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秦與漢初文學

關燈
秦的統一——學術思想的定于一尊——善頌善禱的文人李斯——漢初的散文家——陸賈、賈誼、枚乘、鄒陽、晁錯等——漢初的辭賦作家——莊夫子和賈誼的賦——枚乘《七發》的影響——漢初的楚歌作者——韋孟的《諷谕詩》 一 秦在很早的時候,便是一個強悍的國家,她的民族也是一個強悍的民族。

    在《秦風》裡,我們已看出她具有着剛毅不屈的氣概,堅恒奮發的情操:“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更一天一天的強大了。

    戰國時代,魏、韓、趙、齊、燕、楚諸國互相攻戰争奪,無一甯日。

    秦或加入其中,總是取利而歸。

    她的函谷關卻從未被敵人侵入過一次。

    等到合縱連橫說蜂起之時,秦的聲勢已足以震撼天下而有餘了。

    列國莫不兢兢自保,但已不能阻止住秦人鐵蹄的蹂躏。

    在十數年之間,秦遂亡韓,滅趙,墟魏,下楚,入燕,平齊,“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

     秦的統一天下是古代史上一件絕大的事故。

    從前的統一,不過分封藩王,羁縻各地的少數民族而已。

    他們仍然保持其封建的制度,不甚受命于中央。

    到了秦皇統一之後,方才将根深蒂固的分散的地方王國的制度打得粉碎,改天下為郡縣,以其常勝的精兵,駐在各地管轄鎮壓着,正如羅馬兵之留鎮于東方,亞曆山大兵之鎮守于波斯、印度各地一樣。

    當“三世皇帝”孺子嬰的時候,戰國諸王的遺臣遺民,又蜂起而各舉獨立之旗。

    但他們卻都不過昙花的一現,不必等到劉邦的統一,而都已死的死、逃的逃了。

    舊式的地方國家已非當時時勢所能允許其存在的了。

     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和他的丞相李斯,眼光都是極為遠大的,不僅在政治方面,即在思想方面,學術方面,文字方面,也都力求其能統一。

    在李斯未執政權之前,呂不韋已緻賓客,編輯《呂覽》(即《呂氏春秋》),有八覽:《有始覽》、《孝行覽》、《慎大覽》等;六論:《開春論》、《慎行論》等;十二紀:《孟春紀》、《仲春紀》、《季春紀》等。

    這部書本沒有一貫的主張,然而其氣魄卻是偉大的,無所不包,無所不談,大有要将天下的學術囊括于一書以内之雄心。

    及天下統一了之後,始皇、李斯卻更進一步的求統一天下的學術思想,以定于一尊。

    諸子紛争之時,同派的每欲壓倒了異派的學者,如孟子之攻楊、墨,荀子之非十二子。

    不過他們都是沒有權力,隻不過嘴裡嚷嚷打倒而已。

    到了秦始皇,他卻真的以政治的力量來統一或泯滅一切“異端”的思想了。

    他又使中國的文字統一了,正如他們之使天下的車,同一軌轍。

    他們不許學者“道古而害今,飾虛言而亂實”。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以如此的嚴刑峻法,對待學者,于是古代的學術精華,一掃而空。

    直到了漢惠帝之時,挾書還是有禁。

    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徒,對于古典文學的毀害,還沒有秦始皇在短促的時間對于中國古典文學的毀損那末重大。

    這實在是中國學術文藝的一個絕大的厄運。

    秦始皇在政治上雖給中華民族以很大的供獻,在文化上,他卻是一個古今無比的罪人。

     在那麼深誅痛惡異派思想與“處士橫議”的一個時代,在挾書有禁,藏書有罪,偶語詩書棄市的一個時代,文學的不能發達,自無待說。

    不僅列國的諸王臣民不能有什麼痛傷亡國的作品出現,即秦地的文人,歌頌大一統的光榮的作品也絕無僅有。

    李斯所稱的秦記,以及博士官所職的詩書,已付于鹹陽一火,絕不可得見。

    今所以得見者不過幾篇公诏奏議以及刻石文而已。

    沒有一個時代遺留的作品像秦代那麼少的。

    秦代沒有一個詩人,沒有一個散文作家,所有的,隻不過一位善禱善頌的李斯! “坑儒谷”遺址 李斯[1],楚上蔡人,少年時為郡小吏。

    後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乃西入秦。

    适秦方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

    他乃上書谏逐客,以為秦之四君,皆以客之功,使秦成帝業。

    客本無負于秦。

    “夫物不産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産于秦,而願忠者衆。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而益仇,内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時李斯已行,秦王使人追至骊邑,始還。

    卒用其計謀。

    二十餘年,竟并天下,以斯為丞相。

    始皇卒,斯為趙高所谮,二世乃下之獄。

    二世二年,斯論腰斬鹹陽市。

    斯出獄,顧謂其中子道:“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斯的散文,明潔而嚴于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