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講 文話(上)

關燈
文章華麗易,苦辣難。

     文章中《左氏傳》《史記》《前漢書》,真好。

     《左氏傳》甜,而甜得有神韻,好。

    平常人甜,品易低下。

     韻文有神韻,易;散文有神韻,難。

    歐陽修文章有時頗有神韻。

    其《伶官傳序》“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道理并不深,而有神韻,平淡而好。

     Charming(媚人的、可愛的),日本譯為愛嬌。

    文章寫甜了時可如此。

     陶淵明文品高,不是甜,而有神韻。

    甜則易俗,甜俗,易為世人所喜。

     《史記》是辣,尤其《項羽本紀》。

    辣不是神韻,是深刻。

    寫《高祖本紀》,高祖雖成功,然處處表現其無賴;項羽雖是失敗,而處處表現出是英雄。

    英雄多不是被英雄打倒,而是被無賴打倒。

     《漢書》是苦,蘧荬菜,柳花菜。

     近代人文章,周作人是甜,魯迅先生是辣,而《彷徨》中《傷逝》一篇則近于苦矣。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畫”——姚鼐《登泰山記》句。

    今課本點句或作:“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非也。

    前句乃七字,“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畫”。

    (蓋汶水、徂徕,在泰山南。

    ) 不像散文的散文句,特别有勁。

    “南望”幾句似詞。

    而文中喜此句,澀,澀比滑好。

     茶、咖啡、可可之香皆在澀。

    加糖不為減少苦味,為增加其澀味,可欣賞品嘗。

     李陵《答蘇武書》太單調,隻是氣盛,“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韓愈《答李翊書》),然此易成油滑,要有澀味。

     五 文藝上的誇大不可太過,須有情操節制。

    否則任其自由,則如禅家所言“堕坑落塹”。

     心上要有秤尺,然須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不要管觀衆,隻要自本心稱量而出,如此方為文學表現正路。

    盡可不管觀衆、聽衆,而無論如何總得有觀衆、聽衆,這是文藝上的“悲哀”。

     自本心而出是閉門造車;《水浒》所謂“普天下伏侍看官”,元遺山《論詩絕句》末章所謂“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校短長”,是出門合轍。

     文藝上的誇大是自本心稱量而出,其人美惡未必如此,而在你心上是如此。

     “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李白《于阗采花》),此是誇大,乃是太白心中稱量而出,而我們聽了承認,此誇大便成功了。

     “咳唾落九天,随風成珠玉”(李白《妾薄命》),誇大到極點,而我們承認它,不讨厭。

     利用想象與聯想,創造出文藝上的誇大。

     文藝上誇大可以,然要有情趣。

    放肆不是情趣,情趣多生自情操、節制。

     六 描寫有二種: 一為繪畫的。

    如《左傳》,似水墨畫,有飄逸之緻;如雲龍,得其神氣。

    然此須高手始能生動,否則易成模糊。

     一為雕刻的。

    如《水經注》之寫景,近于雕刻,形态清楚逼真。

    柳宗元山水遊記出自《水經注》,故生動飄逸之緻少,長處在清楚逼真。

    如《小石潭記》寫魚:“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又《小丘記》寫石:“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用雕刻的表現法寫逼真的形态。

    用“若”字已有點笨,不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十二字。

    《袁家渴記》:“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衆草,紛紅駭綠。

    ”“紛紅駭綠”,不但不像文,且不像詩;像詞,且為二等小詞。

    真固真,而品不高。

    大概凡逼真的,品就不易高。

    《始得西山宴遊記》之“萦青缭白”四字與“紛紅駭綠”句法同,而此句比前句高得太多,“青”、“白”之色就比“紅”、“綠”高,“萦”、“缭”又比“紛”、“駭”好,再加還有“外與天際,四外如一”。

     繪畫的,神品;雕刻的,能品。

     《水浒》近于前者,《紅樓》近于後者。

     魯迅先生受西洋作品影響,加以本人之刻峭,且曾學醫,下筆如解剖刀。

     七 盈天地之間皆聲、色也,與吾人“緣”最密切。

    若對聲、色無親密感,不能做精密觀察。

    如此則連普通人都不夠,何能做文人? 感人顯著,莫過于色;而感人之微妙,莫過于聲。

     外界動人者:聲、色。

    動,緣于耳目。

    聲自聲,色自色,原與人無關,而由于耳目,遂能動人。

    《赤壁賦》所謂“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寫聲應使人如聞其聲,寫色應使人如見其色。

    能,則是成功;否,則是失敗。

     《文選》卷四十有繁欽(休伯)《與魏文帝箋》,魏文帝有《答繁欽書》,二書即讨論聲、色,且為人之聲、色,讨論歌女、藝伎、歌舞。

    文人對聲、色感覺特别銳敏。

     平日談話雖有音,亦有字,字有字義。

    樂則僅有音,以音之高下、長短、疾徐表現靈魂的最高境界,此乃語言、文字所不能表現。

     音樂可與靈魂交響。

     八 文章可分為兩類: 一類,為讀誦(朗誦)的文章;一類,為玩味(欣賞)的文章。

     前者念着好,而往往說理不周,是音樂的。

     中國字方塊、獨體、單音,很難寫成音樂性,而若于此中寫出音樂性,使成功了。

     文章發展到六朝,有音樂性,而是用骈。

    至韓愈文始能用散文寫出音樂性。

     六朝文是偏于音樂的,若更能值得人玩味,便是了不起的文章。

    如《洛陽伽藍記》《水經注》。

     陶淵明文章好,而切忌滑口讀過,是玩味的;柳子厚文也是玩味的,不宜朗誦。

     文章無論讀誦(音樂)的,還是玩味(造形)的,沒有一個好的造形是不會有很深意義的,不能動人。

     九 文學藝術代表一國國民最高情緒之表現。

    情緒不如說情操。

    情緒人人可有,而情操必得道之人、有修養之人。

    情操非情緒,亦非西洋所謂個性,因個性乃聽其自然之表現,而文學藝術最高的情操的表現非聽其自然之表現。

    個性與生俱來,故曰“禀性難移”,或曰“三歲見老”。

    大藝術家所表現之個性絕與此不同,實為一種“禅”。

    以之: 第一,發掘自己(掘出靈魂深處)。

    然此仍但為原料(raw­materials)。

     [明]陳洪绶《陶淵明歸去圖》 第二,完成自己。

    須自己用力始得。

    可是聖人絕非“自了漢”,禹之三過其門而不入可見儒家精神;佛說“衆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耶稣背十字架為世人贖罪,擔荷人生罪過。

     第三,表現自己。

    不表現,人如何能知是什麼。

    用什麼表現?為人類辦一點事情即表現自己。

     禅在表現上不成,在發掘、完成上有佛之精神,而少“衆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之精神。

    近人在為學方面,多是發掘、完成兩方面,不能踏實去幹。

    必踏實去幹,始能真有表現。

     欲了解中國文學藝術,必須了解一點禅。

     十 天地間文藝學術皆可分為二種: (一)形而上,精神,心;(二)形而下,物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