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李陵(少卿)《答蘇武書》 [1]
關燈
小
中
大
《答蘇武書》一方面是辯白,一方面是負氣。
辯白不足取,負氣處尚可觀。
作辯論文字,不能授人以柄,與人以隙。
(魯迅先生《熱風》可看。
) 王猛[17]從苻堅[18],并不辯白,态度倒好,有涵養。
不想取信于人,而天下後世人自能信之,此王猛所以為王猛也。
馮道[19],五代長樂老,無恥已極,然亦尚有可取。
嘗謂契丹曰:“此世雖佛出亦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20]人民真受其益。
蓋棺之論,難言之矣。
不求見信、見諒于人,而天下之後世人自能信之、諒之,至聖豪傑皆能如此。
李陵《答蘇武書》或謂是六朝人僞作,此不可信。
即使非李陵,亦必漢人作。
文氣發煌,絕非魏晉以後人所能有。
蓋漢人為文,亦好大喜功也。
魏晉文章清新,與其謂為春天雨後草木發生,勿甯謂為北方秋天雨後晴明氣象,天朗氣清,天高氣爽。
六朝文章成熟,尤其在技術方面(修辭)。
李陵《答蘇武書》既非魏晉清新,又非六朝成熟,而頗有發煌之氣。
*** [1] 李陵(公元前134—前74):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西漢将領,李廣之孫。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秋,李陵率軍與匈奴作戰,敗而降匈奴。
其後曾與被匈奴扣留的蘇武數次相見。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蘇武得歸,修書勸李陵歸漢,李陵以此書作答。
[2] 咬春:又名叫春,即在立春日吃象征春意的菜蔬食品,以示迎春。
[3] 方苞(1668—1749):字鳳九,又字靈臯,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劉大櫆、姚鼐合稱“桐城三祖”,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4] 悲多汶:今譯為貝多芬(1770—1827),德國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音樂道路,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5] 繁欽(?—218):颍川(今河南禹縣)人,東漢文學家,善寫詩賦,長于書牍,代表作為《定情詩》。
[6] 陳王:曹植被封于陳郡,卒谥思,故人稱“陳王”或“陳思王”。
[7] 蕭統《陶淵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
” [8] 蘇轼《題文選》:“淵明《閑情賦》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何異?而統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
” [9] 傅毅(?—?90):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東漢辭賦家,博學多才,著有詩、文、賦等作品,以描寫歌舞場面之《舞賦》最為著名。
[10] 《宗門武庫》:“師一日雲:‘我這裡無逐日長進底禅。
’遂彈指一下雲:‘若會去便罷參。
’” [11] 《中庸》二十五章:“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 [12] 從谂禅師(778—897):法号從谂,因曾居于趙州,人稱“趙州和尚”,唐代禅宗大師,禅宗史上的代表人物。
[13] 孫過庭(646—691):名虔禮,以字行,江蘇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擅楷、行,尤長草書,著《書譜》二卷,已佚,今存《書譜序》。
[14] 《碧岩錄》:“趙州問投子:‘大死底人卻活得如何?’投子雲:‘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 [15] 《老學庵筆記》卷二:“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
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
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恺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三節人亦人得一裹,自贊曰:‘李和兒也。
’揮涕而去。
” [16] 伍子胥(?—公元前484):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期吳國大夫。
其父、兄為楚平王所害,伍子胥隻身逃至吳國,初輔佐阖闾,繼事吳王夫差,後為夫差賜死。
[17]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郡(今山東壽光)人,政治家、軍事家,東晉後期前秦丞相,輔佐苻堅勵精圖治成就帝業。
[18] 苻堅(338—385):字永固,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氐族,十六國時期前秦君主。
[19] 馮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長樂老,瀛洲景城(今河北滄州)人。
馮道曆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身事十君,三入中書,五封公爵,人稱官場“不倒翁”。
[20] 歐陽修《新五代史&bull馮道傳》:“耶律徳光嘗問道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為俳語以對曰:‘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人皆以謂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
”
辯白不足取,負氣處尚可觀。
作辯論文字,不能授人以柄,與人以隙。
(魯迅先生《熱風》可看。
) 王猛[17]從苻堅[18],并不辯白,态度倒好,有涵養。
不想取信于人,而天下後世人自能信之,此王猛所以為王猛也。
馮道[19],五代長樂老,無恥已極,然亦尚有可取。
嘗謂契丹曰:“此世雖佛出亦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20]人民真受其益。
蓋棺之論,難言之矣。
不求見信、見諒于人,而天下之後世人自能信之、諒之,至聖豪傑皆能如此。
李陵《答蘇武書》或謂是六朝人僞作,此不可信。
即使非李陵,亦必漢人作。
文氣發煌,絕非魏晉以後人所能有。
蓋漢人為文,亦好大喜功也。
魏晉文章清新,與其謂為春天雨後草木發生,勿甯謂為北方秋天雨後晴明氣象,天朗氣清,天高氣爽。
六朝文章成熟,尤其在技術方面(修辭)。
李陵《答蘇武書》既非魏晉清新,又非六朝成熟,而頗有發煌之氣。
*** [1] 李陵(公元前134—前74):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西漢将領,李廣之孫。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秋,李陵率軍與匈奴作戰,敗而降匈奴。
其後曾與被匈奴扣留的蘇武數次相見。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蘇武得歸,修書勸李陵歸漢,李陵以此書作答。
[2] 咬春:又名叫春,即在立春日吃象征春意的菜蔬食品,以示迎春。
[3] 方苞(1668—1749):字鳳九,又字靈臯,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劉大櫆、姚鼐合稱“桐城三祖”,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4] 悲多汶:今譯為貝多芬(1770—1827),德國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音樂道路,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5] 繁欽(?—218):颍川(今河南禹縣)人,東漢文學家,善寫詩賦,長于書牍,代表作為《定情詩》。
[6] 陳王:曹植被封于陳郡,卒谥思,故人稱“陳王”或“陳思王”。
[7] 蕭統《陶淵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
” [8] 蘇轼《題文選》:“淵明《閑情賦》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何異?而統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
” [9] 傅毅(?—?90):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東漢辭賦家,博學多才,著有詩、文、賦等作品,以描寫歌舞場面之《舞賦》最為著名。
[10] 《宗門武庫》:“師一日雲:‘我這裡無逐日長進底禅。
’遂彈指一下雲:‘若會去便罷參。
’” [11] 《中庸》二十五章:“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 [12] 從谂禅師(778—897):法号從谂,因曾居于趙州,人稱“趙州和尚”,唐代禅宗大師,禅宗史上的代表人物。
[13] 孫過庭(646—691):名虔禮,以字行,江蘇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擅楷、行,尤長草書,著《書譜》二卷,已佚,今存《書譜序》。
[14] 《碧岩錄》:“趙州問投子:‘大死底人卻活得如何?’投子雲:‘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 [15] 《老學庵筆記》卷二:“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
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
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恺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三節人亦人得一裹,自贊曰:‘李和兒也。
’揮涕而去。
” [16] 伍子胥(?—公元前484):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期吳國大夫。
其父、兄為楚平王所害,伍子胥隻身逃至吳國,初輔佐阖闾,繼事吳王夫差,後為夫差賜死。
[17]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郡(今山東壽光)人,政治家、軍事家,東晉後期前秦丞相,輔佐苻堅勵精圖治成就帝業。
[18] 苻堅(338—385):字永固,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氐族,十六國時期前秦君主。
[19] 馮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長樂老,瀛洲景城(今河北滄州)人。
馮道曆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身事十君,三入中書,五封公爵,人稱官場“不倒翁”。
[20] 歐陽修《新五代史&bull馮道傳》:“耶律徳光嘗問道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為俳語以對曰:‘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人皆以謂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