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李康(蕭遠) [1] 《運命論》

關燈
”是不妄求,不妄為,而不是不求、不為。

     《運命論》之開篇三句曰: 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此是一段總起,同時并為全篇之大旨。

     文章的層次與系統不同,層次隻是文字上的功夫,中國文章無層次而有系統,有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論”,需點明;作“紀”,可暗示;作史隻是要真實、生動,不要用自己意見去征服别人,隻把事實點出,自然形成别人的意見。

    《左氏傳》并不點明中心思想,尤其末後“君子曰”[4]。

    作論則不同,賈誼[5]《過秦論》之結尾說:“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陸士衡的《辯亡論》仿之,大旨亦置于最後,此種寫法冒險。

    《運命論》将一篇大旨置于篇首。

     《運命論》首三句總起之後,“故運之将隆”至“必有忠賢之臣”數句為前提;“其所以相遇也”至“讒構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數句為發揮;“其所以得然者”至“成之者運也”數句為結束。

    (然,如此。

    此處“然”,指以上發揮之部分。

    ) 文中用故事,在純文學中是為求美,在議論文是舉例、作證。

    連用典故,行文上要有排比,其順序或依時代,或依事類。

    文章當用排比而又不可堆砌,“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孫過庭《書譜》),文如水流山立。

    《過秦論》即如此。

    排比與堆砌,真如魯迅所謂:肉麻與有趣,相去一間耳。

    [6]散文中之排比,或有因果相生,有因果相生則不顯堆砌。

    如韓愈《原道》開篇即曰: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

     如此排比而絕無堆砌。

    以修辭論,此勝過《運命論》開頭之前三句。

     文人是冒險的。

    凡事皆有分際、限度。

    文人創作時覺得不這樣寫不成,此非對讀者而言,是自己心裡覺得不如此寫不行,而寫出之後由讀者一看,有分際、有限度,如懸崖勒馬,要分際恰好,離太遠讓人覺得沒勁,而過了掉下去,摔死了。

    太史公、老杜有時皆不免“過”,《漢書》是不夠,隻有《左傳》真了不得。

     作文如蜂釀蜜,當博采。

    文章之表現當動人,使人相信。

    而讀文章,若隻注意形式、音節之美,則容易受其蠱惑而忽略其内容。

    當以近代頭腦讀古人書。

    古文形式、音節好,而說理未必是。

    若孫過庭《書譜》中論學書: 有學而不能者矣,未有不學而得者也。

     形式、音節、說理,須均好。

    (即領袖之用人才亦如是:“有學而不能者矣,未有不學而得者也。

    ”人溺己溺,人饑己饑。

    不得已而求其次,領袖亦當以事業為前提,不可以個人福利為前提。

    此非一手一足之力,故必有輔佐。

    明思宗雲:“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

    ”[7]就憑這句話,思宗便是亡國之君。

    弈棋下子,腳步一亂,求生反死。

    思宗求治太急,用人不專,知人不明,人才求而不得,蓋亦由知人不明。

    ) 《論語》中孔子曰: 學而時習之。

     學,由勉強而得自然的過程謂之學。

    上智,不學不能;下愚,學而不能;我們是學然後勉強而得。

    隻覺勉強,不得自然,是功夫不到;隻有自然,沒有勉強,不是天才就是不長進;由勉強得自然,是大自在。

    如練拳的式子是不舒服的,功夫練到家則自在舒服;禅宗戒律束縛人,而大師則行所無事。

    老杜的律詩亦然。

    (現在的詩無格律,倒自由,可是也未能好。

    )自由要不妨害他人自由,自由便是很嚴的戒律。

    高深的地方不是玄,若“玄”,不是欺騙便是偷懶;或者以為玄乃高妙,實是不肯追求。

    即俗之迷信,亦有象征意味:紅,象征吉,如花如火,是發煌;白,象征哀,如霜如雪,是冷靜。

    禅家有“透網金鱗”之話頭: 僧問:“透網金鱗以何為食?”師曰:“羅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并非不落網,而要透出去。

    ”[8] 透網之金鱗,是穿透羅網穿梭式一直向前。

    而平常人活了不肯死,死了不肯活,落入羅網就透不出去。

    “死”的人卻如何得“活”?生,有生命、生活二義,今所謂“死”是生活的死,則雖生命存在亦猶死也。

    透網金鱗,得大自在,而并非成為餘故鄉所謂“沒事人兒”[9]了。

    “沒事人兒”,就是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