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講 文話(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言中之物——實,内容;物外之言——文章美。
凡事物皆有美觀、實用二義。
由實用生出美觀,即文化、文明。
沒有美觀也成,然而非有不可。
美觀、實用,得其中庸之道即生活最高标準。
不作言之無物的文章。
所謂“選學妖孽,桐城謬種”(錢玄同《緻陳獨秀函》)者,以其過重美觀,不重實用。
美觀、實用,二者皆是“雅潔”,殊途而同歸。
然流弊乃至于空泛,隻重外表,不重内容,缺少言中之物。
“五四”以後,有些白話文缺少物外之言,而言中之物又日趨淺薄。
實際說來,文章既無不成其為“物之言”,又無不成其為“言之物”。
魯迅先生是詩人,故能有物外之言;是哲人,故能有言中之物。
文章美包括: (一)音節美(念),(二)文字美(思)。
聲調,乃音節美(用口念);字形,乃文字美(用目觀);合為文章美,即所謂物外之言。
文章美中音節美最重要,故學文需朗讀、背誦。
念的好壞可代表懂的深淺。
聲調——音節美,念,用口念,用耳聽,是口耳之學;字形——文字美,用目視,是眼目之學。
合口與目更須以心思之,然後可成文章,可言創作、欣賞。
作風(style),文章美之顯于外者也;文氣,文章美之蘊于内者也。
文氣、作風——物外之言,須讀,欣賞。
欣賞不是了解。
如看花,不必知其名目、種類,而不妨礙我們欣賞。
而有時欣賞所得之了解比了解之了解更了解。
欣賞非了解,但其為了解或在尋常了解之上。
文人所了解的有時為植物學家、科學家所不能了解的。
柳子厚山水遊記之好,便因其看到了、了解了别人所未見到、未了解的東西。
天下沒有純美觀無實用而能存在之事物,反之亦然。
故美觀越到家,實用成功也越大。
純藝術品到最優美地步似無實用,然其與人生實有重要關系,能引起人優美、高尚情操,使之向前、向上,可以為堕落之預防劑,并不隻美觀而已。
故天地間事物,實用中必有美觀,美觀中必有實用,文章中言中之物——内容,物外之言——文章美。
初學者先懂言中之物,後懂物外之言。
讀書:(一)茫然;(二)了解(言中之物,内容);(三)欣賞(物外之言,文章美)。
創作亦然:(一)茫然,(二)表達情意,(三)文章美之表現。
第二步隻是“是”,不是“美”。
如唱戲,合闆眼未必好。
内容——言中之物,須看,了解(看不能隻一遍)。
凡說理周密、思想深刻之文章,多不宜朗誦。
文章美,第一要以清楚為基礎。
如寫字,首要橫平豎直;作文,首要清楚。
此雖非“美”而是“白”。
(儒家所謂“白受采”,一切“采”是一切美德,而必先有“白”。
) 散文之美者有時比詩更美,其美為詩所無。
如《水經注》《洛陽伽藍記》,皆寫得好,雖不葉韻,音節甚美,字形亦美。
人皆以為寫散文較詩易,實則不然。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淮南子&bull堯戒》),寫散文易于大膽,大步跑,易有漏洞。
二 要曉得作者文心,方才不緻對作品曲解、誤解。
從谂禅師(趙州禅師)雲:有時将丈六金身(佛身)做一支草用,一支草做丈六金身用。
魯迅先生頗能以一支草做丈六金身用,如《阿Q正傳》。
《禮記》所謂: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将丈六金身做一支草用,唯太史公能之。
如寫《項羽本紀》項羽大破秦軍于邯鄲一段,不但鋒棱俱出,簡直風雷俱出,然不見太史公寫時之慌亂困難。
不論諸子之說理,屈子之抒情,左氏、司馬之記事,皆能以安閑寫緊張。
雖遇艱難複雜,皆能舉重若輕。
讀時亦不可緊張,忽略古人用心。
文有痛快淋漓、蘊藉纏綿、晦澀艱深之分。
蘊藉不是半吞半吐,不是含糊,不是适可而止,不是想做而不做,也不是做而不肯幹。
蘊藉是自然。
痛快、晦澀皆是力,一用力放,一用力斂。
《左氏》、《公羊》、《谷梁》皆蘊藉,《世說新語》蘊藉,宋人筆記近之。
漢人文章使“力”。
蓋漢人注意事功,思想亦基于事實,是“力”的表現。
總欲有所作為,向外的多。
魏文帝曹丕不是“力”,而是“韻”。
“力”與“韻”皆非思想。
“韻”蓋與“感”有關。
“感”有二種:一為感情,心靈的(靈、心);一為感覺,肉體的(肉、物)。
佛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前五根屬于肉,後一屬于靈。
“韻”與感覺、感情有關。
李陵《答蘇武書》或謂為六朝人僞作,此不可信。
即使非李陵,亦必漢人作。
文氣發煌,絕非魏晉以後人所能有。
蓋漢人為文,亦好大喜功也。
魏晉文章清新。
與其謂為春天雨後草木發生,勿甯謂為北方秋天雨後晴明氣象,天朗氣清,天高氣爽。
六朝文章成熟,尤其在技術方面(修辭)。
李陵《答蘇武書》既非魏晉清新,又非六朝成熟,而頗有發煌之氣。
美麗、簡明,六朝文兼之。
簡明乃美麗之本。
蕭氏父子(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統、簡文帝綱、元帝繹)中,昭明太子不及武帝衍,且不及簡文帝綱。
欲知末路文人情況,可讀簡文帝傳及其文。
簡文帝沒過過一天太平日子。
六朝短賦(小品賦)當以蕭氏父子所作為佳。
而昭明不及其兩位賢弟。
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寫聲、色,真寫得好。
六朝時人性命不保,生活困難。
文人敏感,于此時讀書真是“苦行”,而于“苦行”中能得“法喜”(禅悅)。
别人視為苦,而為者自得其樂。
人在安樂中出生,不了解人生;人在苦行中出生,才能真正了解人生。
太平時文章,多叫嚣、誇大;六朝人文章靜,一點叫嚣氣沒有。
六朝人字面華麗、整齊,而要于其中看出他的傷心來。
《世說新語》《水經注》《洛陽伽藍記》,皆可看。
《洛陽伽藍記》漂亮中有沉痛,楊衒之寫建築、寫佛教,實寫亡國之痛,不可隻以浮華視之。
若以叫嚣寫沉痛感情,必非真傷心。
沈約《宋書》最可代表六朝作風。
人皆謂六朝文章浮華,而沈約《宋書》雖不失六朝風格,然無浮華之病。
無論是弄文學還是藝術,皆須從六朝翻一個身,韻才長,格才高。
“氣盛言宜”(韓愈《答李翊書》)之文在六朝并不難得。
無論何代,隻要略有修養。
修養,作者皆可做到。
六朝長處不在此,當注意其澀。
後人的文章在“結實”方面,往往不及秦、漢、魏、晉。
文章尺幅有千裡之勢,尤其短篇要如此。
公羊、谷梁短,左氏長,而讀公羊、谷梁并不覺其短,全在頓挫,個個字錘煉而出。
文章一坑一塊不成,成漿糊也不成。
首先要清順,而清順又要有頓挫。
首先要流利,然後始
凡事物皆有美觀、實用二義。
由實用生出美觀,即文化、文明。
沒有美觀也成,然而非有不可。
美觀、實用,得其中庸之道即生活最高标準。
不作言之無物的文章。
所謂“選學妖孽,桐城謬種”(錢玄同《緻陳獨秀函》)者,以其過重美觀,不重實用。
美觀、實用,二者皆是“雅潔”,殊途而同歸。
然流弊乃至于空泛,隻重外表,不重内容,缺少言中之物。
“五四”以後,有些白話文缺少物外之言,而言中之物又日趨淺薄。
實際說來,文章既無不成其為“物之言”,又無不成其為“言之物”。
魯迅先生是詩人,故能有物外之言;是哲人,故能有言中之物。
文章美包括: (一)音節美(念),(二)文字美(思)。
聲調,乃音節美(用口念);字形,乃文字美(用目觀);合為文章美,即所謂物外之言。
文章美中音節美最重要,故學文需朗讀、背誦。
念的好壞可代表懂的深淺。
聲調——音節美,念,用口念,用耳聽,是口耳之學;字形——文字美,用目視,是眼目之學。
合口與目更須以心思之,然後可成文章,可言創作、欣賞。
作風(style),文章美之顯于外者也;文氣,文章美之蘊于内者也。
文氣、作風——物外之言,須讀,欣賞。
欣賞不是了解。
如看花,不必知其名目、種類,而不妨礙我們欣賞。
而有時欣賞所得之了解比了解之了解更了解。
欣賞非了解,但其為了解或在尋常了解之上。
文人所了解的有時為植物學家、科學家所不能了解的。
柳子厚山水遊記之好,便因其看到了、了解了别人所未見到、未了解的東西。
天下沒有純美觀無實用而能存在之事物,反之亦然。
故美觀越到家,實用成功也越大。
純藝術品到最優美地步似無實用,然其與人生實有重要關系,能引起人優美、高尚情操,使之向前、向上,可以為堕落之預防劑,并不隻美觀而已。
故天地間事物,實用中必有美觀,美觀中必有實用,文章中言中之物——内容,物外之言——文章美。
初學者先懂言中之物,後懂物外之言。
讀書:(一)茫然;(二)了解(言中之物,内容);(三)欣賞(物外之言,文章美)。
創作亦然:(一)茫然,(二)表達情意,(三)文章美之表現。
第二步隻是“是”,不是“美”。
如唱戲,合闆眼未必好。
内容——言中之物,須看,了解(看不能隻一遍)。
凡說理周密、思想深刻之文章,多不宜朗誦。
文章美,第一要以清楚為基礎。
如寫字,首要橫平豎直;作文,首要清楚。
此雖非“美”而是“白”。
(儒家所謂“白受采”,一切“采”是一切美德,而必先有“白”。
) 散文之美者有時比詩更美,其美為詩所無。
如《水經注》《洛陽伽藍記》,皆寫得好,雖不葉韻,音節甚美,字形亦美。
人皆以為寫散文較詩易,實則不然。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淮南子&bull堯戒》),寫散文易于大膽,大步跑,易有漏洞。
二 要曉得作者文心,方才不緻對作品曲解、誤解。
從谂禅師(趙州禅師)雲:有時将丈六金身(佛身)做一支草用,一支草做丈六金身用。
魯迅先生頗能以一支草做丈六金身用,如《阿Q正傳》。
《禮記》所謂: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将丈六金身做一支草用,唯太史公能之。
如寫《項羽本紀》項羽大破秦軍于邯鄲一段,不但鋒棱俱出,簡直風雷俱出,然不見太史公寫時之慌亂困難。
不論諸子之說理,屈子之抒情,左氏、司馬之記事,皆能以安閑寫緊張。
雖遇艱難複雜,皆能舉重若輕。
讀時亦不可緊張,忽略古人用心。
文有痛快淋漓、蘊藉纏綿、晦澀艱深之分。
蘊藉不是半吞半吐,不是含糊,不是适可而止,不是想做而不做,也不是做而不肯幹。
蘊藉是自然。
痛快、晦澀皆是力,一用力放,一用力斂。
《左氏》、《公羊》、《谷梁》皆蘊藉,《世說新語》蘊藉,宋人筆記近之。
漢人文章使“力”。
蓋漢人注意事功,思想亦基于事實,是“力”的表現。
總欲有所作為,向外的多。
魏文帝曹丕不是“力”,而是“韻”。
“力”與“韻”皆非思想。
“韻”蓋與“感”有關。
“感”有二種:一為感情,心靈的(靈、心);一為感覺,肉體的(肉、物)。
佛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前五根屬于肉,後一屬于靈。
“韻”與感覺、感情有關。
李陵《答蘇武書》或謂為六朝人僞作,此不可信。
即使非李陵,亦必漢人作。
文氣發煌,絕非魏晉以後人所能有。
蓋漢人為文,亦好大喜功也。
魏晉文章清新。
與其謂為春天雨後草木發生,勿甯謂為北方秋天雨後晴明氣象,天朗氣清,天高氣爽。
六朝文章成熟,尤其在技術方面(修辭)。
李陵《答蘇武書》既非魏晉清新,又非六朝成熟,而頗有發煌之氣。
美麗、簡明,六朝文兼之。
簡明乃美麗之本。
蕭氏父子(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統、簡文帝綱、元帝繹)中,昭明太子不及武帝衍,且不及簡文帝綱。
欲知末路文人情況,可讀簡文帝傳及其文。
簡文帝沒過過一天太平日子。
六朝短賦(小品賦)當以蕭氏父子所作為佳。
而昭明不及其兩位賢弟。
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寫聲、色,真寫得好。
六朝時人性命不保,生活困難。
文人敏感,于此時讀書真是“苦行”,而于“苦行”中能得“法喜”(禅悅)。
别人視為苦,而為者自得其樂。
人在安樂中出生,不了解人生;人在苦行中出生,才能真正了解人生。
太平時文章,多叫嚣、誇大;六朝人文章靜,一點叫嚣氣沒有。
六朝人字面華麗、整齊,而要于其中看出他的傷心來。
《世說新語》《水經注》《洛陽伽藍記》,皆可看。
《洛陽伽藍記》漂亮中有沉痛,楊衒之寫建築、寫佛教,實寫亡國之痛,不可隻以浮華視之。
若以叫嚣寫沉痛感情,必非真傷心。
沈約《宋書》最可代表六朝作風。
人皆謂六朝文章浮華,而沈約《宋書》雖不失六朝風格,然無浮華之病。
無論是弄文學還是藝術,皆須從六朝翻一個身,韻才長,格才高。
“氣盛言宜”(韓愈《答李翊書》)之文在六朝并不難得。
無論何代,隻要略有修養。
修養,作者皆可做到。
六朝長處不在此,當注意其澀。
後人的文章在“結實”方面,往往不及秦、漢、魏、晉。
文章尺幅有千裡之勢,尤其短篇要如此。
公羊、谷梁短,左氏長,而讀公羊、谷梁并不覺其短,全在頓挫,個個字錘煉而出。
文章一坑一塊不成,成漿糊也不成。
首先要清順,而清順又要有頓挫。
首先要流利,然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