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講 文話(中)
關燈
小
中
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史記》改為:“三人行,必得我師。
”是還是,而沒味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若改為:“士必弘毅,任重道遠。
”是還是,而沒味了。
《論語&bull先進》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以每個人說的話表現此人物的性格,正如《阿Q正傳》中阿Q的話,《水浒傳》中李逵的話。
阿Q偷了靜修庵的蘿蔔,被老尼姑抓住,阿Q說:“我什麼時候跳進你的園裡來偷蘿蔔了?”還指着兜在大襟裡的蘿蔔說:“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麼?”李逵從梁山上下來接老娘,在山裡老娘卻被老虎吃了,李逵說:“我千辛萬苦背到這裡,卻把來與你吃了!”活畫出阿Q、李逵的性格。
讀經必須一個字一個字讀,固然讀書皆當如此,尤其經。
先不用說不懂、不認識,用心稍微不到,小有輕重,便不是了。
孟子言“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孟子&bull梁惠王上》),孔子所謂“仁”,即孟子所謂“推”。
人我之間,常人隻知有我,不知有人;物我之間,隻知有物,忘記有我,皆不能“推”。
孟子不會講哲理。
孟子用“恩”字不好,隻知有我,不知有人,勢必至“不足以保妻子”。
一部《禮記》皆講外在的禮,唯《中庸》篇講内在思想。
然則《中庸》一篇為《禮記》一書之靈魂,讀《禮記》不讀《大學》《中庸》,則隻有軀殼,無靈魂。
孔子後,儒家思想分荀、孟兩大派。
《禮記》與荀子甚有關,嘗抄荀子《勸學》篇二三百字之多,故《禮記》與《荀子》相近,此不得不承認。
然就《中庸》考之,則又抄《孟子》。
孔門之學經意在行,且絕不大言欺人,重在“易行”,其學必重“行”,故取易知、易行。
《中庸》不易知、不易行,是儒家思想,不是孔子思想。
孔子道理易知、易行,從來不說“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經》七十章)。
《中庸》不是孔子思想,而不能不承認其為儒家嫡傳,亦猶釋家之于佛。
十四 《廿五史》以文論,太史公第一。
史家須有“三長”:史識、史才、史學。
司馬遷有此“三長”,故成就《史記》。
太史公《項羽本紀》,可稱立體描寫,寫人、寫事皆生動,一字做多字用。
壯美必有生與力始能表現,如項王垓下之圍,真壯。
欲追求生的色彩、力的表現,必須有“事”,即力即生。
寫什麼是什麼,而又能超之,如此高則高矣,而生的色彩便不濃厚了,力的表現便不充分了,優美則有餘,壯美則不足。
賦,富麗堂皇,金碧輝煌。
我們要接受過來為我們服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學習它的茂密、疏朗,用于我們的文章。
我們的時代是富麗堂皇、氣魄宏偉的,而文字卻常落後于現實。
漢賦多為賦物之作,“物”有“事”義,古漢語“物”、“事”義同。
如《二京賦》即為賦物之作,非說理,非說情,客觀色彩較濃厚,有關之事都寫入,故曰鋪張。
東漢傅毅《舞賦》,讀時覺上古舞是使人精神向上的。
藝術有聲音形象、造形形象、文字形象。
前者如歌、如舞(昆曲,一句一舞姿),後者如文學作品。
前兩者更為普通。
舞,“舞以盡意”。
相傳堯時陰氣滞伏、陽氣閉塞,使人舞蹈以達氣。
《舞賦》有幾句寫得真好:“修儀操以顯志兮,獨馳思乎杳冥。
在山峨峨,在水湯湯。
與志遷化,容不虛生。
”此句意思是修儀表以顯揚己志,給美容以美的靈魂。
故學道者在正心誠意。
正者不俗,誠者不僞;不正則俗,不誠則僞。
儀表不修,志不能揚;靈魂醜惡,儀表全喪。
《舞賦》之序,寫明寫作意圖、對象,是作者思想露出的地方。
(作者之寫作由思想到文字,讀者之閱讀則由文字到思想。
)序多直叙,亦有假借故事者,不似語體文一覽無餘、水清無大魚。
《舞賦》之序即是。
王粲《登樓賦》為抒情之賦,其抒情若《離騷》,但所抒為個人悲歡;晉朝陸機《文賦》是說理之賦。
王、陸之賦,均類漢賦,但也均異于漢賦。
“賦”之特點,或茂密,或疏朗。
漢賦多是茂密,茂密表現在:多用生字,語句簡省,緻使句法殘缺。
王粲《登樓賦》轉折多,疏朗。
中國詩人唯陶淵明既高且好,即其散文《桃花源記》一篇,亦真高、真好。
四聲始于齊、梁,沈約所創。
沈約為中國文學史承上啟下之人物,值得注意。
十五 韓愈作文所謂“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隻限于修辭,至其取材、思想(意象),并無特殊,取材不見得好,思想也不見得高。
歐陽修在宋文學史上為一重鎮。
宋代之文、詩、詞三種文體,皆奠自六一。
文,改骈為散;詩,清新;詞,開蘇、辛。
歐陽修之古文改骈為散,頗似唐之退之,名複古,實革新。
歐陽修文章學韓退之,但又非退之。
桐城派以為韓屬陽剛,歐屬陰柔,是也。
歐文不似韓而好。
歐陽修散文樹立下宋散文基礎,連小型筆記《歸田錄》皆寫得很好。
後之寫筆記者蓋皆受其影響,比韓退之在唐更甚。
此并非其詩文成就更大,乃因其官大。
東坡好為翻案文章,蓋即因理智發達,如其“武王非聖人也”(《武王論》),然亦隻是理智而非思想。
思想是平日醞釀含蓄後經一番濾淨、滲透功夫,東坡隻是靈機一動。
稼軒《玉樓春》(有無一理誰差别)之小序雲:“樂令謂衛玠:人未嘗夢搗虀、餐鐵杵、乘車入鼠穴,以謂世無是事故也。
餘謂世無是事而有是理。
樂所謂無,猶雲有也。
戲作數語以明之。
” 稼軒此詞小序真作得好。
“無是事而有是理”,此是通人語。
文學就是一個理。
梁山水泊未必有一百零八好漢,若有,便該如彼《水浒傳》所寫;“紅樓”未必有大觀園、有林黛玉,然若有,便該如彼《紅樓夢》所寫。
此是理。
又如《阿Q正傳》,未必專寫某人,無是事,有是理。
“無是事而有是理”,稼軒這位山東大兵,說出話來真通。
而社會上的人都是半通半不通,有許多馊見解、馊主意,一知半解而自以為無所不解。
宋人詩似散文,而其短文、筆記、尺牍、題跋,是散文而似詩。
明“前後七子”有複古運動,提倡漢魏盛唐文學,如唐代韓愈之“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答李翊書》),而其創作離所提倡的标準甚遠。
近代白話文魯迅收拾得頭緊腳緊,一筆一個花。
即使打倒别人,打一百個跟頭要有一百個花樣,重複算我栽了。
别人則毛躁。
魯迅先生序跋好,說理深刻,表情沉痛,而字裡行間一派詩情。
”《史記》改為:“三人行,必得我師。
”是還是,而沒味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若改為:“士必弘毅,任重道遠。
”是還是,而沒味了。
《論語&bull先進》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以每個人說的話表現此人物的性格,正如《阿Q正傳》中阿Q的話,《水浒傳》中李逵的話。
阿Q偷了靜修庵的蘿蔔,被老尼姑抓住,阿Q說:“我什麼時候跳進你的園裡來偷蘿蔔了?”還指着兜在大襟裡的蘿蔔說:“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麼?”李逵從梁山上下來接老娘,在山裡老娘卻被老虎吃了,李逵說:“我千辛萬苦背到這裡,卻把來與你吃了!”活畫出阿Q、李逵的性格。
讀經必須一個字一個字讀,固然讀書皆當如此,尤其經。
先不用說不懂、不認識,用心稍微不到,小有輕重,便不是了。
孟子言“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孟子&bull梁惠王上》),孔子所謂“仁”,即孟子所謂“推”。
人我之間,常人隻知有我,不知有人;物我之間,隻知有物,忘記有我,皆不能“推”。
孟子不會講哲理。
孟子用“恩”字不好,隻知有我,不知有人,勢必至“不足以保妻子”。
一部《禮記》皆講外在的禮,唯《中庸》篇講内在思想。
然則《中庸》一篇為《禮記》一書之靈魂,讀《禮記》不讀《大學》《中庸》,則隻有軀殼,無靈魂。
孔子後,儒家思想分荀、孟兩大派。
《禮記》與荀子甚有關,嘗抄荀子《勸學》篇二三百字之多,故《禮記》與《荀子》相近,此不得不承認。
然就《中庸》考之,則又抄《孟子》。
孔門之學經意在行,且絕不大言欺人,重在“易行”,其學必重“行”,故取易知、易行。
《中庸》不易知、不易行,是儒家思想,不是孔子思想。
孔子道理易知、易行,從來不說“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經》七十章)。
《中庸》不是孔子思想,而不能不承認其為儒家嫡傳,亦猶釋家之于佛。
十四 《廿五史》以文論,太史公第一。
史家須有“三長”:史識、史才、史學。
司馬遷有此“三長”,故成就《史記》。
太史公《項羽本紀》,可稱立體描寫,寫人、寫事皆生動,一字做多字用。
壯美必有生與力始能表現,如項王垓下之圍,真壯。
欲追求生的色彩、力的表現,必須有“事”,即力即生。
寫什麼是什麼,而又能超之,如此高則高矣,而生的色彩便不濃厚了,力的表現便不充分了,優美則有餘,壯美則不足。
賦,富麗堂皇,金碧輝煌。
我們要接受過來為我們服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學習它的茂密、疏朗,用于我們的文章。
我們的時代是富麗堂皇、氣魄宏偉的,而文字卻常落後于現實。
漢賦多為賦物之作,“物”有“事”義,古漢語“物”、“事”義同。
如《二京賦》即為賦物之作,非說理,非說情,客觀色彩較濃厚,有關之事都寫入,故曰鋪張。
東漢傅毅《舞賦》,讀時覺上古舞是使人精神向上的。
藝術有聲音形象、造形形象、文字形象。
前者如歌、如舞(昆曲,一句一舞姿),後者如文學作品。
前兩者更為普通。
舞,“舞以盡意”。
相傳堯時陰氣滞伏、陽氣閉塞,使人舞蹈以達氣。
《舞賦》有幾句寫得真好:“修儀操以顯志兮,獨馳思乎杳冥。
在山峨峨,在水湯湯。
與志遷化,容不虛生。
”此句意思是修儀表以顯揚己志,給美容以美的靈魂。
故學道者在正心誠意。
正者不俗,誠者不僞;不正則俗,不誠則僞。
儀表不修,志不能揚;靈魂醜惡,儀表全喪。
《舞賦》之序,寫明寫作意圖、對象,是作者思想露出的地方。
(作者之寫作由思想到文字,讀者之閱讀則由文字到思想。
)序多直叙,亦有假借故事者,不似語體文一覽無餘、水清無大魚。
《舞賦》之序即是。
王粲《登樓賦》為抒情之賦,其抒情若《離騷》,但所抒為個人悲歡;晉朝陸機《文賦》是說理之賦。
王、陸之賦,均類漢賦,但也均異于漢賦。
“賦”之特點,或茂密,或疏朗。
漢賦多是茂密,茂密表現在:多用生字,語句簡省,緻使句法殘缺。
王粲《登樓賦》轉折多,疏朗。
中國詩人唯陶淵明既高且好,即其散文《桃花源記》一篇,亦真高、真好。
四聲始于齊、梁,沈約所創。
沈約為中國文學史承上啟下之人物,值得注意。
十五 韓愈作文所謂“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隻限于修辭,至其取材、思想(意象),并無特殊,取材不見得好,思想也不見得高。
歐陽修在宋文學史上為一重鎮。
宋代之文、詩、詞三種文體,皆奠自六一。
文,改骈為散;詩,清新;詞,開蘇、辛。
歐陽修之古文改骈為散,頗似唐之退之,名複古,實革新。
歐陽修文章學韓退之,但又非退之。
桐城派以為韓屬陽剛,歐屬陰柔,是也。
歐文不似韓而好。
歐陽修散文樹立下宋散文基礎,連小型筆記《歸田錄》皆寫得很好。
後之寫筆記者蓋皆受其影響,比韓退之在唐更甚。
此并非其詩文成就更大,乃因其官大。
東坡好為翻案文章,蓋即因理智發達,如其“武王非聖人也”(《武王論》),然亦隻是理智而非思想。
思想是平日醞釀含蓄後經一番濾淨、滲透功夫,東坡隻是靈機一動。
稼軒《玉樓春》(有無一理誰差别)之小序雲:“樂令謂衛玠:人未嘗夢搗虀、餐鐵杵、乘車入鼠穴,以謂世無是事故也。
餘謂世無是事而有是理。
樂所謂無,猶雲有也。
戲作數語以明之。
” 稼軒此詞小序真作得好。
“無是事而有是理”,此是通人語。
文學就是一個理。
梁山水泊未必有一百零八好漢,若有,便該如彼《水浒傳》所寫;“紅樓”未必有大觀園、有林黛玉,然若有,便該如彼《紅樓夢》所寫。
此是理。
又如《阿Q正傳》,未必專寫某人,無是事,有是理。
“無是事而有是理”,稼軒這位山東大兵,說出話來真通。
而社會上的人都是半通半不通,有許多馊見解、馊主意,一知半解而自以為無所不解。
宋人詩似散文,而其短文、筆記、尺牍、題跋,是散文而似詩。
明“前後七子”有複古運動,提倡漢魏盛唐文學,如唐代韓愈之“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答李翊書》),而其創作離所提倡的标準甚遠。
近代白話文魯迅收拾得頭緊腳緊,一筆一個花。
即使打倒别人,打一百個跟頭要有一百個花樣,重複算我栽了。
别人則毛躁。
魯迅先生序跋好,說理深刻,表情沉痛,而字裡行間一派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