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李康(蕭遠) [1] 《運命論》
關燈
小
中
大
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故運之将隆,必生聖明之君。
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
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
夫黃河清而聖人生,裡社鳴而聖人出,群龍見而聖人用。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
太公,渭濱之賤老也,而尚父于周。
百裡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
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非張良之拙說于陳項,而巧言于沛公也。
然則張良之言一也,不識其所以合離?合離之由,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賢者,名載于箓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嗜欲将至,有開必先。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詩雲:“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運命之謂也。
豈惟興主,亂亡者亦如之焉。
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于夏庭。
曹伯陽之獲公孫強也,征發于社宮。
叔孫豹之暱豎牛也,禍成于庚宗。
吉兇成敗,各以數至。
鹹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親矣。
昔者,聖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興者,六八而謀。
及成王定鼎于郏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
故自幽厲之間,周道大壞,二霸之後,禮樂陵遲。
文薄之弊,漸于靈景;辯詐之僞,成于七國。
酷烈之極,積于亡秦;文章之貴,棄于漢祖。
雖仲尼至聖,顔冉大賢,揖讓于規矩之内,訚訚于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轲、孫卿體二希聖,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魯衛;以仲尼之辯也,而言不行于定哀;以仲尼之謙也,而見忌于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雠于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于陳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毀于叔孫。
夫道足以濟天下,而不得貴于人;言足以經萬世,而不見信于時;行足以應神明,而不能彌綸于俗;應聘七十國,而不一獲其主;驅驟于蠻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門,其不遇也如此。
及其孫子思,希聖備體,而未之至,封己養高,勢動人主。
其所遊曆諸侯,莫不結驷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
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
退老于家,魏文候師之,西河之人肅然歸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間其言。
故曰: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而後之君子,區區于一主,歎息于一朝。
屈原以之沉湘,賈誼以之發憤,不亦過乎! 然則聖人所以為聖者,蓋在乎樂天知命矣。
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
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奪。
譬如水也,通之斯為川焉,塞之斯為淵焉,升之于雲則雨施,沉之于地則土潤。
體清以洗物,不亂于濁;受濁以濟物,不傷于清。
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
夫忠直之迕于主,獨立之負于俗,理勢然也。
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衆必非之。
前監不遠,覆車繼軌。
然而志士仁人,猶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
求遂其志,而冒風波于險途;求成其名,而曆謗議于當時。
彼所以處之,蓋有算矣。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故道之将行也,命之将貴也,則伊尹、呂尚之興于商周,百裡、子房之用于秦漢,不求而自得,不徼而自遇矣。
道之将廢也,命之将賤也,豈獨君子恥之而弗為乎?蓋亦知為之而弗得矣。
凡希世苟合之士,蘧蒢戚施之人,俛仰尊貴之顔,逶迤勢利之間,意無是非,贊之如流;言無可否,應之如響。
以窺看為精神,以向背為變通。
勢之所集,從之如歸市;勢之所去,棄之如脫遺。
其言曰:名與身孰親也?得與失孰賢也?榮與辱孰珍也?故遂絜其衣服,矜其車徒,冒其貨賄,淫其聲色,脈脈然自以為得矣。
蓋見龍逄、比幹之亡其身,而不惟飛廉、惡來之滅其族也。
蓋知伍子胥之屬镂于吳,而不戒費無忌之誅夷于楚也。
蓋譏汲黯之白首于主爵,而不懲張湯牛車之禍也;蓋笑蕭望之跋踬于前,而不懼石顯之絞缢于後
故運之将隆,必生聖明之君。
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
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
夫黃河清而聖人生,裡社鳴而聖人出,群龍見而聖人用。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
太公,渭濱之賤老也,而尚父于周。
百裡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
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非張良之拙說于陳項,而巧言于沛公也。
然則張良之言一也,不識其所以合離?合離之由,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賢者,名載于箓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嗜欲将至,有開必先。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詩雲:“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運命之謂也。
豈惟興主,亂亡者亦如之焉。
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于夏庭。
曹伯陽之獲公孫強也,征發于社宮。
叔孫豹之暱豎牛也,禍成于庚宗。
吉兇成敗,各以數至。
鹹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親矣。
昔者,聖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興者,六八而謀。
及成王定鼎于郏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
故自幽厲之間,周道大壞,二霸之後,禮樂陵遲。
文薄之弊,漸于靈景;辯詐之僞,成于七國。
酷烈之極,積于亡秦;文章之貴,棄于漢祖。
雖仲尼至聖,顔冉大賢,揖讓于規矩之内,訚訚于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轲、孫卿體二希聖,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魯衛;以仲尼之辯也,而言不行于定哀;以仲尼之謙也,而見忌于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雠于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于陳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毀于叔孫。
夫道足以濟天下,而不得貴于人;言足以經萬世,而不見信于時;行足以應神明,而不能彌綸于俗;應聘七十國,而不一獲其主;驅驟于蠻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門,其不遇也如此。
及其孫子思,希聖備體,而未之至,封己養高,勢動人主。
其所遊曆諸侯,莫不結驷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
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
退老于家,魏文候師之,西河之人肅然歸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間其言。
故曰: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而後之君子,區區于一主,歎息于一朝。
屈原以之沉湘,賈誼以之發憤,不亦過乎! 然則聖人所以為聖者,蓋在乎樂天知命矣。
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
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奪。
譬如水也,通之斯為川焉,塞之斯為淵焉,升之于雲則雨施,沉之于地則土潤。
體清以洗物,不亂于濁;受濁以濟物,不傷于清。
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
夫忠直之迕于主,獨立之負于俗,理勢然也。
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衆必非之。
前監不遠,覆車繼軌。
然而志士仁人,猶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
求遂其志,而冒風波于險途;求成其名,而曆謗議于當時。
彼所以處之,蓋有算矣。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故道之将行也,命之将貴也,則伊尹、呂尚之興于商周,百裡、子房之用于秦漢,不求而自得,不徼而自遇矣。
道之将廢也,命之将賤也,豈獨君子恥之而弗為乎?蓋亦知為之而弗得矣。
凡希世苟合之士,蘧蒢戚施之人,俛仰尊貴之顔,逶迤勢利之間,意無是非,贊之如流;言無可否,應之如響。
以窺看為精神,以向背為變通。
勢之所集,從之如歸市;勢之所去,棄之如脫遺。
其言曰:名與身孰親也?得與失孰賢也?榮與辱孰珍也?故遂絜其衣服,矜其車徒,冒其貨賄,淫其聲色,脈脈然自以為得矣。
蓋見龍逄、比幹之亡其身,而不惟飛廉、惡來之滅其族也。
蓋知伍子胥之屬镂于吳,而不戒費無忌之誅夷于楚也。
蓋譏汲黯之白首于主爵,而不懲張湯牛車之禍也;蓋笑蕭望之跋踬于前,而不懼石顯之絞缢于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