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講 文話(中)
關燈
小
中
大
天地間一切現象沒有不美的,唯在人善寫與不善寫耳。
如活虎不可欣賞,而畫為畫便可欣賞。
靜安先生分境界為優美、壯美,壯美甚複雜,醜亦在其内。
中國人有欣賞石頭者,此種興趣,恐西洋人不了解。
(如西洋人剪庭樹,不能欣賞大自然。
)人謂石之美有“三要”:皺、瘦、透,然合此三點豈非醜、怪?凡人庭院中或書桌上所供之石,必為醜、怪,不醜、不怪,不成其美。
文章有文章美,亦有文章力。
若說文章美為王道、仁政,你覺得它好,成;不覺得它好,也成。
文章力則不然,力乃霸道,我不要好則已,我要叫你喊好,你非喊不可。
某老外号“謝一口”,隻賣一口,你聽了,非喊好不可。
十 幽默有三種: 一種是諷刺。
此種近于冷。
一種是愛撫。
發現人類或社會之短處,但不揭破它,如父母之對子女,帶着忠厚溫情。
人本來是不夠理想的生物,上帝造人便有缺點。
但有的人因有一點缺點反而更可愛了。
一種是遊戲。
此種既非刻薄,又非愛撫,隻是智慧。
幽默固然可以,但不要成為起哄、耍貧嘴。
有的人非常忠厚,而說出話來真幽默,這樣人可愛。
一個人應該是認真的,但休息時要有孩子的天趣,是活潑潑的、幽默的。
如人之飲食為解饑餓,而有時要喝咖啡、吃糖,這不是為了解饑餓,乃是生活的調劑。
在某種情形下,滑稽、幽默、诙諧是需要,唯不可成為搗亂、拆爛污。
中國的笑話有許多是殘忍的,如譏笑近視眼、瘸子。
人多愛向有短處人開玩笑,這是不對的、殘忍的。
十一 詩有詩學,文有文法。
有文然後有法,而文不必依法作。
寫作離不開聯想、想象、幻想。
文章應篇無閑句,句無閑字。
然而長篇者下筆萬言,滔滔不絕,仍能無閑句,無閑字,就是由于聯想、想象、幻想。
錘煉,《文心雕龍》所謂:“錘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滞。
”(《風骨》)“堅而難移”,非随便找字寫上,應如匠之錘鐵;而錘字易流于死于句下,故又應注意“結響凝而不滞”。
關于錘煉,陸機《文賦》謂:“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
”《文心雕龍》所說是結果,《文賦》所說是手段。
近代的所謂描寫,簡直是上賬式的,越寫得多,越抓不住其意象。
描寫應用經濟手段,在精不在多,須能以一二語抵人千百。
細節描寫可使人如見——用“心眼”見,用“詩眼”見。
譬喻乃修辭格之一種,最富藝術性。
譬喻即為使人如見,加強讀者感覺。
如歇後語“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但言“一清二白”,使人知而未見;若曰“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說時如令人親見其清楚。
詩最忌平鋪直叙。
不僅詩,文亦忌平鋪直叙。
魯迅先生白話文上下左右,龍跳虎卧,聲東擊西,指南打北;他人之文則如蟲之蠕動。
叙事文除《史記》外推《水浒傳》,他小說叙事亦如蟲之蠕動。
散文當有詩意。
狹義的散文如果沒有詩意,不能算是美的散文——魯迅先生《朝花夕拾》簡直就是詩——即使是周秦諸子的說理文章也具散文詩的意味,尤其一部《論語》;其後《史記》到漢末三國之文章皆具詩意。
而寫詩其中如無散文的技巧,也不能成為好詩。
老杜詩有好多簡直是散文。
散文沒有詩意,則将流于輕燥、公式;若詩不具散文技巧,則會疲軟、萎靡。
十二 《道德經》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七十章)老子所謂“能”,當譯為would,肯義。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七章),不是不能,是不肯。
老子雲:“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道德經》八章)子貢所謂“君子惡居下流”(《論語&bull子張》),與老子所指非一,子貢在世上看出一個不應該,老子看出一個應該。
老子是敗中取勝,世人但欲身先身存,不肯後、外。
學道者貴在思多情少,即以理智壓倒情感。
然而不然。
《論語》開首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曰“說”曰“樂”,豈非情感?《論語&bull雍也》又曰:“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bull述而》則有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此曰“樂”,非情感而何? 徐悲鴻《莊子出關》 佛經多以“如是我聞”開首,結尾則多有“歡喜奉行”四字,不管聽者為人或非人,不管道行深淺,聽者無不喜歡,無不奉行。
“信”是理智,是意志,非純粹情感。
然“信”必同于“歡喜”,歡喜則為情感。
可見道不能離情感。
所有道最忌諱“知”,須要“悟”。
想學遊泳,隻讀遊泳教科書絕不能會,須要到水裡淹一淹,即因但“知”不行。
知是旁觀的,悟是親身體驗的。
學佛須親眼見佛,須是親見始得,常人病在不親,皆是旁觀,“悟了同未悟”(提多迦尊者語)。
參——疑——悟。
不參、不疑,不足以言學。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
悟了,“悟了同未悟”。
先是疑,後是悟。
山何以是山,水何以是水,如此是山,如此是水。
學佛在悟,學儒在行,三歲孩兒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十三 一部《論語》就是“平實”,易知易行,如問“仁”,曰“愛人”;問“知”,曰“知人”。
《論語》有“聞一以知十”(《公冶長》)、“舉一而反三”(《述而》)之言,皆推而廣之、擴而充之之意。
《左傳》用虛字傳神,搖曳生姿,而《左傳》仍不如《論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論語&bull裡仁》),結得住,把得穩。
《左傳》尚可以搖曳生姿贊之,《論語》則不敢置一辭矣。
禅宗“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真淨克文禅師語)不是搖曳生姿,是氣焰萬丈,遇佛殺佛,遇祖殺祖,遇羅漢殺羅漢,不但不跟腳後跟,簡直從頭頂上邁過。
氣焰萬丈,長人志氣,而未免有點爆、火熾。
孔子之“見賢思齊焉”精神,積極與禅宗同,而真平和,隻言“齊”,“過之”之義在其中。
《論語&bull泰伯》篇曾子曰:“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讀之,真可以喚起我們一股勁兒來,想挺起腰闆幹點什麼。
君子“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如此則君子并非“自了漢”,還可以興,可以活。
曾子又有言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讀之真可以增意氣,開胸臆。
《史記&bull孔子世家》引《論語》往往改字,而以司馬遷天才,一改就糟,就不是了。
《論語&bull述而》曰
如活虎不可欣賞,而畫為畫便可欣賞。
靜安先生分境界為優美、壯美,壯美甚複雜,醜亦在其内。
中國人有欣賞石頭者,此種興趣,恐西洋人不了解。
(如西洋人剪庭樹,不能欣賞大自然。
)人謂石之美有“三要”:皺、瘦、透,然合此三點豈非醜、怪?凡人庭院中或書桌上所供之石,必為醜、怪,不醜、不怪,不成其美。
文章有文章美,亦有文章力。
若說文章美為王道、仁政,你覺得它好,成;不覺得它好,也成。
文章力則不然,力乃霸道,我不要好則已,我要叫你喊好,你非喊不可。
某老外号“謝一口”,隻賣一口,你聽了,非喊好不可。
十 幽默有三種: 一種是諷刺。
此種近于冷。
一種是愛撫。
發現人類或社會之短處,但不揭破它,如父母之對子女,帶着忠厚溫情。
人本來是不夠理想的生物,上帝造人便有缺點。
但有的人因有一點缺點反而更可愛了。
一種是遊戲。
此種既非刻薄,又非愛撫,隻是智慧。
幽默固然可以,但不要成為起哄、耍貧嘴。
有的人非常忠厚,而說出話來真幽默,這樣人可愛。
一個人應該是認真的,但休息時要有孩子的天趣,是活潑潑的、幽默的。
如人之飲食為解饑餓,而有時要喝咖啡、吃糖,這不是為了解饑餓,乃是生活的調劑。
在某種情形下,滑稽、幽默、诙諧是需要,唯不可成為搗亂、拆爛污。
中國的笑話有許多是殘忍的,如譏笑近視眼、瘸子。
人多愛向有短處人開玩笑,這是不對的、殘忍的。
十一 詩有詩學,文有文法。
有文然後有法,而文不必依法作。
寫作離不開聯想、想象、幻想。
文章應篇無閑句,句無閑字。
然而長篇者下筆萬言,滔滔不絕,仍能無閑句,無閑字,就是由于聯想、想象、幻想。
錘煉,《文心雕龍》所謂:“錘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滞。
”(《風骨》)“堅而難移”,非随便找字寫上,應如匠之錘鐵;而錘字易流于死于句下,故又應注意“結響凝而不滞”。
關于錘煉,陸機《文賦》謂:“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
”《文心雕龍》所說是結果,《文賦》所說是手段。
近代的所謂描寫,簡直是上賬式的,越寫得多,越抓不住其意象。
描寫應用經濟手段,在精不在多,須能以一二語抵人千百。
細節描寫可使人如見——用“心眼”見,用“詩眼”見。
譬喻乃修辭格之一種,最富藝術性。
譬喻即為使人如見,加強讀者感覺。
如歇後語“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但言“一清二白”,使人知而未見;若曰“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說時如令人親見其清楚。
詩最忌平鋪直叙。
不僅詩,文亦忌平鋪直叙。
魯迅先生白話文上下左右,龍跳虎卧,聲東擊西,指南打北;他人之文則如蟲之蠕動。
叙事文除《史記》外推《水浒傳》,他小說叙事亦如蟲之蠕動。
散文當有詩意。
狹義的散文如果沒有詩意,不能算是美的散文——魯迅先生《朝花夕拾》簡直就是詩——即使是周秦諸子的說理文章也具散文詩的意味,尤其一部《論語》;其後《史記》到漢末三國之文章皆具詩意。
而寫詩其中如無散文的技巧,也不能成為好詩。
老杜詩有好多簡直是散文。
散文沒有詩意,則将流于輕燥、公式;若詩不具散文技巧,則會疲軟、萎靡。
十二 《道德經》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七十章)老子所謂“能”,當譯為would,肯義。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七章),不是不能,是不肯。
老子雲:“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道德經》八章)子貢所謂“君子惡居下流”(《論語&bull子張》),與老子所指非一,子貢在世上看出一個不應該,老子看出一個應該。
老子是敗中取勝,世人但欲身先身存,不肯後、外。
學道者貴在思多情少,即以理智壓倒情感。
然而不然。
《論語》開首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曰“說”曰“樂”,豈非情感?《論語&bull雍也》又曰:“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bull述而》則有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此曰“樂”,非情感而何? 徐悲鴻《莊子出關》 佛經多以“如是我聞”開首,結尾則多有“歡喜奉行”四字,不管聽者為人或非人,不管道行深淺,聽者無不喜歡,無不奉行。
“信”是理智,是意志,非純粹情感。
然“信”必同于“歡喜”,歡喜則為情感。
可見道不能離情感。
所有道最忌諱“知”,須要“悟”。
想學遊泳,隻讀遊泳教科書絕不能會,須要到水裡淹一淹,即因但“知”不行。
知是旁觀的,悟是親身體驗的。
學佛須親眼見佛,須是親見始得,常人病在不親,皆是旁觀,“悟了同未悟”(提多迦尊者語)。
參——疑——悟。
不參、不疑,不足以言學。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
悟了,“悟了同未悟”。
先是疑,後是悟。
山何以是山,水何以是水,如此是山,如此是水。
學佛在悟,學儒在行,三歲孩兒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十三 一部《論語》就是“平實”,易知易行,如問“仁”,曰“愛人”;問“知”,曰“知人”。
《論語》有“聞一以知十”(《公冶長》)、“舉一而反三”(《述而》)之言,皆推而廣之、擴而充之之意。
《左傳》用虛字傳神,搖曳生姿,而《左傳》仍不如《論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論語&bull裡仁》),結得住,把得穩。
《左傳》尚可以搖曳生姿贊之,《論語》則不敢置一辭矣。
禅宗“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真淨克文禅師語)不是搖曳生姿,是氣焰萬丈,遇佛殺佛,遇祖殺祖,遇羅漢殺羅漢,不但不跟腳後跟,簡直從頭頂上邁過。
氣焰萬丈,長人志氣,而未免有點爆、火熾。
孔子之“見賢思齊焉”精神,積極與禅宗同,而真平和,隻言“齊”,“過之”之義在其中。
《論語&bull泰伯》篇曾子曰:“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讀之,真可以喚起我們一股勁兒來,想挺起腰闆幹點什麼。
君子“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如此則君子并非“自了漢”,還可以興,可以活。
曾子又有言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讀之真可以增意氣,開胸臆。
《史記&bull孔子世家》引《論語》往往改字,而以司馬遷天才,一改就糟,就不是了。
《論語&bull述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