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講 文話(中)

關燈
是最美的時期。

    無論古今中外寫愛寫得美的散文,他所寫不是對過去的留戀,就是對将來的努力。

    可惜中國人寫愛多是對過去的留戀。

     茅盾有一文說,要有安定生活,才能有安定心情,而創作必要有安定心情。

    然則沒有安定心情、安定生活便不能創作了麼?不然,不然。

    沒有安定生活,也要有安定心情。

    要提得起,要放得下。

     現在作品多是浮光掠影,不禁拂拭,使人感覺不真實、不真切。

    不真實還不要緊,主要要使人感覺真切。

    如變戲法,不真實而真切,變“露”了倒很真實,可那不成。

    文學上是許人說假話的。

    但不要忘了,我們說瞎話是為了真。

    說謊是人情天理所允許,而不要忘了那是為了表現真。

    如諸子寓言、如佛說法、如耶稣講道,都是說小故事,但都是表現真。

    現在文學不真實、不真切,撒謊都不完全。

     能說極有趣的話的人是極冷靜的人,最能寫熱鬧文字的人是極寂寞的人。

    寫熱烈文字要有冷靜頭腦,寂寞心情,動中之靜。

    或者說熱烈的心情,冷靜的頭腦。

    因為這不是享受,是創作。

    隻作者自己覺得熱不行,須寫出給人看。

    無論色彩濃淡、事情先後、音節高下,皆有關。

     文章好壞要有風格,風格即神氣,北京話叫“神兒”,說俗一點就叫“氣味兒”。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氣味兒,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味兒,文章當然如此,也該有它的風格了。

    那麼,文章的風格是一個人的氣味兒。

    一個名詞解釋另一個名詞不是一定完全符合,否則還要兩個名詞幹嘛呢?風格有點兒像“氣味兒”,舊時字典解字時好用“如字講”三個字,若“如字講”可以這樣說,這大緻不差了。

     四 佛所謂“常”是“不滅”,又謂“如”是“不斷”(含有動義)。

    佛于諸法不說斷滅相,吾于文學亦然。

     餘之讀禅,注重其與詩文相通處,苟謂學禅有得,所得亦不過佛經說理之細密、禅師用功之細密。

    趙州和尚說“惟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即孔門所謂“三月不違仁”(《雍也》)、“念茲在茲”(《尚書&bull大禹谟》)。

    吾人治學亦應有此功夫。

    今人之不能成大文人者,即因作詩文時始有詩文,否則無有。

     讀佛教書不但可為吾人學文、學道之參考,直可為榜樣。

    其用功(力)之勤、用心之細,皆可為吾人之榜樣。

     禅宗講究超宗越祖。

    故禅宗橫行一世,氣焰萬丈,上至帝王,下至婦孺,皆尊信之。

    然禅宗亦有弊病。

    自六祖來,主張自性是佛,即心即佛,心即是佛,能悟則立地成佛。

    然即使能如此,又将如何?亦不過單為一“自了漢”而已。

     看佛學禅宗書,不是希望明心見性,是希望取其勇猛精進的精神。

    細中之細是佛境界,故曰精進;儒為淡薄,沒有勇猛精進,故較禅宗淡薄。

     自佛教入中國後,影響有二:其一,是因果報應之說影響下層社會;同時,今之俗語亦尚有出自佛經者,如“異口同聲”出《觀普賢經》,“皆大歡喜”見《金剛經》,“五體投地”(《楞嚴經》)亦然。

    又其一,是佛家對士大夫階層之影響。

    中國莊、列之說主虛無,任自然,其影響是六朝文人之超脫。

    唐代王、孟、韋、柳所表現的超脫精神,乃六朝而後多數文人精神。

    (後來文人成為無賴文人者,不是真超脫了。

    ) 翻譯佛經極能保存印度原文之音節與意義。

    佛經開頭是“如是我聞”,漢語“是”字承上,佛經“是”字啟下。

    言“如是我聞”者,确為我所聞,且我聞與你聞不同,反正“我聞如是”。

    然不言“我聞如是”,而言“如是我聞”,蓋印度之語法。

     [清]金農《設色佛像圖》 南北朝秦鸠摩羅什所譯《阿彌陀經》可一讀,此乃小乘經,乃淨土“四經”之一。

    我們不是把它當宗教書看,乃是将它當文學書看,真是散文詩。

     自從譯佛經,已開我國新語法,現在譯洋文亦然。

    用外國句法創造中國句法,一面不失外國精神,一面替中國語文開一條新路。

     佛家偈頌曰:“海中三神山,缥缈在天際。

    舟欲近之,風辄引之去。

    ”(《揞黑豆集》卷首《拈頌佛祖機用言句》)寫得很美,神話中美的幻想。

    此為美的象征,象征高的理想。

     五 中國人欲讀西洋作品,了解它,須下真功夫,因中西民族性之間有一大鴻溝;而西人學中國語言,第一關就難,中國人卻有學外國語言的天才。

    中國字之變化甚多,一字多義。

    如“将”,原為future,而現在說“我将吃完”,則為presant,在文言文中應作“方”。

    不能研究中國語言文學,不能了解中國民族性。

     或曰:西方文字重在音,中國文字重在形(象征)。

    其實,欲了解中國文字之美,且要使用得生動、有生命,便須不但認其形,還須認其音。

    西洋字是隻有音而無形,中國字則形、音二者兼而有之。

     音節多關乎表現之技術,文學但有内容不行,需有表現的技術。

     中國翻譯西洋文學常失敗,音節不同之故,西洋文字以音為主,中國文字以形為主;且一複音,一單音。

    中國字單音、單體,故易凝重而難跳脫。

     學文學者對文學應有真切感覺、認識、了解,不可人雲亦雲。

    對用字亦應負責任。

    如謂某人“無惡不作”,其言外意亦可解為某人善亦可為,不如說“無作不惡”,如此則某人絕不能為善矣。

    “念茲在茲”一語亦如“無惡不作”,易産生言外意。

    若餘講則是“無作不惡”,語意更為清楚明白。

    文人須有明确之觀察,銳敏之感覺。

     找恰當的字,是理智,不是感情。

     描寫一物,不可自古人作品中求意象、辭句,應自己從事物本身求得意象。

    吾人所見意象與古人不同,則所寫的不必與古人同,寫的應有自己看法。

     一千五百年前,大史學家、散文家沈約(《廿四史》除去“前四史”,就算其《宋書》了),根據自己的創作經驗,提出作文有“三易”:一易,易識字——你寫的文章用的字要容易認;二易,易知事——事即典故,要用人人皆知的典故;三易,易誦讀——要好念、上口。

     六 适之先生有一口号:“不作言之無物的文字。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 胡先生樂觀,然有時易陷于武斷。

    說“言中有物”,而什麼是“物”呢? 言中之物,人所說,多不能得其真;而物外之言,禅宗大師說得,十個神倒有五雙不知。

    言中之物,質言之,即作品的内容。

    物外之言,文也。

    言中之物,魚;物外之言,熊掌,要取熊掌。

     言中之物,内容:一覺、二情、三思,非是非善惡之謂。

    覺、情、思都有了,無所謂是非善惡。

    物外之言,一唱三歎,簡言之,是韻。

    不求不得,求之不見得必得。

     文學要有思想、感覺、感情,但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