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講 文話(中)

關燈
一 文學是人生之影像。

     文學照人生之鏡,而比照相活。

     文學比鏡子高,能顯影且能留影。

     蓋凡文學作品皆有生命。

    作品即作者之表現,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與精神,否則不能成功。

    假古董之不比真古董,即因假古董中無作者之生命。

     文學不是口号、标語。

     一種學問,總要和人之生命、生活(life)發生關系。

    凡講學的若成為一種口号(或一集團),則即變為一種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義與生命。

     凡一種學說成為一種學說時,已即其衰落時期。

    老子說“大道廢”然後“有仁義”(《道德經》十八章)——順言,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bull胠箧》)——反言。

    大道不衰,何來仁義?凡成一種學問即一種口号——有了口号就不成。

     一切文學都是象征,用幾句話象征一切。

     寫什麼要是什麼,而此外還要生出别的東西來。

     文學作品不可浮漂,浮漂即由于空洞。

     “誠”,不論字意,一讀其音便知。

    與其滿腹勾心鬥角而滿口風花雪月,還不如就把他的勾心鬥角寫出來。

    “月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之所以好,便因其有力,誠。

     中國作品缺少“心的探讨”,乃因中國君子明于禮義而暗于知人心。

    散文中《左傳》《史記》《世說》,小說中《紅樓》《水浒》,尚有心的過程的探讨。

     中國作品缺少“生的色彩”,或因中國太溫柔敦厚、太保險、太中庸(簡直不中而庸了),缺少活的表現、力的表現。

    中國自上古至兩漢是生與力的表現,六朝是文采風流。

     在此大時代,寫出東西後有“生的色彩”,方能動人。

     欲使生的色彩濃厚,(一)有“生的享樂”,(二)有“生的憎恨”,(三)有“生的欣賞”。

    在紙篇外更要有真生活的功夫,然後還要能欣賞。

     不知自心,如何能知人心?名士十年“窩囊廢”,窩囊廢,連“無賴賊”都算不上。

    孔子、釋迦、耶稣皆是能認識自己的,故能了解人生。

    首須“返觀”——認識自己,後是“外照”——了解人生。

    不能返觀就不能外照,亦可說不能外照就不能返觀,二者互為因果。

    物即心,心即物,内外一如,然後才能有真正受用、真正力量。

    文人的同情、憎恨皆從此一點出發,皆是内外一如。

    若是漠然則根本不能跟外物發生聯系,便不能一如,連憎恨也無有了。

     中國人好講品格,然中國人講究品格是白手,白得什麼事全不做,所以中國知識階層變成身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

    魯迅先生說的,給你四兩擔能挑麼?三裡路能走麼?現在人隻管手,而心髒了、爛了。

    我們講品格,是講心的品格,不是手的幹淨。

     作品亦有品格,好書“天”、“地”都寬,寬綽有餘。

    此是中國藝術文學的靈魂。

     魯迅先生生前印書,鉛字間夾鉛條。

    魯迅先生富于近代精神,而他有中國傳統美學觀念。

    下棋亦有品格,棋品高的不但輸了不急,赢了也不趕盡殺絕。

    “其争也君子”(《論語&bull八佾》),要強是要強,要好是要好,而心要寬綽。

    然而若轉下去,便流于阿Q,差以毫厘,謬以千裡。

     二 一切文學作品都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雖然在創作之先必須學。

     一個人有才而無學,隻有先天性靈,而無後天修養,往往成為貧;瘟是被古人吓倒了。

    不用功不成,用功太過也不成。

     後人之陳舊不出前人範圍,蓋俗所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的事”。

    不講貨,但注意“字号”,此文學之所以衰。

     禅宗大師常言:“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

    ”(百丈懷海禅師語)天地間無守成之事。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學會師之說而不能行,愧對師。

    如師有十成,學師得之者不過七八成,再傳則所得越來越少。

     凡宗教皆是為得到調和。

    然此調和并非死亡、滅絕,更要緊的是“生”,活潑潑的。

    故佛是積極的,而非消極。

    佛雖曰“無生”,而非“不生”。

    “見過于師,方堪傳授”,豈是消極? 看書眼快也好,上去便能抓住;但若慌,抓不住,忽略過去,便多少年也荒過去。

    一個讀書人一點“書氣”都沒有,不好;念幾本書處處顯出我讀過書,亦讨厭。

     死人若不活在活人心裡,是真死了;書若不在人心裡活起來,也是死書,那就是陳舊了,成為臭文了,一點效力也沒有了。

    我們讀書,不是想記住幾句話為談話時壯自己門面。

     魯迅先生書簡以為:讀書不可隻看摘句,如此不能得其全篇;又不能讀其選本,如此則所得者乃選者所予之暗示。

    餘之意見:一個好的選本等于一本著作,不怕偏,隻要有中心思想。

     人應該發掘自己的天才,發掘不出也要養成,尤其幹才,是訓練出來的。

     天才差一點的人愛找“轍”,走着省勁兒。

    創造力薄弱的人即如此。

    有天才的人都是富于創造力的人,沒有創造力的人是繼承傳統、習慣(繼承别人是傳統,自己養成是習慣),沒有本領打破傳統、習慣,或根本不曾想打破傳統、習慣。

     一個天才是最富創造力者,天才不可無一,不可有二,最不因循。

    小孩子好奇,即創造力之一種;而因循是麻醉劑,如鴉片、白面兒、海洛因,把多少有天才的人毒害了。

    魯迅先生創造式的說話,很少使人聽了愛聽,其實是人的毛病太多。

    魯迅先生明知道說什麼讓人愛聽,可我偏不愛說。

     魏文帝言:“文以氣為主。

    ”(《典論&bull論文》)人禀天地之氣以生,人有禀性即氣,氣與有生俱來,乃先天的。

    屈原之天才是氣,不盡然在學。

    鐵杵可磨成針,可是磨磚絕不成針,以其非做針的材料。

    先天缺陷,後天有的能彌補,有的不能補。

    先天若有禀氣,後天能增長;若先天無,後天不能使之有。

     三 吾人努力為文學,應有牧師傳教之精神,牧師每每獨自至荒僻之地傳教。

    從事文學者,其有此精神乎?吾人必先于實際生活中确實鍛煉,好好生活一下。

    極美麗的花朵,其肥料是極污穢之物。

     近代青年不肯實際踏上人生之路,不肯親曆民間生活,而在大都市中夢想鄉民生活,故近代文學難以發展。

     青年不可心浮氣粗,要心思周密,而心胸要開闊。

    着眼高,故開闊;着手低,故周密。

    對生活不鑽進去,細處不到;不跳出來,大處不到。

     人生最不美,最俗,然再沒有比人生更有意義的了。

    抛開世俗眼光、狹隘心胸看人生,真是有意思。

    人生與大自然同樣神秘,不及大自然美。

     人生一切好的事情皆是不耐久的,人生所以值得留戀。

    努力,為将來而努力;留戀,對過去而留戀——此人生兩大詩境。

    此兩種境界皆是抓不住的,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