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 嵇康(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 [1]
關燈
小
中
大
悔,知識增時隻益疑。
(《六月二十七日宿硖石》) 以詩論不佳,以内容論可取,上句是,下句可商量。
“知識增時隻益疑”,還是不是真知識?靜安先生治哲學,對人生總之是想過的。
“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已是難事,“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更難! 宋真宗時,宰相王旦臨殁不著朝服,衣着僧衣,可見真後悔了也,遺命以僧入殓。
[9]又明末吳偉業[10]臨死,作《賀新郎&bull病中有感》詞,言“竟一錢、不值何須說”[11],可見其後怕。
不降清也罷,降就降了,何必後悔?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生了,不成。
曹操是擔荷;叔夜所說老子、顔回、柳下惠[12]、東方朔[13]是達人,隻是完成自我,如行雲流水,是“随喜”。
完成自我,一般人易成玩世不恭。
常人有人格的分裂,自己罵自己,反對自己,常人一做壞事而有内心牽涉。
仲尼、子文[14]是犧牲自己濟世,釋、耶都是。
老子、莊周無所作為。
濟世,有所作為;玩世不能做什麼,而完成自我,自己一點不受屈;釋迦是自己受苦,真偉大。
幹事的人非是犧牲自己不可,不像聖賢豪傑。
現在人,事做不好,就因其但想升官發财、完成自我。
叔夜兩種都不能學,玩世不能圓,濟世又不能完全無我,我的意識太強,不能犧牲。
“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渝”,變也,自動。
奪,使之變也。
莊子以為人得自天,唯足以能全。
得于天者不當破壞,故贊美嬰兒是天是全。
莊子對嬰兒是物格,兒科醫生對嬰兒是格物。
物格不見得真懂,隻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bull梁惠王上》)。
“戚戚”是心動了,喜歡的人不見得是好。
既然慕之,可見心如何戚戚,心動。
老子是機心,莊子無機心,六朝乃末流。
“仰瞻數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遂”,副詞,亦可用為動詞。
“且延陵高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志氣所讬,不可奪也”以上,曆舉前賢事迹而加以說明。
[元]趙孟頫書《與山巨源絕交書》 以下第三段,乃自述。
“少加孤露。
”《詩經》:“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小雅&bull小弁》)毛傳:“佗,加也。
”馬瑞辰[15]《毛詩傳箋通釋》:“駝、佗古通用。
中國古無駱駝,亦無駝字。
”駝、馳,朱注楚辭《涉江》“高馳而不顧”。
馳,加也。
“少加孤露”,“加”,馳也,被也,受也。
“母兄見驕”,“見”,被動語氣passivevoice,如“見欺”、“動見觀瞻”;又用作助動詞,加重語氣。
(auxiliaryverb:must,will,shall,can,oughtto.) “筋驽肉緩”,五臣注:“謂寬緩如驽馬也。
” “不攻其過”,“攻”,五臣注:“擊也。
” “故使榮進之心日頹”,“頹”,五臣注:“墜也。
”“從善如登,從惡如奔”(《國語&bull周語下》);“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增廣賢文》)。
“任實之情轉笃”,“任實”,五臣注:“用本情也。
”蓋不勉強之意。
“任實”,用本情,信意。
學文、學道,須在意,不能信意。
“此由禽鹿”,“由”、“猶”通。
“禽”,古擒字,飛禽;“獸”,鳥獸之總名。
“狂顧頓纓”,“纓”,缰。
“頓”不是“斷”,而“斷”是“頓”的結果。
“雖飾以金镳”,“镳”,馬銜。
美麗、簡明,六朝文兼之。
簡明乃美麗之本。
如嵇叔夜此段中所言: 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
二句簡明、美麗,至若李谔[16]所言: 連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惟是風雲之狀。
(《上隋高祖革文華書》) 二十字一個意思,又有一段文字: 夫人莫大于為善,為善莫大于修廟,而尤莫大于修二郎廟。
夫二郎者,乃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而老郎之子也。
廟有樹一株,人皆曰樹在廟前,餘獨謂廟在樹後。
是為記。
(《二郎神廟碑記》)[17] 像《二郎神廟碑記》,多數作家都不免堕坑落塹。
讀魯迅文章,是使死屍站起來看見自己的腐爛[18],錘煉,堅實,有彈性。
散文是因果相生,縱的;骈文是并列的。
散,因果相生;骈,甲乙并立,不但無因果關系,簡直無關。
“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二句,寓散于骈。
“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羁,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二句寓骈于散,是因果相生;“雖飾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亦寓骈于散,因果相生。
以上二長句以圖示: “狂顧頓纓,赴蹈湯火”二句,本可對而不對。
凡物反常必貴,而反常又可為妖,差以毫厘,謬以千裡。
反常而須看不出。
“骈”,唯中國有,劉師培《中古文學史》所謂“華夏所獨”[19]。
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改骈為散,而如《原道》: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仍是骈。
苦苦思之,骈、散二者應同時并用。
柳子厚深于六朝,其《種樹郭橐駝傳》: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
不但骈,不但能把詩的情調融入散文,且能将詩的格律、形式融入散文。
韓、柳文實乃: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方散方骈,方骈方散;即骈即散,即散即骈。
六朝的骈文與唐之“四六”不同,“四六”太匠氣。
而六朝末庾信[20]已匠氣,隻注意骈,沒有散了。
其最大的毛病是好用代字,如寫桃用“紅雨”,寫柳用“灞岸”。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用代字固不始于庾子山,而庾子山用得最多。
庾氏境遇可憐,寫《哀江南賦》應能動人,而人讀後隻覺其美,文字華麗,不覺其感情真摯,外有所餘者而内有所不足。
美男子美,好,試問去掉其美,還有什麼!應從内生出光彩,不是從外面塗上。
骈文成為“四六”,實是骈文的堕落。
民[21]一日謂悟[22]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耳。
老和尚還肯此語否?”悟曰:“你看,争奈他何!” (道行《雪堂行拾遺錄》) 禅家語錄文章美,似《世說新語》,偉大或不如泰山恒嶽,而明秀過之。
一丘一壑雖小,而明秀駕泰山恒嶽之上。
“大海投于一滴”,由博返約。
人有不知、知、忘三種境況: (一)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孟子&bull盡心上》) 不知 (二)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論語&bull子張》) 知 (三)不知不識,順帝之則 (《詩經&bull大雅&bull皇矣》) 忘 魚“相忘于江湖” (《莊子&bull大宗師》) 人都帶點阿Q氣,是知道好,還是不知道好?往積極說,還是知道好,去得一分是一分。
人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bull小雅&bull車轄》);然禅宗忌諱“從門入”,要跳牆過去。
舊作品已失去刺激性,不能啟發。
啟發是生,生于其心。
西洋隻有從“不知”到“知”,沒有“忘”。
魚魚相忘,魚水相忘。
文章中言中之物——内容;物外之言——文章美。
初學者當先懂言中之物,後懂物外之言。
讀書之過程:(一)茫然,(二)了解(言中之物,内容),(三)欣賞(物外之言,文章美)。
創作亦然:(一)茫然,(二)表達情意,(三)文章美之表現。
第二步隻是“是”,不是“美”。
如唱戲,合闆眼未必好。
《兒女英雄傳》,八股氣,骈而不化。
“蓋所能言者,具于此雲。
”(陸機《文賦》) “不誠無物”(《中庸》廿五章),“不打诳語”,作文以誠。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事既不足為訓,文亦不足
(《六月二十七日宿硖石》) 以詩論不佳,以内容論可取,上句是,下句可商量。
“知識增時隻益疑”,還是不是真知識?靜安先生治哲學,對人生總之是想過的。
“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已是難事,“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更難! 宋真宗時,宰相王旦臨殁不著朝服,衣着僧衣,可見真後悔了也,遺命以僧入殓。
[9]又明末吳偉業[10]臨死,作《賀新郎&bull病中有感》詞,言“竟一錢、不值何須說”[11],可見其後怕。
不降清也罷,降就降了,何必後悔?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生了,不成。
曹操是擔荷;叔夜所說老子、顔回、柳下惠[12]、東方朔[13]是達人,隻是完成自我,如行雲流水,是“随喜”。
完成自我,一般人易成玩世不恭。
常人有人格的分裂,自己罵自己,反對自己,常人一做壞事而有内心牽涉。
仲尼、子文[14]是犧牲自己濟世,釋、耶都是。
老子、莊周無所作為。
濟世,有所作為;玩世不能做什麼,而完成自我,自己一點不受屈;釋迦是自己受苦,真偉大。
幹事的人非是犧牲自己不可,不像聖賢豪傑。
現在人,事做不好,就因其但想升官發财、完成自我。
叔夜兩種都不能學,玩世不能圓,濟世又不能完全無我,我的意識太強,不能犧牲。
“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渝”,變也,自動。
奪,使之變也。
莊子以為人得自天,唯足以能全。
得于天者不當破壞,故贊美嬰兒是天是全。
莊子對嬰兒是物格,兒科醫生對嬰兒是格物。
物格不見得真懂,隻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bull梁惠王上》)。
“戚戚”是心動了,喜歡的人不見得是好。
既然慕之,可見心如何戚戚,心動。
老子是機心,莊子無機心,六朝乃末流。
“仰瞻數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遂”,副詞,亦可用為動詞。
“且延陵高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志氣所讬,不可奪也”以上,曆舉前賢事迹而加以說明。
[元]趙孟頫書《與山巨源絕交書》 以下第三段,乃自述。
“少加孤露。
”《詩經》:“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小雅&bull小弁》)毛傳:“佗,加也。
”馬瑞辰[15]《毛詩傳箋通釋》:“駝、佗古通用。
中國古無駱駝,亦無駝字。
”駝、馳,朱注楚辭《涉江》“高馳而不顧”。
馳,加也。
“少加孤露”,“加”,馳也,被也,受也。
“母兄見驕”,“見”,被動語氣passivevoice,如“見欺”、“動見觀瞻”;又用作助動詞,加重語氣。
(auxiliaryverb:must,will,shall,can,oughtto.) “筋驽肉緩”,五臣注:“謂寬緩如驽馬也。
” “不攻其過”,“攻”,五臣注:“擊也。
” “故使榮進之心日頹”,“頹”,五臣注:“墜也。
”“從善如登,從惡如奔”(《國語&bull周語下》);“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增廣賢文》)。
“任實之情轉笃”,“任實”,五臣注:“用本情也。
”蓋不勉強之意。
“任實”,用本情,信意。
學文、學道,須在意,不能信意。
“此由禽鹿”,“由”、“猶”通。
“禽”,古擒字,飛禽;“獸”,鳥獸之總名。
“狂顧頓纓”,“纓”,缰。
“頓”不是“斷”,而“斷”是“頓”的結果。
“雖飾以金镳”,“镳”,馬銜。
美麗、簡明,六朝文兼之。
簡明乃美麗之本。
如嵇叔夜此段中所言: 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
二句簡明、美麗,至若李谔[16]所言: 連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惟是風雲之狀。
(《上隋高祖革文華書》) 二十字一個意思,又有一段文字: 夫人莫大于為善,為善莫大于修廟,而尤莫大于修二郎廟。
夫二郎者,乃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而老郎之子也。
廟有樹一株,人皆曰樹在廟前,餘獨謂廟在樹後。
是為記。
(《二郎神廟碑記》)[17] 像《二郎神廟碑記》,多數作家都不免堕坑落塹。
讀魯迅文章,是使死屍站起來看見自己的腐爛[18],錘煉,堅實,有彈性。
散文是因果相生,縱的;骈文是并列的。
散,因果相生;骈,甲乙并立,不但無因果關系,簡直無關。
“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二句,寓散于骈。
“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羁,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二句寓骈于散,是因果相生;“雖飾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亦寓骈于散,因果相生。
以上二長句以圖示: “狂顧頓纓,赴蹈湯火”二句,本可對而不對。
凡物反常必貴,而反常又可為妖,差以毫厘,謬以千裡。
反常而須看不出。
“骈”,唯中國有,劉師培《中古文學史》所謂“華夏所獨”[19]。
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改骈為散,而如《原道》: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仍是骈。
苦苦思之,骈、散二者應同時并用。
柳子厚深于六朝,其《種樹郭橐駝傳》: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
不但骈,不但能把詩的情調融入散文,且能将詩的格律、形式融入散文。
韓、柳文實乃: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方散方骈,方骈方散;即骈即散,即散即骈。
六朝的骈文與唐之“四六”不同,“四六”太匠氣。
而六朝末庾信[20]已匠氣,隻注意骈,沒有散了。
其最大的毛病是好用代字,如寫桃用“紅雨”,寫柳用“灞岸”。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用代字固不始于庾子山,而庾子山用得最多。
庾氏境遇可憐,寫《哀江南賦》應能動人,而人讀後隻覺其美,文字華麗,不覺其感情真摯,外有所餘者而内有所不足。
美男子美,好,試問去掉其美,還有什麼!應從内生出光彩,不是從外面塗上。
骈文成為“四六”,實是骈文的堕落。
民[21]一日謂悟[22]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耳。
老和尚還肯此語否?”悟曰:“你看,争奈他何!” (道行《雪堂行拾遺錄》) 禅家語錄文章美,似《世說新語》,偉大或不如泰山恒嶽,而明秀過之。
一丘一壑雖小,而明秀駕泰山恒嶽之上。
“大海投于一滴”,由博返約。
人有不知、知、忘三種境況: (一)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孟子&bull盡心上》) 不知 (二)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論語&bull子張》) 知 (三)不知不識,順帝之則 (《詩經&bull大雅&bull皇矣》) 忘 魚“相忘于江湖” (《莊子&bull大宗師》) 人都帶點阿Q氣,是知道好,還是不知道好?往積極說,還是知道好,去得一分是一分。
人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bull小雅&bull車轄》);然禅宗忌諱“從門入”,要跳牆過去。
舊作品已失去刺激性,不能啟發。
啟發是生,生于其心。
西洋隻有從“不知”到“知”,沒有“忘”。
魚魚相忘,魚水相忘。
文章中言中之物——内容;物外之言——文章美。
初學者當先懂言中之物,後懂物外之言。
讀書之過程:(一)茫然,(二)了解(言中之物,内容),(三)欣賞(物外之言,文章美)。
創作亦然:(一)茫然,(二)表達情意,(三)文章美之表現。
第二步隻是“是”,不是“美”。
如唱戲,合闆眼未必好。
《兒女英雄傳》,八股氣,骈而不化。
“蓋所能言者,具于此雲。
”(陸機《文賦》) “不誠無物”(《中庸》廿五章),“不打诳語”,作文以誠。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事既不足為訓,文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