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孔融(文舉)《論盛孝章書》 [1]
關燈
小
中
大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内知識,零落殆盡,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永年矣!《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不當複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緻,友道可弘矣。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歎。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裡,乃當以招絕足也。惟公匡複漢室,宗社将絕,又能正之。正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台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将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複有雲者,欲公崇笃斯義。因表不悉。
《昭明文選》卷第四十一“書上”載《論盛孝章書》。
法郎斯(France)[2]曰:
舊時代轉入新時代,縱使有勇往直前、百折不撓之精神,然亦不免傷感凄怆。
知人論世,以破成見。成見:(一)先天的遺傳(傳統),(二)後天之習氣。然“藥病相治”,天下藥多而飯少,當用之得當。
魯迅《而已集》有《論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一文,乃心理之解剖。劉師培有《中古文學史》論及漢、魏之文。
漢、魏之文不同:
漢:鋪張、華麗、氣盛,于天氣似夏;
魏:收斂、清俊、意深,于天氣似秋。
“不為己甚”、“排除異己”。
宋太祖滅南唐,謂李後主曰:“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3]故孫策必死孝章。孝章對孫策輕視固不成,漠然亦不成。因其有離心力,不能團結合作。
“此子不得永年矣”,“得”下五臣本有“複”字,不必從。
“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惟”下李善本有“有”字,可從。
“吾祖不當複論損益之友”,“吾祖”上五臣本有“是”字。
“或能譏評孝章”,“評”五臣作“平”,是。“平”本字,“評”,後起。
“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要”,究,畢竟。
“所共稱歎”,歎,歎賞、贊賞。
“正之術”,五臣本有“之”字,宜從。
“竟能發明主之至心”,“發”,發揮,使其理想成為事實,成就。
“凡所稱引”,“稱”,述義;“引”,舉事。
“欲公崇笃斯義也”,“義”下五臣本有“也”字,宜從。“斯義”,五臣注:“招賢之意。”
“因表不悉”,“表”,白;“不悉”,不備、不具。
此書信可分五小節:
第一節:開端至“此子不得永年矣”,寫孝章之近況。是“系驢橛”[4]。
第二節:“《春秋傳》曰”至“友道可弘矣”,論孝章宜救。
第三節:“今之少年”至“所共稱歎”,更申明前意。
第四節:以人才之招緻歆動曹公之心。以言意當從,不如使之樂從。
末尾:結。
***
[1]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因曾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有《孔北海集》。盛孝章(生卒年不詳):漢末名士,深為孫策所忌。孔融與盛孝章友善,憂其不能免禍,故修此書于曹操,以求救援。
[2] 法郎斯:今譯為法郎士(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著有詩集《金色詩篇》、小說《波納爾之罪》《苔依絲》《諸神渴了》等。
[3] 楊億《楊文公談苑》:“開寶中,王師圍金陵,李後主遣徐铉入朝,對于便殿,懇述江南事大之禮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太祖曰:‘不須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铉複命。”
[4] 《五燈會元》卷五載夾山見船子事:“山乃散衆束裝,直造華亭。船子才見,便問:‘大德住甚麼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師曰:‘不似,似個甚麼?’山曰:‘不是目前法。’師曰:‘甚處學得來?’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師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
《昭明文選》卷第四十一“書上”載《論盛孝章書》。
法郎斯(France)[2]曰:
舊時代轉入新時代,縱使有勇往直前、百折不撓之精神,然亦不免傷感凄怆。
知人論世,以破成見。成見:(一)先天的遺傳(傳統),(二)後天之習氣。然“藥病相治”,天下藥多而飯少,當用之得當。
魯迅《而已集》有《論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一文,乃心理之解剖。劉師培有《中古文學史》論及漢、魏之文。
漢、魏之文不同:
漢:鋪張、華麗、氣盛,于天氣似夏;
魏:收斂、清俊、意深,于天氣似秋。
“不為己甚”、“排除異己”。
宋太祖滅南唐,謂李後主曰:“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3]故孫策必死孝章。孝章對孫策輕視固不成,漠然亦不成。因其有離心力,不能團結合作。
“此子不得永年矣”,“得”下五臣本有“複”字,不必從。
“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惟”下李善本有“有”字,可從。
“吾祖不當複論損益之友”,“吾祖”上五臣本有“是”字。
“或能譏評孝章”,“評”五臣作“平”,是。“平”本字,“評”,後起。
“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要”,究,畢竟。
“所共稱歎”,歎,歎賞、贊賞。
“正之術”,五臣本有“之”字,宜從。
“竟能發明主之至心”,“發”,發揮,使其理想成為事實,成就。
“凡所稱引”,“稱”,述義;“引”,舉事。
“欲公崇笃斯義也”,“義”下五臣本有“也”字,宜從。“斯義”,五臣注:“招賢之意。”
“因表不悉”,“表”,白;“不悉”,不備、不具。
此書信可分五小節:
第一節:開端至“此子不得永年矣”,寫孝章之近況。是“系驢橛”[4]。
第二節:“《春秋傳》曰”至“友道可弘矣”,論孝章宜救。
第三節:“今之少年”至“所共稱歎”,更申明前意。
第四節:以人才之招緻歆動曹公之心。以言意當從,不如使之樂從。
末尾:結。
***
[1]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因曾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有《孔北海集》。盛孝章(生卒年不詳):漢末名士,深為孫策所忌。孔融與盛孝章友善,憂其不能免禍,故修此書于曹操,以求救援。
[2] 法郎斯:今譯為法郎士(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著有詩集《金色詩篇》、小說《波納爾之罪》《苔依絲》《諸神渴了》等。
[3] 楊億《楊文公談苑》:“開寶中,王師圍金陵,李後主遣徐铉入朝,對于便殿,懇述江南事大之禮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太祖曰:‘不須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铉複命。”
[4] 《五燈會元》卷五載夾山見船子事:“山乃散衆束裝,直造華亭。船子才見,便問:‘大德住甚麼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師曰:‘不似,似個甚麼?’山曰:‘不是目前法。’師曰:‘甚處學得來?’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師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