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 嵇康(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 [1]
關燈
小
中
大
為法。
僅“此由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羁,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雖飾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一節好。
隻是“誠”,可取,可愛。
謊與誠非二事,文人最善于說謊。
《大學》言“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文人沒有下半截功夫,主要是正心、誠意。
文人有思想、有感覺、有感情,而無能力、無作為。
嵇氏在文中第五段曆述“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說不成,真是不成。
文人若不能正心、誠意,從根壞起,便不可救藥了。
文人說謊亦自正心、誠意出發,是虛僞,不是欺騙。
虛僞是文學藝術,欺騙是罪惡。
文學藝術從說謊來,而心是“誠”。
“大藏”中有佛說《百喻經》,每段故事後皆說明此故事是何用意。
(有人标點《百喻經》,改名為《癡花鬘》[23],删去其說明。
)如: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頭牛,常驅逐水草随時喂食。
時有一虎,啖食一牛。
爾時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為?”即便驅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盡皆殺之。
凡夫愚人亦複如是。
受持如來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慚愧清淨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為?”一切都破無一在者。
如彼愚人盡殺群牛無一在者。
前為故事,後為說明。
文人則不然,隻說故事,不作說明。
各子書亦好說故事,皆是誠,借說謊達意。
且一個人若不誠,說謊也不會。
第四段: “惟飲酒過差耳”,“過差”,五臣注:“差,失也。
”過差,蓋過量意。
“幸賴大将軍保持之耳”,“大将軍”,善注:“太祖。
”五臣注:“司馬文王。
”二人所指皆司馬昭。
自然無情,社會更是無情。
自然花落,明年尚可重開;社會則一槌打倒,永世不得翻身。
人最好沒有感覺,沒有血性,像阿Q似的,否則自取苦惱。
人是要管閑事的,即如聖賢之悲天憫人,亦豈非好管閑事? 第五段: “自惟至熟”,“惟”,思,亦可作“維”。
“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不堪”者,就個性而言;“不可”者,就情勢而言。
“而當關呼之不置”,“當關”,五臣注:“漢置當關之職,欲曉,即至門,呼人使起。
” “素不便書”,“便”,善也。
“則詭故不情”,“詭”,五臣注:“诳。
”“故”當是作意,即“故意”之“故”也。
“每非湯武而薄周孔”,五臣注:“湯與武王以臣伐君,故非之。
周公、孔子立禮使人澆競,故薄之。
” 此一段言“七不堪,二不可”,概言之如下: “七不堪”:(一)喜晚起,(二)行吟弋釣(愛自然),(三)不拘形迹,(四)不喜作書,(五)不喜吊喪,(六)不喜俗人,(七)心不耐煩。
“二不可”:(一)非湯武而薄周孔;(二)剛腸疾惡,輕肆直言。
嵇叔夜是任性縱情,不願受約束限制,不能勉強;而社會是束縛,是勉強。
用兩大剪子修理庭樹之辦法,則叔夜不得有;若一切任之亦可,而又知其不可,此叔夜之所以痛苦。
耳不聞不厭,目不見不煩,難奈者有耳目在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是機心,防人之心何嘗不是機心?人自欺猶可,欺人難容;自殺尚可,殺人難容。
(其實自殺也不該。
)人有時活着要有點自欺,如此還有活着的勇氣。
六不堪、七不堪,是真不堪,欲入世首須打破此二關。
而高潔如蟬,又有何用?人須入世,而不得不磨練。
若有感覺,諒人情則多事矣。
“以促中小心之性”,“促中小心”narrow­minded。
此數句,不但憤慨,直是悲哀。
“千斤之弩不為鼷鼠而發機。
”[24]魯迅千斤之弩竟為鼷鼠而發機,真可憐,真是受不了。
“巧遲不如拙速”,而天下道理總是藥多而飯少。
左思《三都賦》十年而成,凡一部偉大作品皆是巧遲,決無拙速。
著作是要巧遲,而練習要拙速。
如此,方不緻視做為畏途,而“潦倒不能橫飛”(蒲松嶺《聊齋志異&bull八大王》)。
“涓涓不塞,将成江河”(《六韬》);“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人要愛惜自己,不可嬌慣自己,由愛惜所生是上進,由嬌慣所生是懶散。
作文還是小事。
文章可分為兩類:一類,為讀誦(朗誦)的文章;一類,為玩味(欣賞)的文章。
前者念着好,而往往說理不周,是音樂的,可以催眠。
中國字方塊、獨體、單音,很難寫成音樂性,而若于此中寫出音樂性,便成功了。
三代兩漢散文著作是有音樂性的;文章發展到六朝,有音樂性,而是用骈;至韓愈退之始能用散文寫出音樂性。
韓愈是革新也是複古,日光下無新事。
凡革新的事情,其中往往有複古精神。
若隻提倡革新,其中沒有複古精神,是飄搖不定的;若隻提倡複古,其中沒有革新精神,是失敗的。
韓退之有革新精神,有複古意義。
退之文不見得好,而有獨到之處。
“文起八代之衰”(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此語至少有一部分是對的。
陶淵明文章好,而切忌滑口讀過,是玩味的;柳子厚文也是玩味的,不宜朗誦,眼看心唯,不可用口。
柳子厚山水遊記出自《水經注》,而與《水經注》不同。
《水經注》是自然而然,如生于曠野沃土之樹木;柳氏遊記是不自然的,如生于石罅瘠土中的樹木,臃腫蜷曲。
柳氏遊記是受壓迫的,如生于嚴厲暴虐父母膝下的子女;《水經注》條達暢茂,即如生于慈愛賢明父母之下的子女。
生于石罅瘠土中之樹木折枝偃抑,是病态的。
《水經注》是健康的,柳子厚遊記是病态的,何能滑口讀過? 文章無論讀誦(音樂)的,還是玩味(造形)的,沒有一個好的造形是不會有很深意義的,不能動人。
六朝文是偏于音樂的,若更能值得人玩味,便是了不起的文章,如《洛陽伽藍記》《水經注》。
魯迅先生文章是病态的,胡适說理文章條達暢茂,而抒情寫景不成,胡先生過不掩功。
《歸震川[25]文集》浮淺,而條達暢茂。
條達暢茂的文章是富于音樂性的,而易成為濫調。
内容——言中之物,須看,了解(看不能隻一遍)。
凡說理周密、思想深刻之文章,多不宜朗誦。
文氣、作風——物外之言,須讀,欣賞。
欣賞不是了解。
如看花,不必知其名目、種類,而不妨礙我們欣賞。
而有時欣賞所得之了解,比了解之了解更了解。
欣賞非了解,但其為了解或在尋常了解之上。
文人所了解的有時為植物學家、科學家所不能了解的。
柳子厚山水遊記之好,便因其看到了、了解了别人所未見到、未了解的東西。
“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韓退之《答李翊書》),魏文帝文章宜看,氣舒則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亦皆宜。
蘇轍說“氣可以養而緻”(《上樞密函太尉書》),而養氣要讀,而且要整篇整段讀,不可一句一句讀。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bull衛靈公》)說話頂礙學道、學文。
“難矣”,難于為仁為道了。
以上第五段“七不堪”、“二不可”,乃自白;以下第六段乃對山公而言。
“仲尼不假蓋于子夏”,小善。
“勿以善小而不為”[26],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護其短也”,護人之短,難。
“曲者不可為桷”,“桷”,椽也。
“此足下度内耳”,“度内”,猶言推己以及人。
《與山巨源絕交書》第二段中有“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之語,嵇叔夜自己承認辦不到。
至第七段中嵇氏說: 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叙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
“濁酒一杯,彈琴一曲”,不是壞人心術,而是堕人志氣,可是真舒服。
潦倒,不整饬。
人之吃苦是為了愉快,宗教上苦行也是為了精神上愉快、靈魂上自由。
天下沒有為吃苦而吃苦的。
“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bul
僅“此由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羁,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雖飾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一節好。
隻是“誠”,可取,可愛。
謊與誠非二事,文人最善于說謊。
《大學》言“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文人沒有下半截功夫,主要是正心、誠意。
文人有思想、有感覺、有感情,而無能力、無作為。
嵇氏在文中第五段曆述“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說不成,真是不成。
文人若不能正心、誠意,從根壞起,便不可救藥了。
文人說謊亦自正心、誠意出發,是虛僞,不是欺騙。
虛僞是文學藝術,欺騙是罪惡。
文學藝術從說謊來,而心是“誠”。
“大藏”中有佛說《百喻經》,每段故事後皆說明此故事是何用意。
(有人标點《百喻經》,改名為《癡花鬘》[23],删去其說明。
)如: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頭牛,常驅逐水草随時喂食。
時有一虎,啖食一牛。
爾時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為?”即便驅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盡皆殺之。
凡夫愚人亦複如是。
受持如來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慚愧清淨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為?”一切都破無一在者。
如彼愚人盡殺群牛無一在者。
前為故事,後為說明。
文人則不然,隻說故事,不作說明。
各子書亦好說故事,皆是誠,借說謊達意。
且一個人若不誠,說謊也不會。
第四段: “惟飲酒過差耳”,“過差”,五臣注:“差,失也。
”過差,蓋過量意。
“幸賴大将軍保持之耳”,“大将軍”,善注:“太祖。
”五臣注:“司馬文王。
”二人所指皆司馬昭。
自然無情,社會更是無情。
自然花落,明年尚可重開;社會則一槌打倒,永世不得翻身。
人最好沒有感覺,沒有血性,像阿Q似的,否則自取苦惱。
人是要管閑事的,即如聖賢之悲天憫人,亦豈非好管閑事? 第五段: “自惟至熟”,“惟”,思,亦可作“維”。
“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不堪”者,就個性而言;“不可”者,就情勢而言。
“而當關呼之不置”,“當關”,五臣注:“漢置當關之職,欲曉,即至門,呼人使起。
” “素不便書”,“便”,善也。
“則詭故不情”,“詭”,五臣注:“诳。
”“故”當是作意,即“故意”之“故”也。
“每非湯武而薄周孔”,五臣注:“湯與武王以臣伐君,故非之。
周公、孔子立禮使人澆競,故薄之。
” 此一段言“七不堪,二不可”,概言之如下: “七不堪”:(一)喜晚起,(二)行吟弋釣(愛自然),(三)不拘形迹,(四)不喜作書,(五)不喜吊喪,(六)不喜俗人,(七)心不耐煩。
“二不可”:(一)非湯武而薄周孔;(二)剛腸疾惡,輕肆直言。
嵇叔夜是任性縱情,不願受約束限制,不能勉強;而社會是束縛,是勉強。
用兩大剪子修理庭樹之辦法,則叔夜不得有;若一切任之亦可,而又知其不可,此叔夜之所以痛苦。
耳不聞不厭,目不見不煩,難奈者有耳目在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是機心,防人之心何嘗不是機心?人自欺猶可,欺人難容;自殺尚可,殺人難容。
(其實自殺也不該。
)人有時活着要有點自欺,如此還有活着的勇氣。
六不堪、七不堪,是真不堪,欲入世首須打破此二關。
而高潔如蟬,又有何用?人須入世,而不得不磨練。
若有感覺,諒人情則多事矣。
“以促中小心之性”,“促中小心”narrow­minded。
此數句,不但憤慨,直是悲哀。
“千斤之弩不為鼷鼠而發機。
”[24]魯迅千斤之弩竟為鼷鼠而發機,真可憐,真是受不了。
“巧遲不如拙速”,而天下道理總是藥多而飯少。
左思《三都賦》十年而成,凡一部偉大作品皆是巧遲,決無拙速。
著作是要巧遲,而練習要拙速。
如此,方不緻視做為畏途,而“潦倒不能橫飛”(蒲松嶺《聊齋志異&bull八大王》)。
“涓涓不塞,将成江河”(《六韬》);“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人要愛惜自己,不可嬌慣自己,由愛惜所生是上進,由嬌慣所生是懶散。
作文還是小事。
文章可分為兩類:一類,為讀誦(朗誦)的文章;一類,為玩味(欣賞)的文章。
前者念着好,而往往說理不周,是音樂的,可以催眠。
中國字方塊、獨體、單音,很難寫成音樂性,而若于此中寫出音樂性,便成功了。
三代兩漢散文著作是有音樂性的;文章發展到六朝,有音樂性,而是用骈;至韓愈退之始能用散文寫出音樂性。
韓愈是革新也是複古,日光下無新事。
凡革新的事情,其中往往有複古精神。
若隻提倡革新,其中沒有複古精神,是飄搖不定的;若隻提倡複古,其中沒有革新精神,是失敗的。
韓退之有革新精神,有複古意義。
退之文不見得好,而有獨到之處。
“文起八代之衰”(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此語至少有一部分是對的。
陶淵明文章好,而切忌滑口讀過,是玩味的;柳子厚文也是玩味的,不宜朗誦,眼看心唯,不可用口。
柳子厚山水遊記出自《水經注》,而與《水經注》不同。
《水經注》是自然而然,如生于曠野沃土之樹木;柳氏遊記是不自然的,如生于石罅瘠土中的樹木,臃腫蜷曲。
柳氏遊記是受壓迫的,如生于嚴厲暴虐父母膝下的子女;《水經注》條達暢茂,即如生于慈愛賢明父母之下的子女。
生于石罅瘠土中之樹木折枝偃抑,是病态的。
《水經注》是健康的,柳子厚遊記是病态的,何能滑口讀過? 文章無論讀誦(音樂)的,還是玩味(造形)的,沒有一個好的造形是不會有很深意義的,不能動人。
六朝文是偏于音樂的,若更能值得人玩味,便是了不起的文章,如《洛陽伽藍記》《水經注》。
魯迅先生文章是病态的,胡适說理文章條達暢茂,而抒情寫景不成,胡先生過不掩功。
《歸震川[25]文集》浮淺,而條達暢茂。
條達暢茂的文章是富于音樂性的,而易成為濫調。
内容——言中之物,須看,了解(看不能隻一遍)。
凡說理周密、思想深刻之文章,多不宜朗誦。
文氣、作風——物外之言,須讀,欣賞。
欣賞不是了解。
如看花,不必知其名目、種類,而不妨礙我們欣賞。
而有時欣賞所得之了解,比了解之了解更了解。
欣賞非了解,但其為了解或在尋常了解之上。
文人所了解的有時為植物學家、科學家所不能了解的。
柳子厚山水遊記之好,便因其看到了、了解了别人所未見到、未了解的東西。
“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韓退之《答李翊書》),魏文帝文章宜看,氣舒則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亦皆宜。
蘇轍說“氣可以養而緻”(《上樞密函太尉書》),而養氣要讀,而且要整篇整段讀,不可一句一句讀。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bull衛靈公》)說話頂礙學道、學文。
“難矣”,難于為仁為道了。
以上第五段“七不堪”、“二不可”,乃自白;以下第六段乃對山公而言。
“仲尼不假蓋于子夏”,小善。
“勿以善小而不為”[26],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護其短也”,護人之短,難。
“曲者不可為桷”,“桷”,椽也。
“此足下度内耳”,“度内”,猶言推己以及人。
《與山巨源絕交書》第二段中有“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之語,嵇叔夜自己承認辦不到。
至第七段中嵇氏說: 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叙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
“濁酒一杯,彈琴一曲”,不是壞人心術,而是堕人志氣,可是真舒服。
潦倒,不整饬。
人之吃苦是為了愉快,宗教上苦行也是為了精神上愉快、靈魂上自由。
天下沒有為吃苦而吃苦的。
“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b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