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秦與漢初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構,短小精悍,而氣勢殊為偉大。
凡秦世的大制作,始皇遊曆天下,在泰山各處所立的碑碣,其文皆為斯所作。
今錄《之罘東觀刻石》一文為例: 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逮于海隅。
遂登之罘,昭臨朝陽,觀望廣麗。
從臣鹹念:原道至明,聖法初興,清理疆内,外誅暴強。
武威旁暢,振動四極。
禽滅六王,闡并天下。
災害絕息,永偃戎兵。
皇帝明德,經理宇内。
視聽不怠,作立大義。
昭設備器,鹹有章旗。
職臣遵分,各知所行。
事無嫌疑,黔首改化。
遠迩同度,臨古絕尤。
常職既定,後嗣循業。
長承聖治,群臣嘉德。
祗誦聖烈,請刻之罘。
二 漢初文學,仍承秦弊,沒有什麼生氣。
儒生們但知定朝儀,取媚于人主,對于文藝複興的工作,一點也不曾着手。
秦代所有的挾書律,也至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方才廢止。
文、景繼之,始稍有活氣。
這時,分封同姓諸王于各國,于是諸辯士又乘時而起,各逞其驚世的雄談,為自己的利益而奔走着。
頗有複現戰國時代的可驚羨的政談與橫議的趨勢。
但同姓諸王國既因七國之被削而第二度破滅,這種風氣便也一時煙消雲滅。
一般的才智之士,或者“投筆從戎”,有開辟異域之雄心;或馳騁于文壇,以辭賦博得盛名;或者拘拘于一先生之言,抱遺經而終老。
這個情形在漢武帝時代,達到了她的極峰。
陸賈像 《世說新語》書影 《賈長沙集》書影 劉邦不喜儒。
“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
與人言,常大罵。
”(《漢書·郦食其傳》)跟從于他身邊的儒生辯士,如郦食其、婁敬、陸賈、叔孫通等,皆是食客而已,不能與蕭何、張良等争席而坐。
除陸賈外,他們皆不著書。
陸賈[2],楚人,有口辯。
從劉邦定天下,居左右,常使諸侯。
以說趙佗功,拜為太中大夫。
賈時前說詩書。
劉邦乃命他道:“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
”賈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邦未嘗不稱善。
稱其書曰《新語》。
《新語》雖今尚存在,但是後人所依托,非賈的原書。
他又能辭賦。
《漢書·藝文志》有“陸賈賦三篇”,但其文已佚。
文帝時有賈誼,亦善于辭賦,而其散文也頗可觀。
賈誼[3],洛陽人。
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為河南吳公所知。
吳公為廷尉,言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
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誼年二十餘。
文帝以其能,悅之,超遷歲中至太中大夫。
當時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
但為讒臣所間,竟不得大用,而出他為長沙王太傅。
後歲餘,文帝複召人,拜他為梁懷王太傅。
這時,匈奴強侵邊,諸侯僭拟,地過古制。
誼數上疏陳政事,多所欲匡建。
後梁王墜馬死。
誼自傷為傅無狀,常哭泣。
歲餘亦死,年三十三。
他的散文議論暢達而辭勢雄勁,審度天下政治形勢也極洞徹明了,但已不複有戰國時代狂飚烈火似的偉觀壯彩了。
本傳稱其著述[4]凡五十八篇。
然今所傳有《新書》五十八篇,卻非其舊,多取《漢書》誼本傳所載之文割裂章段,颠倒次序而加以标題。
景帝之時,智謀之士頗多,如晁錯,如鄒陽,如枚乘,其說辭皆暢達美麗而明于時勢,有類于戰國諸說士。
枚乘[5]字叔,淮陰人,曾兩上書谏吳王,當時稱其有先知之明[6]。
晁錯[7]颍川人,為景帝内史,号曰“智囊”,即首謀削諸侯封地者。
吳楚反,以誅錯為名。
錯遂被殺。
錯洞明天下大勢,言必有中。
在文帝時,初上書言兵事,論防禦匈奴,複言守備邊塞,勸農力本。
此皆尚時之急務。
又有鄒陽[8],齊人,初事吳王濞,後從孝王遊。
賈山[9],颍川人。
嘗給事颍陰侯為騎。
孝文時,嘗言治亂之道,借秦為喻,名曰《至言》。
三 漢初,詩人絕少。
陸賈有賦三篇,朱建有賦二篇,趙幽王有賦一篇,皆見于《漢書·藝文志》,今并片語隻字無存;所存者唯劉邦的歌詩二篇而已。
一為過沛時所作的“大風起兮雲飛揚”,一為對戚夫人所唱的“鴻鹄高飛,一舉千裡”。
到了文、景之時,詩人方才輩出。
《漢書·藝文志》所載者,有莊夫子賦二十四篇,賈誼賦七篇,枚乘賦九篇。
又有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樂》等等。
莊夫子的賦今僅存《哀時命》一篇。
他名忌,一作嚴忌,會稽吳人,字夫子。
與枚乘等同為梁孝王客。
他的《哀時命》與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相類,皆是模仿屈原的《離騷》、《九章》,以抒寫他自己的不得意之感的。
我們看:“哀時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時!往者不可扳援兮,徕者不可與期。
志憾恨而不遙兮,抒中情而屬詩。
夜炯炯而不寐兮,懷隐憂而曆茲。
心郁郁而無告兮,衆孰可與深謀。
欿愁悴
凡秦世的大制作,始皇遊曆天下,在泰山各處所立的碑碣,其文皆為斯所作。
今錄《之罘東觀刻石》一文為例: 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逮于海隅。
遂登之罘,昭臨朝陽,觀望廣麗。
從臣鹹念:原道至明,聖法初興,清理疆内,外誅暴強。
武威旁暢,振動四極。
禽滅六王,闡并天下。
災害絕息,永偃戎兵。
皇帝明德,經理宇内。
視聽不怠,作立大義。
昭設備器,鹹有章旗。
職臣遵分,各知所行。
事無嫌疑,黔首改化。
遠迩同度,臨古絕尤。
常職既定,後嗣循業。
長承聖治,群臣嘉德。
祗誦聖烈,請刻之罘。
二 漢初文學,仍承秦弊,沒有什麼生氣。
儒生們但知定朝儀,取媚于人主,對于文藝複興的工作,一點也不曾着手。
秦代所有的挾書律,也至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方才廢止。
文、景繼之,始稍有活氣。
這時,分封同姓諸王于各國,于是諸辯士又乘時而起,各逞其驚世的雄談,為自己的利益而奔走着。
頗有複現戰國時代的可驚羨的政談與橫議的趨勢。
但同姓諸王國既因七國之被削而第二度破滅,這種風氣便也一時煙消雲滅。
一般的才智之士,或者“投筆從戎”,有開辟異域之雄心;或馳騁于文壇,以辭賦博得盛名;或者拘拘于一先生之言,抱遺經而終老。
這個情形在漢武帝時代,達到了她的極峰。
陸賈像 《世說新語》書影 《賈長沙集》書影 劉邦不喜儒。
“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
與人言,常大罵。
”(《漢書·郦食其傳》)跟從于他身邊的儒生辯士,如郦食其、婁敬、陸賈、叔孫通等,皆是食客而已,不能與蕭何、張良等争席而坐。
除陸賈外,他們皆不著書。
陸賈[2],楚人,有口辯。
從劉邦定天下,居左右,常使諸侯。
以說趙佗功,拜為太中大夫。
賈時前說詩書。
劉邦乃命他道:“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
”賈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邦未嘗不稱善。
稱其書曰《新語》。
《新語》雖今尚存在,但是後人所依托,非賈的原書。
他又能辭賦。
《漢書·藝文志》有“陸賈賦三篇”,但其文已佚。
文帝時有賈誼,亦善于辭賦,而其散文也頗可觀。
賈誼[3],洛陽人。
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為河南吳公所知。
吳公為廷尉,言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
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誼年二十餘。
文帝以其能,悅之,超遷歲中至太中大夫。
當時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
但為讒臣所間,竟不得大用,而出他為長沙王太傅。
後歲餘,文帝複召人,拜他為梁懷王太傅。
這時,匈奴強侵邊,諸侯僭拟,地過古制。
誼數上疏陳政事,多所欲匡建。
後梁王墜馬死。
誼自傷為傅無狀,常哭泣。
歲餘亦死,年三十三。
他的散文議論暢達而辭勢雄勁,審度天下政治形勢也極洞徹明了,但已不複有戰國時代狂飚烈火似的偉觀壯彩了。
本傳稱其著述[4]凡五十八篇。
然今所傳有《新書》五十八篇,卻非其舊,多取《漢書》誼本傳所載之文割裂章段,颠倒次序而加以标題。
景帝之時,智謀之士頗多,如晁錯,如鄒陽,如枚乘,其說辭皆暢達美麗而明于時勢,有類于戰國諸說士。
枚乘[5]字叔,淮陰人,曾兩上書谏吳王,當時稱其有先知之明[6]。
晁錯[7]颍川人,為景帝内史,号曰“智囊”,即首謀削諸侯封地者。
吳楚反,以誅錯為名。
錯遂被殺。
錯洞明天下大勢,言必有中。
在文帝時,初上書言兵事,論防禦匈奴,複言守備邊塞,勸農力本。
此皆尚時之急務。
又有鄒陽[8],齊人,初事吳王濞,後從孝王遊。
賈山[9],颍川人。
嘗給事颍陰侯為騎。
孝文時,嘗言治亂之道,借秦為喻,名曰《至言》。
三 漢初,詩人絕少。
陸賈有賦三篇,朱建有賦二篇,趙幽王有賦一篇,皆見于《漢書·藝文志》,今并片語隻字無存;所存者唯劉邦的歌詩二篇而已。
一為過沛時所作的“大風起兮雲飛揚”,一為對戚夫人所唱的“鴻鹄高飛,一舉千裡”。
到了文、景之時,詩人方才輩出。
《漢書·藝文志》所載者,有莊夫子賦二十四篇,賈誼賦七篇,枚乘賦九篇。
又有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樂》等等。
莊夫子的賦今僅存《哀時命》一篇。
他名忌,一作嚴忌,會稽吳人,字夫子。
與枚乘等同為梁孝王客。
他的《哀時命》與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相類,皆是模仿屈原的《離騷》、《九章》,以抒寫他自己的不得意之感的。
我們看:“哀時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時!往者不可扳援兮,徕者不可與期。
志憾恨而不遙兮,抒中情而屬詩。
夜炯炯而不寐兮,懷隐憂而曆茲。
心郁郁而無告兮,衆孰可與深謀。
欿愁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