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
關燈
小
中
大
問題。
陸機認為如此才能寫出好文章。
(三)想象問題 陸機在這方面寫得很精彩,他說:“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骛八極,心遊萬仞。
其緻也,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
于是沈辭怫悅,若遊魚銜鈎,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雲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上天下地,往古來今,皆在想象力所及範圍之内,要“籠天地于形内,挫萬物于筆端”,才見得想象力的豐富瑰麗。
(四)感興問題(我們謂之“靈感”) 不論何種藝術,待到它組成完整作品的時候,總不能越過感興這一階段,文學作品尤其如此。
這是陸氏獨到見解,說得也很精彩:“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滅,行猶響起。
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
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
紛葳蕤以遝,唯毫素之所拟。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此是說感興方濃,不能遏止發露。
當它來的時候,醞釀成熟,就能提筆一氣呵成,所以“或率意而寡尤”。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攬營魂以探赜,頓精爽于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
”——此是說感興不來,也不能勉強去醞釀。
當它不來或已去的時候,即使勉強寫作,而時機未熟,也不免徒勞無功,所以“或竭情而多悔”。
想象和感興這兩點,在《文賦》中提的比較突出,《文賦》序中所謂“每自屬文,尤見其情”者,可能亦重在此兩方面。
四 陸機《文賦》在文學批評史上所提供之問題 (一)問題之辨析 《文賦》論文體比《典論&bull論文》又詳細一些,陸機說:“詩緣情而绮靡,賦體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質,诔纏綿而凄怆。
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
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
奏平徹以閑雅,說炜晔而谲诳。
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
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 (二)骈偶之主張 陸機以骈文著稱,所以論文亦偏重骈俪。
如“詩緣情而绮靡,賦體物而浏亮”;如“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
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
此主張開了後來“元嘉文學”之風氣。
(三)音律之問題 陸機說:“暨音聲之疊代,若五色之相宣。
”他已經注意到了同聲相應、異聲相從的問題。
不過因為當時對文字音韻的辨析不精,所以還不能制定人為的音律;但他說“或寄辭于瘁音,言徒靡而弗華”,确已經注意到調勻音節的重要性了。
此一主張又開了後來“永明文學”之風氣。
陸機認為如此才能寫出好文章。
(三)想象問題 陸機在這方面寫得很精彩,他說:“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骛八極,心遊萬仞。
其緻也,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
于是沈辭怫悅,若遊魚銜鈎,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雲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上天下地,往古來今,皆在想象力所及範圍之内,要“籠天地于形内,挫萬物于筆端”,才見得想象力的豐富瑰麗。
(四)感興問題(我們謂之“靈感”) 不論何種藝術,待到它組成完整作品的時候,總不能越過感興這一階段,文學作品尤其如此。
這是陸氏獨到見解,說得也很精彩:“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滅,行猶響起。
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
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
紛葳蕤以遝,唯毫素之所拟。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此是說感興方濃,不能遏止發露。
當它來的時候,醞釀成熟,就能提筆一氣呵成,所以“或率意而寡尤”。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攬營魂以探赜,頓精爽于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
”——此是說感興不來,也不能勉強去醞釀。
當它不來或已去的時候,即使勉強寫作,而時機未熟,也不免徒勞無功,所以“或竭情而多悔”。
想象和感興這兩點,在《文賦》中提的比較突出,《文賦》序中所謂“每自屬文,尤見其情”者,可能亦重在此兩方面。
四 陸機《文賦》在文學批評史上所提供之問題 (一)問題之辨析 《文賦》論文體比《典論&bull論文》又詳細一些,陸機說:“詩緣情而绮靡,賦體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質,诔纏綿而凄怆。
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
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
奏平徹以閑雅,說炜晔而谲诳。
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
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 (二)骈偶之主張 陸機以骈文著稱,所以論文亦偏重骈俪。
如“詩緣情而绮靡,賦體物而浏亮”;如“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
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
此主張開了後來“元嘉文學”之風氣。
(三)音律之問題 陸機說:“暨音聲之疊代,若五色之相宣。
”他已經注意到了同聲相應、異聲相從的問題。
不過因為當時對文字音韻的辨析不精,所以還不能制定人為的音律;但他說“或寄辭于瘁音,言徒靡而弗華”,确已經注意到調勻音節的重要性了。
此一主張又開了後來“永明文學”之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