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文學鳥瞰
關燈
小
中
大
燕、秦的七國,競欲争霸于當代,合從連橫,外交的變幻無窮,戰争的威脅也無時或已。
而對内則暴政酷稅,使得民不聊生。
平和的農民們連逃亡都不可能。
憂民之士,紛出而獻匡時之策,舌辯之雄,競起而效馳驅之任。
于是便來了一個散文的黃金時代。
在這時,商業是很發達的,盡管争戰不已,但商賈的往來,則似頗富于“國際性”。
大商人們在政治上似也頗有操縱的能力,陽翟大賈呂不韋的設謀釋放秦太子,便是一例。
秦居關中,民風最為強悍,又最不受兵禍,首先實行了土地改革,增加生産,且似能充分的得到西方的接濟,故于七國中為最強。
齊、楚諸國終于逐漸的為秦所吞并。
楚地的文學,在這時的詩壇上最為活躍;但大詩人屈原等在其他國家裡并無重要的影響。
第三個時期的開始,便見秦已并吞了六國,始皇帝厲行新政,“書同文字,車同軌”,廢封建為郡縣,打破了貴族的地主制度。
(秦的廢封建,似頗受巴比倫諸大帝國的影響,又其自稱“始皇帝”,而後以“二世”、“三世”為次,似更是模拟着西方的諸帝的榜樣。
)這是極大的一個政治上的革命。
自此,真正的封建組織便消滅了。
但始皇帝雖為農民去了一層大壓力,而秦人的兵馬的鐵蹄,卻代之而更甚的蹂躏着新征服的諸國。
因此,不久便招緻了“封建餘孽”的反叛。
大紛亂的結果,得天下者卻是從平民階級出身的劉邦。
戰國諸世家永遠是淪落下去了。
劉邦即皇帝位後,大封同姓諸侯。
但文、景之後,封建制度又跟随了七國之亂而第二次被淘汰。
在這時候,北方的一個大敵匈奴,逐漸的更強大了(他們為周、趙、秦的邊患者本來已久)。
唯于大政治家劉徹的領導之下,漢族卻給匈奴以一個緻命傷。
同時,西方諸國也和漢帝國更為接近。
西方的文化和特産開始輸入不少。
王莽出現于西漢之末。
他要實現比始皇帝更偉大的一次大革命,經濟的革命。
可惜時期未成熟,他失敗了。
東漢沒有什麼重要的變動。
漢帝國的威力,漸漸的堕落了。
西方諸小國已不複為漢所羁縻。
秦始皇像 這三個世紀,并沒有産生什麼偉大的名著。
但屈原的影響卻開始籠罩了一切。
兩司馬(遷和相如)代表了文壇的兩個方面。
遷建立了曆史的基礎;相如則以辭賦領導着許多作家。
但兩漢的辭賦,不是“無病而呻”的“騷”,便是浮辭滿紙,少有真情的“賦”和“七”。
他們隻知追蹤于屈、宋的“形式”之後,而遺棄其内在的真實的詩情。
散文壇也沒有戰國時代的熱鬧,但較之詩壇的情況,卻已遠勝。
古籍整理的結果,往古的史實漸漸成為常識。
便有像王充一類的學者,以直覺的理解,去判斷議論過去的一切。
五言詩漸代了四言的定式而露出頭角來。
七(體),沿襲漢代枚乘《七發》而形成的一種文體,代表作有傅毅的《七激》、張衡的《七辯》、曹植的《七啟》等。
四 第四個時期可以說是五言詩的獨霸時代。
尚有詩人們在寫四言,但遠沒有五言的重要。
在這時代,我們看見漢末的天下紛亂,我們看見魏的統一、晉的禅代,我們還看見少數民族的紛紛徙居于内地。
魏、晉的這個羁縻政策的結果,造成了後來的五胡十六國之亂。
在這時的初期,魏、蜀、吳的三國雖是鼎峙着,而人才則幾有完全集中于魏都的概況。
蜀、吳究竟是偏安一隅。
因形勢的便利,又加之以曹氏父子兄弟的好延攬文人學士們,于是從建安到黃初,便成了一個最光榮的五言詩人的時代,一洗兩漢詩壇的枯陋。
辭賦在這時代也轉變了一個新的機運。
隽美沉郁的詩思複在《洛神》、《登樓》諸賦裡發現了。
司馬氏繼魏而有天下。
東南的陸機、陸雲也随了孫吳的被滅而入洛。
詩人們更為集中。
因了兩漢儒學的反動,又佛教的開始輸入,在士大夫間發生了影響,玄談之風于以大熾。
竹林七賢的風趣是往古所未有的。
阮、嵇的詩也較建安諸子為更深厚超逸,引導了後來無數的詩人向同一路線走去。
在西晉的末葉,我們看見了大變亂将臨的陰影。
諸王互相殘殺,文人們也往往受到最殘酷的惡運,徒然成了政争的無謂的犧牲。
從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劉淵舉起了反抗的旗幟,自稱大單于的時候起,中原便陷于水深火熱的争奪戰中。
中世紀的文學就在那個大紛亂的時代,代替了古代文學。
而對内則暴政酷稅,使得民不聊生。
平和的農民們連逃亡都不可能。
憂民之士,紛出而獻匡時之策,舌辯之雄,競起而效馳驅之任。
于是便來了一個散文的黃金時代。
在這時,商業是很發達的,盡管争戰不已,但商賈的往來,則似頗富于“國際性”。
大商人們在政治上似也頗有操縱的能力,陽翟大賈呂不韋的設謀釋放秦太子,便是一例。
秦居關中,民風最為強悍,又最不受兵禍,首先實行了土地改革,增加生産,且似能充分的得到西方的接濟,故于七國中為最強。
齊、楚諸國終于逐漸的為秦所吞并。
楚地的文學,在這時的詩壇上最為活躍;但大詩人屈原等在其他國家裡并無重要的影響。
第三個時期的開始,便見秦已并吞了六國,始皇帝厲行新政,“書同文字,車同軌”,廢封建為郡縣,打破了貴族的地主制度。
(秦的廢封建,似頗受巴比倫諸大帝國的影響,又其自稱“始皇帝”,而後以“二世”、“三世”為次,似更是模拟着西方的諸帝的榜樣。
)這是極大的一個政治上的革命。
自此,真正的封建組織便消滅了。
但始皇帝雖為農民去了一層大壓力,而秦人的兵馬的鐵蹄,卻代之而更甚的蹂躏着新征服的諸國。
因此,不久便招緻了“封建餘孽”的反叛。
大紛亂的結果,得天下者卻是從平民階級出身的劉邦。
戰國諸世家永遠是淪落下去了。
劉邦即皇帝位後,大封同姓諸侯。
但文、景之後,封建制度又跟随了七國之亂而第二次被淘汰。
在這時候,北方的一個大敵匈奴,逐漸的更強大了(他們為周、趙、秦的邊患者本來已久)。
唯于大政治家劉徹的領導之下,漢族卻給匈奴以一個緻命傷。
同時,西方諸國也和漢帝國更為接近。
西方的文化和特産開始輸入不少。
王莽出現于西漢之末。
他要實現比始皇帝更偉大的一次大革命,經濟的革命。
可惜時期未成熟,他失敗了。
東漢沒有什麼重要的變動。
漢帝國的威力,漸漸的堕落了。
西方諸小國已不複為漢所羁縻。
秦始皇像 這三個世紀,并沒有産生什麼偉大的名著。
但屈原的影響卻開始籠罩了一切。
兩司馬(遷和相如)代表了文壇的兩個方面。
遷建立了曆史的基礎;相如則以辭賦領導着許多作家。
但兩漢的辭賦,不是“無病而呻”的“騷”,便是浮辭滿紙,少有真情的“賦”和“七”。
他們隻知追蹤于屈、宋的“形式”之後,而遺棄其内在的真實的詩情。
散文壇也沒有戰國時代的熱鬧,但較之詩壇的情況,卻已遠勝。
古籍整理的結果,往古的史實漸漸成為常識。
便有像王充一類的學者,以直覺的理解,去判斷議論過去的一切。
五言詩漸代了四言的定式而露出頭角來。
七(體),沿襲漢代枚乘《七發》而形成的一種文體,代表作有傅毅的《七激》、張衡的《七辯》、曹植的《七啟》等。
四 第四個時期可以說是五言詩的獨霸時代。
尚有詩人們在寫四言,但遠沒有五言的重要。
在這時代,我們看見漢末的天下紛亂,我們看見魏的統一、晉的禅代,我們還看見少數民族的紛紛徙居于内地。
魏、晉的這個羁縻政策的結果,造成了後來的五胡十六國之亂。
在這時的初期,魏、蜀、吳的三國雖是鼎峙着,而人才則幾有完全集中于魏都的概況。
蜀、吳究竟是偏安一隅。
因形勢的便利,又加之以曹氏父子兄弟的好延攬文人學士們,于是從建安到黃初,便成了一個最光榮的五言詩人的時代,一洗兩漢詩壇的枯陋。
辭賦在這時代也轉變了一個新的機運。
隽美沉郁的詩思複在《洛神》、《登樓》諸賦裡發現了。
司馬氏繼魏而有天下。
東南的陸機、陸雲也随了孫吳的被滅而入洛。
詩人們更為集中。
因了兩漢儒學的反動,又佛教的開始輸入,在士大夫間發生了影響,玄談之風于以大熾。
竹林七賢的風趣是往古所未有的。
阮、嵇的詩也較建安諸子為更深厚超逸,引導了後來無數的詩人向同一路線走去。
在西晉的末葉,我們看見了大變亂将臨的陰影。
諸王互相殘殺,文人們也往往受到最殘酷的惡運,徒然成了政争的無謂的犧牲。
從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劉淵舉起了反抗的旗幟,自稱大單于的時候起,中原便陷于水深火熱的争奪戰中。
中世紀的文學就在那個大紛亂的時代,代替了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