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

關燈
府依然盛行,但已不可歌,成為樂府詩。

     歌:拉車為。

    親友拉喪車并歌以祭死者,後成為追悼歌。

    卷二十八。

     雜歌:無名之歌。

    如《易水歌》《大風歌》。

    卷二十八。

     雜詩:無以分類之詩。

    卷二十九、卷三十。

     雜拟:模仿古人者曰拟。

    卷三十、卷三十一。

     騷:卷三十二、卷三十三。

     七:枚乘作[2]《七發》,以後模拟《七發》的作品,統謂之“七”。

    卷三十四、卷三十五。

     诏、冊:诏為皇帝書,冊為皇帝下于某層之書。

    卷三十五。

     令、教:皇帝次一等的官屬之令為教,教次于令。

    卷三十六。

     文:應為策文。

    皇帝為考試秀才出的題目,六朝後謂之策問。

    卷三十六。

     表:臣對君獻的表文,俗謂上表、表章。

    表者,表明之意,如《出師表》。

    卷三十七、卷三十八。

     上書:對皇帝上書。

    書、表之稱僅時代不同,秦漢前謂之上書,秦漢後謂之上表。

    卷三十九。

     啟:啟事、說明。

    對皇帝為上表,對上級為上啟、啟事。

    卷三十九。

     彈事:彈劾、刺斥之意。

    卷四十。

     箋:信,同箋。

    對上級所寫之信為箋。

    卷四十。

     奏記:與箋同,提出一件事情。

    卷四十。

     書:書劄、書信,與同輩、平等者之書信。

    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三。

     檄:公文多與軍事有關者稱檄,指自己正義、對方非正義。

    卷四十四。

     對問:上級有問而對答。

    卷四十五。

     設論:假設二人彼此辯論。

    卷四十五。

     辭:如《歸去來兮辭》。

    卷四十五。

     序:卷四十五、卷四十六。

     頌:歌功頌德,對事而言。

    卷四十七。

     贊:同頌,對人而言。

    卷四十七。

     符命:皇帝、天命,各置半符,相合以命。

    卷四十八。

     史論:論事、論人。

    卷四十九、卷五十。

     史述贊:篇末之贊文,散論。

    卷五十。

     論:說理論事之文。

    卷五十一至卷五十五。

     連珠:先舉一例,一小段一小段連珠而下,每段之間無顯在聯系,内容均為論政治,為格言式。

    卷五十五。

     箴:勸戒之文。

    卷五十六。

     銘:器物之銘。

    卷五十六。

     诔:追悼之文。

    卷五十六、卷五十七。

     哀:皇家死人之哀文,即哀策。

    卷五十七、卷五十八。

     碑:祭人、祭事,對一建築立碑。

    卷五十八、卷五十九。

     墓志:志者,記也。

    埋于墳中,與碑文記于墳外不同。

    卷五十九。

     行狀:行,行為;狀,狀态。

    寫死者一生之行狀,與傳不同:剛死即寫為行狀,而傳求真且寫于死後。

    卷六十。

     吊文:吊古人。

    卷六十。

     祭文:置酒而祭,可祭親人、友人。

    卷六十。

     中國文學文體極多,唐以後又出現很多新文體,如:唐四六、宋四六、八股文等,多趨于形式主義。

     *** [1] 應璩(190—252):字休琏,汝南(今屬河南)人,三國時期魏文學家,博學好文,長于書記。

     [2] 枚乘(?—公元前140):字叔,淮陰(今屬江蘇)人,西漢初期辭賦家。

    其代表作《七發》标志漢大賦體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