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文學鳥瞰
關燈
小
中
大
古代文學的兩個特點——二千年的長久的曆程——四個進展的階段——遊獵時代和農業時代的文學——漢民族勢力的發展——秦的統一與封建制度的打破——漢帝國的建立——漢賦的創作——自建安到太康的光榮時代——對于少數民族的羁縻政策所生的惡果——古代文學告終于一個大紛亂的時代裡
一
所謂古代文學,指的便是中國西晉以前的文學而言。
這個時代的文學有兩個特點:第一,純然為未受有外來的影響的本土的文學。
我們的中世紀和近代的文學,無論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受有若幹外來文學的影響,特别是印度的;但在古代文學史上,則這個痕迹尚看不出——雖然在這個時代的最後,印度的思想和宗教已在很猛烈的灌輸進來。
第二,純然為詩和散文的時代。
像小說和戲曲的重要的文體,在這時代裡,尚未一見其萌芽。
在希臘,在羅馬或印度的文學史上,已是很絢爛的照耀着這兩種偉大文體的不可迫視的光彩的了。
這個時代,從最早有“記載”的文字留下的時候起,到西晉的末年止,至少是有了二千年左右的曆史(公元前1700~316年)。
在這樣長久的時代裡,我們先民的文學活動,至少也可分為四個發展的階段: 第一階段,從殷商到春秋時代;這是一個原始的時代。
偉大的著作隻有一部《詩經》。
第二階段,戰國時代;這是散文最發展的時代。
散文的應用,在這時最為擴大。
作者們都勇敢的向未之前見的文學的荒土上墾殖着。
韻文也有了很高的成就,産生出像屈原的《離騷》、《九章》,宋玉的《九辯》以及《招魂》、《大招》之類的傑作。
第三階段,從秦的統一到東漢的末葉;這是一個辭賦的時代。
我們還看見五言詩在這時候開始發生萌芽;我們還看見古代的載籍,在這時候開始被整理,被“章句”,被歸納排比在好幾部偉大的曆史的名著裡去。
第四階段,從漢建安到西晉之末;這是一個五言詩的偉大時代。
抒情詩的創作複活了,同時還複活了哲學的讨論的精神。
詩人們,學者們,都不甘低首于類書似的辭賦和古代典籍之前了。
雖然在最後,我們見到了一個悲慘的少數民族混亂的時代,卻并無礙于這個時代偉大的成就。
印度的佛教也在這時輸入中國;開始在哲學上發生着影響,但文學上似還也不曾感受到什麼。
章句,漢代經學家以分章析句來解說古書意義的一種著作體式,後代多有承襲。
二 在這四個階段的文學的進展裡,中國的曆史的和社會的、經濟的情況也逐漸在變動着,且在背後支配着文學的進展。
最早的一個時期裡我們看見漢民族的殷商一代,已定居于河南的黃河流域。
漢族到底是西來的呢,還是定居于本土的原始人種,這有種種專門的辯論,我們姑且不去讨論它。
但我們知道當我們的文學史開幕的時候,漢民族已在黃河流域的中部活躍着。
他們的文明程度已經是很高的了。
他們已知使用銅器。
他們已有很繁赜的文字。
他們知道怎樣蔔占吉兇以至行止;他們在獸骨、龜闆和銅器上所刻的文辭,是很整饬的。
後來周武王伐纣,推翻中樞的政府而自代之。
周朝初期的文化未必有勝于殷商。
但不久便急驟進步了。
就甲骨文辭的記載看來,殷商已入一個農業時代,他們對于蔔年蔔雨是很注意的一件事。
但也頗着重于田漁,這可見他們是未盡脫遊獵時代的生活的。
周代則完全入到很成熟的農業社會之中。
《詩經》裡,關于農事的歌詠是極多的;我們讀《雲漢》一詩,便知當時的人們對于大旱災是如何的着急。
像《七月》、像《碩鼠》等便又活畫出當時農民們宛轉呻吟于地主貴族壓迫之下的呼号。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連情詩也都是以農村的背景寫出的了。
殷墟博物館 三 第二個階段,來了一個極大的變動。
在第一時期的後期,漢民族的勢力還未出黃河流域以外。
見于《詩經》的十五國風,二南、王、桧、鄭、陳,皆在河南;邶、鄘、衛、曹、齊、魏、唐,皆在河北;豳、秦則在泾、渭之間。
其疆域蓋不出于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四省之外。
但在其最後,我們卻見到長江流域左右的楚與吳、越皆已登上中國政治與戰争的舞台,而為其重要的角色。
在這個時代裡,政治的局面,更大為不同。
中樞政府完全失去了權威,以至于消滅。
所謂韓、魏、趙、齊、楚、
這個時代的文學有兩個特點:第一,純然為未受有外來的影響的本土的文學。
我們的中世紀和近代的文學,無論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受有若幹外來文學的影響,特别是印度的;但在古代文學史上,則這個痕迹尚看不出——雖然在這個時代的最後,印度的思想和宗教已在很猛烈的灌輸進來。
第二,純然為詩和散文的時代。
像小說和戲曲的重要的文體,在這時代裡,尚未一見其萌芽。
在希臘,在羅馬或印度的文學史上,已是很絢爛的照耀着這兩種偉大文體的不可迫視的光彩的了。
這個時代,從最早有“記載”的文字留下的時候起,到西晉的末年止,至少是有了二千年左右的曆史(公元前1700~316年)。
在這樣長久的時代裡,我們先民的文學活動,至少也可分為四個發展的階段: 第一階段,從殷商到春秋時代;這是一個原始的時代。
偉大的著作隻有一部《詩經》。
第二階段,戰國時代;這是散文最發展的時代。
散文的應用,在這時最為擴大。
作者們都勇敢的向未之前見的文學的荒土上墾殖着。
韻文也有了很高的成就,産生出像屈原的《離騷》、《九章》,宋玉的《九辯》以及《招魂》、《大招》之類的傑作。
第三階段,從秦的統一到東漢的末葉;這是一個辭賦的時代。
我們還看見五言詩在這時候開始發生萌芽;我們還看見古代的載籍,在這時候開始被整理,被“章句”,被歸納排比在好幾部偉大的曆史的名著裡去。
第四階段,從漢建安到西晉之末;這是一個五言詩的偉大時代。
抒情詩的創作複活了,同時還複活了哲學的讨論的精神。
詩人們,學者們,都不甘低首于類書似的辭賦和古代典籍之前了。
雖然在最後,我們見到了一個悲慘的少數民族混亂的時代,卻并無礙于這個時代偉大的成就。
印度的佛教也在這時輸入中國;開始在哲學上發生着影響,但文學上似還也不曾感受到什麼。
章句,漢代經學家以分章析句來解說古書意義的一種著作體式,後代多有承襲。
二 在這四個階段的文學的進展裡,中國的曆史的和社會的、經濟的情況也逐漸在變動着,且在背後支配着文學的進展。
最早的一個時期裡我們看見漢民族的殷商一代,已定居于河南的黃河流域。
漢族到底是西來的呢,還是定居于本土的原始人種,這有種種專門的辯論,我們姑且不去讨論它。
但我們知道當我們的文學史開幕的時候,漢民族已在黃河流域的中部活躍着。
他們的文明程度已經是很高的了。
他們已知使用銅器。
他們已有很繁赜的文字。
他們知道怎樣蔔占吉兇以至行止;他們在獸骨、龜闆和銅器上所刻的文辭,是很整饬的。
後來周武王伐纣,推翻中樞的政府而自代之。
周朝初期的文化未必有勝于殷商。
但不久便急驟進步了。
就甲骨文辭的記載看來,殷商已入一個農業時代,他們對于蔔年蔔雨是很注意的一件事。
但也頗着重于田漁,這可見他們是未盡脫遊獵時代的生活的。
周代則完全入到很成熟的農業社會之中。
《詩經》裡,關于農事的歌詠是極多的;我們讀《雲漢》一詩,便知當時的人們對于大旱災是如何的着急。
像《七月》、像《碩鼠》等便又活畫出當時農民們宛轉呻吟于地主貴族壓迫之下的呼号。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連情詩也都是以農村的背景寫出的了。
殷墟博物館 三 第二個階段,來了一個極大的變動。
在第一時期的後期,漢民族的勢力還未出黃河流域以外。
見于《詩經》的十五國風,二南、王、桧、鄭、陳,皆在河南;邶、鄘、衛、曹、齊、魏、唐,皆在河北;豳、秦則在泾、渭之間。
其疆域蓋不出于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四省之外。
但在其最後,我們卻見到長江流域左右的楚與吳、越皆已登上中國政治與戰争的舞台,而為其重要的角色。
在這個時代裡,政治的局面,更大為不同。
中樞政府完全失去了權威,以至于消滅。
所謂韓、魏、趙、齊、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