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李康(蕭遠) [1] 《運命論》
關燈
小
中
大
而沒有生活。
透網金鱗還要精修猛進,人不可不吃飯,而不可吃飽了便成“沒事人兒”。
吃飯也許艱難,但絕不是偉大。
文章應有:(一)義理(内容),(二)文字美。
英人謂英國文章至沃爾特&bull佩特(W.Pater)[10]則“盛服大殓,壽終正寝”。
此言雖不能說不嚴肅,但也很刻薄,也很公平,便因生命、生活都沒有了。
文字彈性的大小便是活動力的大小,六朝文便近于“盛服大殓”。
而劉孝标《重答劉秣陵沼書》乃士大夫“盛服”而未“大殓”,生命力毫不減少。
曹子桓文亦然。
文人寫作所用語言,所走的有兩條路:一是從舊書本子上學的,另一則是活的語言。
退之雖稱“文起八代之衰”(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而“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答李翊書》),尚非活的語言,與六朝文路子同,唯标準不同耳。
餘對史、漢[11]、莊子隻是理智上覺得好,理智、感情都覺得好的是曹子桓、魯迅,清峻峭厲,而魯迅走的也是古典派。
韓退之革新是複古;魯迅先生是跳過“八家”回到《文選》,是“白話”而不是活的語言;《海上花列傳》《九尾龜》[12]是用當時活的語言寫的。
*** [1] 李康(?196—?265):字蕭遠,中山(今屬河北)人,三國時期魏文學家,曾作《遊山九吟》,今存《運命論》一篇。
《運命論》意在探讨國家治亂與士人個人出處之關系。
[2] 王守仁《傳習錄》卷上:“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 [3] 蘇轼《記遊松風亭》:“餘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挂鈎之魚,忽得解脫。
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
” [4] 《左傳》行文末尾處常有一段議論文字,以“君子曰”開頭。
“君子曰”實為《左傳》對所載人物史事發表評論的一種獨特形式。
[5] 賈誼(公元前200—前168):洛陽(今屬河南)人,西漢初年政論家、文學家,曾為長沙王太傅,故世稱賈太傅、賈長沙。
《漢書&bull藝文志》記載其散文有五十八篇,收錄于《新書》。
[6] 魯迅《<朝花夕拾>後記》:“人說,諷刺和冷嘲隻隔着一張紙,我以為有趣和肉麻也一樣。
” [7] 明思宗:朱由檢(1610—1644),明代最後一位皇帝,自缢于煤山。
“思宗”為其廟号。
清代龔炜《巢林筆談》卷下載:“明懷宗(即崇祯帝)言:‘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甚矣,其自恕也!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
’又曰:‘不用賢則亡。
’皆專責其君之詞也。
崇祯朝,未嘗無仁賢,而信之不專,用之不久,則偾事之小人日益進,而國亡矣。
此所謂雖有善者,亦末如何之候,而概責之曰‘諸臣皆亡國之臣’哉!且亦思用此亡國之臣者誰乎?奈何其不自反也?故帝之賢,賢在死社稷,而言乎亡國,則不得但诿罪于諸臣。
” [8] 《五燈會元》卷十五載奉先深禅師事:“師同明和尚到淮河,見人牽網,有魚從網透出。
師曰:‘明兄,俊哉!一似個衲僧相似。
’明曰:‘雖然如此,争如當初不撞入網羅好!’師曰:‘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宋代道行《雪堂行拾遺錄》載:“僧曰:‘有問透網金鱗以何為食?’答曰:‘羅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
’” [9] 沒事人兒:方言俗語,“沒”讀如mú。
亦可說“沒事身兒”,甚之曰“不覺沒事身兒”,其深意即沒有感覺的人。
[10] 沃爾特&bull佩特(1839—1894):英國文學家、文藝批評家,19世紀晚期英國唯美主義運動代表人物,倡導“為藝術而藝術”,著有哲學小說《享樂主義者馬利烏斯》。
[11] 史:《史記》;漢:《漢書》。
[12] 《海上花列傳》,韓邦慶著;《九尾龜》,張春帆著,二者均為清代狹邪小說。
透網金鱗還要精修猛進,人不可不吃飯,而不可吃飽了便成“沒事人兒”。
吃飯也許艱難,但絕不是偉大。
文章應有:(一)義理(内容),(二)文字美。
英人謂英國文章至沃爾特&bull佩特(W.Pater)[10]則“盛服大殓,壽終正寝”。
此言雖不能說不嚴肅,但也很刻薄,也很公平,便因生命、生活都沒有了。
文字彈性的大小便是活動力的大小,六朝文便近于“盛服大殓”。
而劉孝标《重答劉秣陵沼書》乃士大夫“盛服”而未“大殓”,生命力毫不減少。
曹子桓文亦然。
文人寫作所用語言,所走的有兩條路:一是從舊書本子上學的,另一則是活的語言。
退之雖稱“文起八代之衰”(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而“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答李翊書》),尚非活的語言,與六朝文路子同,唯标準不同耳。
餘對史、漢[11]、莊子隻是理智上覺得好,理智、感情都覺得好的是曹子桓、魯迅,清峻峭厲,而魯迅走的也是古典派。
韓退之革新是複古;魯迅先生是跳過“八家”回到《文選》,是“白話”而不是活的語言;《海上花列傳》《九尾龜》[12]是用當時活的語言寫的。
*** [1] 李康(?196—?265):字蕭遠,中山(今屬河北)人,三國時期魏文學家,曾作《遊山九吟》,今存《運命論》一篇。
《運命論》意在探讨國家治亂與士人個人出處之關系。
[2] 王守仁《傳習錄》卷上:“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 [3] 蘇轼《記遊松風亭》:“餘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挂鈎之魚,忽得解脫。
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
” [4] 《左傳》行文末尾處常有一段議論文字,以“君子曰”開頭。
“君子曰”實為《左傳》對所載人物史事發表評論的一種獨特形式。
[5] 賈誼(公元前200—前168):洛陽(今屬河南)人,西漢初年政論家、文學家,曾為長沙王太傅,故世稱賈太傅、賈長沙。
《漢書&bull藝文志》記載其散文有五十八篇,收錄于《新書》。
[6] 魯迅《<朝花夕拾>後記》:“人說,諷刺和冷嘲隻隔着一張紙,我以為有趣和肉麻也一樣。
” [7] 明思宗:朱由檢(1610—1644),明代最後一位皇帝,自缢于煤山。
“思宗”為其廟号。
清代龔炜《巢林筆談》卷下載:“明懷宗(即崇祯帝)言:‘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甚矣,其自恕也!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
’又曰:‘不用賢則亡。
’皆專責其君之詞也。
崇祯朝,未嘗無仁賢,而信之不專,用之不久,則偾事之小人日益進,而國亡矣。
此所謂雖有善者,亦末如何之候,而概責之曰‘諸臣皆亡國之臣’哉!且亦思用此亡國之臣者誰乎?奈何其不自反也?故帝之賢,賢在死社稷,而言乎亡國,則不得但诿罪于諸臣。
” [8] 《五燈會元》卷十五載奉先深禅師事:“師同明和尚到淮河,見人牽網,有魚從網透出。
師曰:‘明兄,俊哉!一似個衲僧相似。
’明曰:‘雖然如此,争如當初不撞入網羅好!’師曰:‘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宋代道行《雪堂行拾遺錄》載:“僧曰:‘有問透網金鱗以何為食?’答曰:‘羅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
’” [9] 沒事人兒:方言俗語,“沒”讀如mú。
亦可說“沒事身兒”,甚之曰“不覺沒事身兒”,其深意即沒有感覺的人。
[10] 沃爾特&bull佩特(1839—1894):英國文學家、文藝批評家,19世紀晚期英國唯美主義運動代表人物,倡導“為藝術而藝術”,著有哲學小說《享樂主義者馬利烏斯》。
[11] 史:《史記》;漢:《漢書》。
[12] 《海上花列傳》,韓邦慶著;《九尾龜》,張春帆著,二者均為清代狹邪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