其影響者至二千年。
此書不僅為政治史,且包含學術史、文學史,以及人物傳的性質。
其八書——《禮書》、《樂書》、《律書》、《曆書》、《天官書》、《封禅書》、《河渠書》、《平準書》——自天文學以至地理學、法律、經濟學無不包括在内。
其列傳則不唯包羅政治家,且包羅及于哲學家、文學家、商人、日者,以至于民間的遊俠。
在文字一方面亦無一處不顯其特創的精神。
他串集了無數的不同時代、不同著者的史書,陶融冶鑄之為一,正如合諸種雜鐵于一爐而燒冶成了一段極純整的鋼鐵一樣,使我們毫不能見其湊集的縫迹。
此亦為一大可驚異之事。
且遷之采用諸書,并不拘拘于采用原文。
有古文不可通于今者,則改之。
在後來文學史上,《史記》之影響也極大。
古文家往往喜拟仿他的叙寫的方法。
實際上,《史記》的叙寫,雖簡樸而卻能活躍動人,能以很少的文句,活躍躍地寫出其人物的性格,且筆端常帶有情感。
像下面《刺客列傳》(卷八十六)的一段,便是好例: 荊轲刺秦王畫像 荊轲者,衛人也……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
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乃裝為遣荊卿……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複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于是荊轲上車而去,終已不顧。
遂至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