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曹植(子建)《與吳季重書》
關燈
小
中
大
自情操、節制。
“面有逸景之速”,“面”,會面;“逸”,急馳;“景”,影也,景、影古通。
“抑六龍之首,頓羲和之辔,折若木之華,閉濛汜之谷”,四句重複,但不是誇大,是浪費。
第二段: “曠若複面”,“曠”,五臣注:“遠也。
” “其諸賢所著文章”,“其”,不作主詞,若作主詞當在subordinate(從屬狀态)。
如: [東晉]顧恺之《洛神賦圖》 其來也,我見之;其去也,我未之見也。
“我未之見也”,否定詞在前(“吾誰欺?欺天乎?”[《論語&bull子罕》])。
文言文中,第三人稱作主詞多省,如: 某甲者江南人,(其、彼)有田園在江北,其弟欲有之,某甲患之。
“可令憙事小吏諷而誦之”,“小吏”,五臣作“小史”。
“夫君子而知音樂”,“知”上,五臣有“不”字。
描寫有二種:一為繪畫的。
如《左傳》,似水墨畫,有飄逸之緻;如雲龍,得其神氣。
然此須高手始能生動,否則易成模糊。
一為雕刻的。
如《水經注》之寫景,近于雕刻,形态清楚、逼真。
柳宗元山水遊記出自《水經注》,故生動、飄逸之緻少,長處在清楚、逼真。
如《小石潭記》寫魚: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又《小丘記》寫石: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用雕刻的表現法寫逼真的形态。
用“若”字已有點笨,不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十二字。
《袁家渴記》: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衆草,紛紅駭綠。
“紛紅駭綠”四字,不但不像文,且不像詩;像詞,且為二等小詞。
真固真,而品不高。
大概凡逼真的,品就不易高。
《始得西山宴遊記》之“萦青缭白”四字與“紛紅駭綠”句法同,而此句比前句高得太多,“青”、“白”之色就比“紅”、“綠”高,“萦”、“缭”又比“紛”、“駭”好,再加還有“外與天際,四外如一”。
柳子厚遊記有“萦青缭白”句,東坡詩有“山耶雲耶遠莫知”(《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二者意境相近,而柳文高于蘇詩遠矣,融四字成一境界,千言萬語隻是一義。
繪畫的,神品;雕刻的,能品。
《水浒》近于前者,《紅樓》近于後者。
魯迅先生受西洋作品影響,加以本人之刻峭,且曾學醫,故下筆如解剖刀。
*** [1] 常調:守土之官在一定時期向執政者述職。
[2] 元遺山: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号遺山,世稱遺山先生,金末元初文學家、文學批評家,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作《論詩三十首》。
[3] 《續傳燈錄》卷二載汝州高陽法廣禅師事:“僧問:‘如何是大悲千手眼?’師曰:‘堕坑落塹。
’”
“面有逸景之速”,“面”,會面;“逸”,急馳;“景”,影也,景、影古通。
“抑六龍之首,頓羲和之辔,折若木之華,閉濛汜之谷”,四句重複,但不是誇大,是浪費。
第二段: “曠若複面”,“曠”,五臣注:“遠也。
” “其諸賢所著文章”,“其”,不作主詞,若作主詞當在subordinate(從屬狀态)。
如: [東晉]顧恺之《洛神賦圖》 其來也,我見之;其去也,我未之見也。
“我未之見也”,否定詞在前(“吾誰欺?欺天乎?”[《論語&bull子罕》])。
文言文中,第三人稱作主詞多省,如: 某甲者江南人,(其、彼)有田園在江北,其弟欲有之,某甲患之。
“可令憙事小吏諷而誦之”,“小吏”,五臣作“小史”。
“夫君子而知音樂”,“知”上,五臣有“不”字。
描寫有二種:一為繪畫的。
如《左傳》,似水墨畫,有飄逸之緻;如雲龍,得其神氣。
然此須高手始能生動,否則易成模糊。
一為雕刻的。
如《水經注》之寫景,近于雕刻,形态清楚、逼真。
柳宗元山水遊記出自《水經注》,故生動、飄逸之緻少,長處在清楚、逼真。
如《小石潭記》寫魚: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又《小丘記》寫石: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用雕刻的表現法寫逼真的形态。
用“若”字已有點笨,不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十二字。
《袁家渴記》: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衆草,紛紅駭綠。
“紛紅駭綠”四字,不但不像文,且不像詩;像詞,且為二等小詞。
真固真,而品不高。
大概凡逼真的,品就不易高。
《始得西山宴遊記》之“萦青缭白”四字與“紛紅駭綠”句法同,而此句比前句高得太多,“青”、“白”之色就比“紅”、“綠”高,“萦”、“缭”又比“紛”、“駭”好,再加還有“外與天際,四外如一”。
柳子厚遊記有“萦青缭白”句,東坡詩有“山耶雲耶遠莫知”(《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二者意境相近,而柳文高于蘇詩遠矣,融四字成一境界,千言萬語隻是一義。
繪畫的,神品;雕刻的,能品。
《水浒》近于前者,《紅樓》近于後者。
魯迅先生受西洋作品影響,加以本人之刻峭,且曾學醫,故下筆如解剖刀。
*** [1] 常調:守土之官在一定時期向執政者述職。
[2] 元遺山: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号遺山,世稱遺山先生,金末元初文學家、文學批評家,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作《論詩三十首》。
[3] 《續傳燈錄》卷二載汝州高陽法廣禅師事:“僧問:‘如何是大悲千手眼?’師曰:‘堕坑落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