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講 文話(上)
關燈
小
中
大
可求頓挫。
六朝文四字一讀,改為六字句,便頓挫不足矣。
深刻的思想、銳敏的感覺,二者在文中有一樣就有内容。
《左氏傳》無中心思想。
作史隻是要真實生動,不要用自己的意見去征服人,隻把事實點出,自然形成别人意見。
文學若從“寫”說,隻要内容不空虛,不管什麼内容都好。
如《石頭記》,事情平常,而寫得好,其中有“味”。
《水浒》殺人放火,比《紅樓》吃喝玩樂更不足法,不足為訓,而《水浒》有時比《紅樓》還好。
若《紅樓》算“能品”,則《水浒》可曰“神品”。
《紅樓》有時太細,乃有中之有,應有盡有;《水浒》用筆簡,乃無中之有,餘味不盡。
《史》《漢》之區别亦在此。
《漢書》寫得兢兢業業,而《史記》不然,其高處亦在此,看似沒寫而其中有。
禅宗語錄文章美,似《世說新語》。
一丘一壑雖小,偉大或不如泰山恒嶽,而明秀過之。
胡适說理文條達暢茂,而抒情、寫景不成。
歸震川文集浮淺,而條達暢茂。
條達暢茂之文是富于音樂性的,而易成為濫調。
明末黃梨洲、顧亭林真了不得,能知能行。
黃梨洲的《原君》《原臣》,在專制時代能有此思想,真不易。
《閱微草堂筆記》,腐。
《聊齋志異》,貧。
不是無才氣、無感覺、無功夫、無思想,而是小器。
此蓋與人品有關。
一切最高境界是無限,但做到無限的沒有幾個人。
有能者亦有大小之别。
司馬遷《史記》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遊俠滑稽,《平淮書》寫日常生活。
以文字論,《史記》不如《左氏》;以包容之廣大論,《左氏》不如《史記》。
晚明人在使用文字上近于無限,而内容、境界不成。
一個大詩人、大文人使用語言最自由而且完善。
“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蘇轼《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至少不是偉大詩人。
一個文人要能用别人不敢用的字句。
我國文字愈來離語言愈遠。
《史記》與語言尚近,引用古書多所改削,其中多用漢當時俗語。
大文人敢用口語中字句去寫文,可是他用上去便成古典了。
必得有這樣本領,才配用俗語,才配用方言。
由此點觀之,凡作文最善于利用方言俗語的都是身上古典氣極重的人。
司馬遷寫《史記》雅潔之至,一切古典皆雅潔,一切美的基本條件便是潔白受采,“繪事後素”(《論語&bull八佾》)。
潔,誠然不是藝術最高境界,但是藝術的起碼功夫。
一個大作家使用俗語用得雅潔,故能成為古典。
不知文者,以為是大衆化了;知文者看來,是古典。
三 “骈”,唯中國有,劉師培《中古文學史》所謂“華夏所獨”。
為文不可不會利用骈句,此乃中國文字特長,而不可用死。
散文是因果相生,縱的;骈文是并列的。
骈,甲乙并立,無因果關系;散,因果相生。
骈句(parallelsentence),不一定是四六對句。
骈句意思“對”,句法不甚“對”。
《禮記&bull禮運》:“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這是骈句,不是對句。
凡骈句多為警句(佳句),亦近于格言、座右銘。
讀書要看警句,必有與己相合者。
對句則分量上差。
《典論&bull論文》:“貧賤則懾于饑寒,富貴則流于逸樂。
遂營目前之務,而忽百世之功。
”此亦骈句,且字數較整齊。
《五代史&bull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歐氏此二句是骈句,近于格言,而非警句。
人有所嗜,必為之累。
佛無所溺,故曰“大雄、大勇、大智”。
格言是教訓,沒有感情,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用純《朱氏家訓》第一章)。
警句有哲理,凡哲理多帶有感情。
格言沒有感情,是幹枯,不是嚴肅。
《禮記》“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二句,也許帶有教訓意味,然而又有些“勸”的意味。
教訓不必有感情;勸,要有感情色彩才能感動人心。
古聖先賢悲天憫人之心,是多麼大的感情。
骈散,即骈中帶散。
上所舉《典論&bull論文》“貧賤則懾于饑寒,富貴則流于逸樂”二句是骈;“遂營目前之務,而忽百世之功”二句是骈散。
“遂營目前之務”是因,“而忽百世之功”是果。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杜甫《曲江二首》其二)此詩後二句不但“骈”,簡直“對”,但是上下的,不是平行的;字句是平行,意思是上下,亦骈中帶散。
義山詩《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露如微霰下前池,風過回塘萬竹悲。
浮世本來多聚散,紅蕖何事亦離披。
”“浮世”二句亦骈中帶散。
義山學老杜而比老杜還美,且美中有力。
骈散不在字數、句法,有似骈而非骈、似非骈而實骈者。
六朝的骈文與唐之“四六”不同,“四六”太匠氣。
而六朝末庾信已匠氣,隻注意骈,沒有散了。
其最大的毛病是好用代字,如寫桃用“紅雨”,寫柳用“灞岸”。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用代字固不始于庾子山,而庾子山用得最多。
骈文成為“四六”,實是骈文的堕落。
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改骈為散,而如《原道》之“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仍是骈。
柳子厚《種樹郭橐駝傳》“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不但骈,不但能把詩的情調融入散文,且能将詩的格律、形式融入散文。
韓、柳文實乃: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方散方骈,方骈方散;即骈即散,即散即骈。
文中排句整饬,散句流暢。
為文用排句以壯其“勢”,用散句以暢其“氣”。
散——流動,如水;骈——凝煉,如石。
隻散不好,隻骈亦不成,應骈散相間。
大自然中無美過水與石者,而中國人最能欣賞水與石之美。
文中散句過多易于散漫。
後人文章散漫,多因不會用骈句。
魯迅、周作人的白話文都有骈句,而他們并非有意如此,一寫便如此,且便該如此。
京劇中的“京白”不是京話,白話文不是白話。
京話是散行,“京白”便有骈句、有錘煉了。
骈句成心也不成,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人工而又要自然。
如空手對白刃,必須純熟,稍一生疏,便害事不淺。
然亦不可過熟,過熟易成濫調。
骈文不可用死。
《兒女英雄傳》,八股氣,骈而不化。
句子不一定是骈句、偶句、排句,而隻要整齊、凝煉。
整齊是形式,凝煉是精神,我們要的是凝煉。
安如磐石,穩如泰山,垂紳正笏。
然不可隻看其形式,當以心眼觀其精神,否則如泥胎木偶矣。
在文中排句以求凝煉有二條件:一須有真知灼見,二須有成熟技術。
二者缺一不可。
否則不是凝煉,是勉強。
無技術,不能表現;無知見,則成濫調。
四
六朝文四字一讀,改為六字句,便頓挫不足矣。
深刻的思想、銳敏的感覺,二者在文中有一樣就有内容。
《左氏傳》無中心思想。
作史隻是要真實生動,不要用自己的意見去征服人,隻把事實點出,自然形成别人意見。
文學若從“寫”說,隻要内容不空虛,不管什麼内容都好。
如《石頭記》,事情平常,而寫得好,其中有“味”。
《水浒》殺人放火,比《紅樓》吃喝玩樂更不足法,不足為訓,而《水浒》有時比《紅樓》還好。
若《紅樓》算“能品”,則《水浒》可曰“神品”。
《紅樓》有時太細,乃有中之有,應有盡有;《水浒》用筆簡,乃無中之有,餘味不盡。
《史》《漢》之區别亦在此。
《漢書》寫得兢兢業業,而《史記》不然,其高處亦在此,看似沒寫而其中有。
禅宗語錄文章美,似《世說新語》。
一丘一壑雖小,偉大或不如泰山恒嶽,而明秀過之。
胡适說理文條達暢茂,而抒情、寫景不成。
歸震川文集浮淺,而條達暢茂。
條達暢茂之文是富于音樂性的,而易成為濫調。
明末黃梨洲、顧亭林真了不得,能知能行。
黃梨洲的《原君》《原臣》,在專制時代能有此思想,真不易。
《閱微草堂筆記》,腐。
《聊齋志異》,貧。
不是無才氣、無感覺、無功夫、無思想,而是小器。
此蓋與人品有關。
一切最高境界是無限,但做到無限的沒有幾個人。
有能者亦有大小之别。
司馬遷《史記》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遊俠滑稽,《平淮書》寫日常生活。
以文字論,《史記》不如《左氏》;以包容之廣大論,《左氏》不如《史記》。
晚明人在使用文字上近于無限,而内容、境界不成。
一個大詩人、大文人使用語言最自由而且完善。
“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蘇轼《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至少不是偉大詩人。
一個文人要能用别人不敢用的字句。
我國文字愈來離語言愈遠。
《史記》與語言尚近,引用古書多所改削,其中多用漢當時俗語。
大文人敢用口語中字句去寫文,可是他用上去便成古典了。
必得有這樣本領,才配用俗語,才配用方言。
由此點觀之,凡作文最善于利用方言俗語的都是身上古典氣極重的人。
司馬遷寫《史記》雅潔之至,一切古典皆雅潔,一切美的基本條件便是潔白受采,“繪事後素”(《論語&bull八佾》)。
潔,誠然不是藝術最高境界,但是藝術的起碼功夫。
一個大作家使用俗語用得雅潔,故能成為古典。
不知文者,以為是大衆化了;知文者看來,是古典。
三 “骈”,唯中國有,劉師培《中古文學史》所謂“華夏所獨”。
為文不可不會利用骈句,此乃中國文字特長,而不可用死。
散文是因果相生,縱的;骈文是并列的。
骈,甲乙并立,無因果關系;散,因果相生。
骈句(parallelsentence),不一定是四六對句。
骈句意思“對”,句法不甚“對”。
《禮記&bull禮運》:“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這是骈句,不是對句。
凡骈句多為警句(佳句),亦近于格言、座右銘。
讀書要看警句,必有與己相合者。
對句則分量上差。
《典論&bull論文》:“貧賤則懾于饑寒,富貴則流于逸樂。
遂營目前之務,而忽百世之功。
”此亦骈句,且字數較整齊。
《五代史&bull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歐氏此二句是骈句,近于格言,而非警句。
人有所嗜,必為之累。
佛無所溺,故曰“大雄、大勇、大智”。
格言是教訓,沒有感情,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用純《朱氏家訓》第一章)。
警句有哲理,凡哲理多帶有感情。
格言沒有感情,是幹枯,不是嚴肅。
《禮記》“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二句,也許帶有教訓意味,然而又有些“勸”的意味。
教訓不必有感情;勸,要有感情色彩才能感動人心。
古聖先賢悲天憫人之心,是多麼大的感情。
骈散,即骈中帶散。
上所舉《典論&bull論文》“貧賤則懾于饑寒,富貴則流于逸樂”二句是骈;“遂營目前之務,而忽百世之功”二句是骈散。
“遂營目前之務”是因,“而忽百世之功”是果。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杜甫《曲江二首》其二)此詩後二句不但“骈”,簡直“對”,但是上下的,不是平行的;字句是平行,意思是上下,亦骈中帶散。
義山詩《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露如微霰下前池,風過回塘萬竹悲。
浮世本來多聚散,紅蕖何事亦離披。
”“浮世”二句亦骈中帶散。
義山學老杜而比老杜還美,且美中有力。
骈散不在字數、句法,有似骈而非骈、似非骈而實骈者。
六朝的骈文與唐之“四六”不同,“四六”太匠氣。
而六朝末庾信已匠氣,隻注意骈,沒有散了。
其最大的毛病是好用代字,如寫桃用“紅雨”,寫柳用“灞岸”。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用代字固不始于庾子山,而庾子山用得最多。
骈文成為“四六”,實是骈文的堕落。
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改骈為散,而如《原道》之“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仍是骈。
柳子厚《種樹郭橐駝傳》“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不但骈,不但能把詩的情調融入散文,且能将詩的格律、形式融入散文。
韓、柳文實乃: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方散方骈,方骈方散;即骈即散,即散即骈。
文中排句整饬,散句流暢。
為文用排句以壯其“勢”,用散句以暢其“氣”。
散——流動,如水;骈——凝煉,如石。
隻散不好,隻骈亦不成,應骈散相間。
大自然中無美過水與石者,而中國人最能欣賞水與石之美。
文中散句過多易于散漫。
後人文章散漫,多因不會用骈句。
魯迅、周作人的白話文都有骈句,而他們并非有意如此,一寫便如此,且便該如此。
京劇中的“京白”不是京話,白話文不是白話。
京話是散行,“京白”便有骈句、有錘煉了。
骈句成心也不成,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人工而又要自然。
如空手對白刃,必須純熟,稍一生疏,便害事不淺。
然亦不可過熟,過熟易成濫調。
骈文不可用死。
《兒女英雄傳》,八股氣,骈而不化。
句子不一定是骈句、偶句、排句,而隻要整齊、凝煉。
整齊是形式,凝煉是精神,我們要的是凝煉。
安如磐石,穩如泰山,垂紳正笏。
然不可隻看其形式,當以心眼觀其精神,否則如泥胎木偶矣。
在文中排句以求凝煉有二條件:一須有真知灼見,二須有成熟技術。
二者缺一不可。
否則不是凝煉,是勉強。
無技術,不能表現;無知見,則成濫調。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