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先秦的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子像之最古者。
與坊間習見之孔子像,頗不相同。
選自明弘治本《阙裡志》(西谛藏) 因為這一派厭世的消極的思想的流行,于是孔子便起來反抗他們,宣傳堯、舜、文、武之治,努力維持理想中的傳統的政治的與社會的道德,以中庸的積極的态度,始終不懈的從事于改良當時的政治,以複于他所理想的古代清明的政治狀況。
他在當時的影響極大。
跟從他學習的有三千多人,主要的弟子有七十餘人。
他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見《史記》卷四十七)。
生于公元前551年(即周靈王二十一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即周敬王四十一年)。
他的事迹與言論,許多書上都有記載,但以《論語》[3]所記者為最可靠。
他曾做過魯國的司空及司寇。
後來去官周遊列國。
到了六十八歲時,複回魯地。
專心著述,編訂《尚書》、《詩經》、《周易》,及《春秋》,還訂定了《禮》與《樂》。
卒時,年七十三。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積極的。
《論語》雖為曾子的門人所記,文字雖極簡樸直捷,卻能把孔子的積極的思想完全表現出。
老子主張無治無為,孔子則主張有為,主張政刑與德禮為治世者所必要。
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是極力欲維持理想中的道德的。
所以齊陳恒殺其君,孔子三日齋而請伐齊。
季氏舞八佾于庭,孔子說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當時的人常譏嘲孔子之仆仆道路,而無所成。
但孔子則不悲觀。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
曰:‘子為誰?’曰:‘為仲由。
’曰:‘是魯孔丘之徒欤?’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這種精神,真足以感動一切時代的人! 莊周 選自《程氏墨苑》(西谛藏) 孔子為中都宰 選自從明初刊本《聖迹圖》 墨子像 較孔子略後,而與孔子具有同樣的積極的救世的精神者為墨子[4]。
墨子主張博愛,非攻。
他的勢力,在當時也極大。
老、孔、墨三派的思想,幾乎三分天下。
墨子名翟,或以他為宋人,或以他為魯人。
他的生活時代約在公元前500年(周敬王時)到公元前416年(周威烈王時)之間。
關于墨子的書,有《墨子》[5]五十三篇。
但未必為墨子所自著。
一部分是墨者記述墨子的學說與行事的,一部分是後人加入的。
墨子有孔子的積極救世的精神,其救助被損害之國的熱情,且較儒者尤為強烈。
孟子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數語,即足表現他的精神。
楚國使公輸般造雲梯欲攻宋。
墨子走了十日十夜,趕去見公輸般,說服了他,使他中止攻宋。
但同時,他與儒家有好幾點相反對。
儒者主張王者之師,并不反對戰争。
墨子則徹底的主張非攻。
儒者主張愛有等次。
墨子則主張博愛。
儒者不信鬼而信天命,重禮樂,重視喪葬之事。
墨子則主張明鬼而非命,提倡節葬而非樂。
儒、道、墨三派,各有其信徒。
然他們的學說傳世既久,便又起了分化。
韓非子在《顯學篇》裡,将儒、墨二家的分化,說得非常詳細。
他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
”《漢書·藝文志》著錄道家為三十七家,除伊尹、太公及老子經傳經說之外,自文子、蜎子、關尹子、莊子、列子、老成子、長盧子、王狄子,以至公孫牟、申子、老萊子、黔婁子等不下十餘家。
他們既各自著書立說,則當然又各有他們的見地與主張了。
這三大派的分化,一方面使儒、道、墨的學說互相影響,互相采納,一方面使儒、道、墨的學說益為分歧迷亂,不能有截然的分野。
分化的結果,遂陷入不可避免的衰落的途程中。
又他們既“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複生,将誰使定後世之學乎?”(《韓非子·顯
與坊間習見之孔子像,頗不相同。
選自明弘治本《阙裡志》(西谛藏) 因為這一派厭世的消極的思想的流行,于是孔子便起來反抗他們,宣傳堯、舜、文、武之治,努力維持理想中的傳統的政治的與社會的道德,以中庸的積極的态度,始終不懈的從事于改良當時的政治,以複于他所理想的古代清明的政治狀況。
他在當時的影響極大。
跟從他學習的有三千多人,主要的弟子有七十餘人。
他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見《史記》卷四十七)。
生于公元前551年(即周靈王二十一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即周敬王四十一年)。
他的事迹與言論,許多書上都有記載,但以《論語》[3]所記者為最可靠。
他曾做過魯國的司空及司寇。
後來去官周遊列國。
到了六十八歲時,複回魯地。
專心著述,編訂《尚書》、《詩經》、《周易》,及《春秋》,還訂定了《禮》與《樂》。
卒時,年七十三。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積極的。
《論語》雖為曾子的門人所記,文字雖極簡樸直捷,卻能把孔子的積極的思想完全表現出。
老子主張無治無為,孔子則主張有為,主張政刑與德禮為治世者所必要。
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是極力欲維持理想中的道德的。
所以齊陳恒殺其君,孔子三日齋而請伐齊。
季氏舞八佾于庭,孔子說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當時的人常譏嘲孔子之仆仆道路,而無所成。
但孔子則不悲觀。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
曰:‘子為誰?’曰:‘為仲由。
’曰:‘是魯孔丘之徒欤?’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這種精神,真足以感動一切時代的人! 莊周 選自《程氏墨苑》(西谛藏) 孔子為中都宰 選自從明初刊本《聖迹圖》 墨子像 較孔子略後,而與孔子具有同樣的積極的救世的精神者為墨子[4]。
墨子主張博愛,非攻。
他的勢力,在當時也極大。
老、孔、墨三派的思想,幾乎三分天下。
墨子名翟,或以他為宋人,或以他為魯人。
他的生活時代約在公元前500年(周敬王時)到公元前416年(周威烈王時)之間。
關于墨子的書,有《墨子》[5]五十三篇。
但未必為墨子所自著。
一部分是墨者記述墨子的學說與行事的,一部分是後人加入的。
墨子有孔子的積極救世的精神,其救助被損害之國的熱情,且較儒者尤為強烈。
孟子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數語,即足表現他的精神。
楚國使公輸般造雲梯欲攻宋。
墨子走了十日十夜,趕去見公輸般,說服了他,使他中止攻宋。
但同時,他與儒家有好幾點相反對。
儒者主張王者之師,并不反對戰争。
墨子則徹底的主張非攻。
儒者主張愛有等次。
墨子則主張博愛。
儒者不信鬼而信天命,重禮樂,重視喪葬之事。
墨子則主張明鬼而非命,提倡節葬而非樂。
儒、道、墨三派,各有其信徒。
然他們的學說傳世既久,便又起了分化。
韓非子在《顯學篇》裡,将儒、墨二家的分化,說得非常詳細。
他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
”《漢書·藝文志》著錄道家為三十七家,除伊尹、太公及老子經傳經說之外,自文子、蜎子、關尹子、莊子、列子、老成子、長盧子、王狄子,以至公孫牟、申子、老萊子、黔婁子等不下十餘家。
他們既各自著書立說,則當然又各有他們的見地與主張了。
這三大派的分化,一方面使儒、道、墨的學說互相影響,互相采納,一方面使儒、道、墨的學說益為分歧迷亂,不能有截然的分野。
分化的結果,遂陷入不可避免的衰落的途程中。
又他們既“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複生,将誰使定後世之學乎?”(《韓非子·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