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

關燈
說明。

    “懷”者,有也;“響”者,響聲,所謂“懷響”,乃指有音響的文辭;“畢彈”義同于“鹹叩”。

     接下八個以“或”字開頭的句子,說明寫作時的種種情況。

    用“或”字者,有共同性,亦有個别性。

     “或因枝以振葉”,此為比喻。

    “枝”指主題,“葉”指附屬于主題的東西,“振”是動。

    “枝”動了,“葉”也一定動,此句是說以主題帶動其他内容。

     “或沿波而讨源”,亦為比喻。

    “沿波”,順水;“讨源”,尋找源頭。

    此句是說寫作時先說次要者,而後說到主題。

    這樣的寫法很多,如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先講種樹人如何種樹,最後才說出“吾問養樹,得養人術”之主題。

     “或本隐以之顯”,此句指出寫作中“隐”與“顯”的辯證關系;“或求易而得難”,此句指出寫作中“易”與“難”的辯證關系。

    寫文章如走路,大路長而平坦,小路短而不平,本想抄近走小路,卻比大路還難走。

    《離騷》中有句曰:“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捷徑以窘步”可與“求易而得難”互參。

    《論語》亦有言“欲速則不達”(《子路》)。

    漸進是學文、寫文的過程。

     “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鳥瀾”,此二句又是比喻。

    “變”,動也;“擾”,反訓,治也,馴服之意;“見”,同現;“鳥”,指水鳥;“瀾”,作動詞,起波瀾。

    上句說老虎一動,百獸都老實了;下句說龍一出現,水鳥都動了。

    此處“虎變”與“獸擾”、“龍見”與“鳥瀾”,皆是辯證的。

    此二句喻指:文章要有波瀾,起伏曲折,有動有靜,而重要的在于突出重點、主題、人物性格。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此為寫作中兩種不同之情況。

    “妥帖”是妥當,“施”是安排,“岨峿”是不調和,“不安”是不妥當。

    “妥帖”二字雙聲,“岨峿”二字疊韻,雙聲對疊韻。

     “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為言”,“罄”是用盡、費盡;“澄心”言沉下心,心不亂;“凝”即專,“罄澄心以凝思”是說構思時當如此。

    “眇”此處同“妙”,“眇衆慮而為言”是說寫作時當如此,即抽出一個頂好的意思來寫進文章裡,此即現在所說的“去僞存真”,而不是想到什麼說什麼。

     “籠天地于形内,挫萬物于筆端”,上句是說概括典型,下句是說形諸文字。

    “籠”意思是包起來;“形”,形式,指文字形式;“挫”是征服。

     “始踯躅于燥吻”,“始”指開始動筆之時,此句即言剛動筆寫作之時的情況。

    “踯躅”與彳亍、跢跦、踟蹰、躊躇等音近,義亦同,且皆為雙聲;“燥”,幹也;“吻”,唇也、嘴也。

    此句譯為現代漢語:将動筆時,先搖頭晃腦地哼句子(因那時的文章富音樂性),但文思不來,嘴念不出,以至唇幹口燥。

    “終流離于濡翰”,“終”指寫作到末後之時,“流離”即流出,“濡翰”是沾濕了毛筆。

    此句是說寫到末後,文句就像水流似的從筆端而瀉。

     以上是兩句空洞的話,底下是兩句要緊的話:“理扶質以立幹,文垂條而結繁。

    ” “理扶質以立幹”,“扶”,扶起、樹起;“質”,主題思想;“立幹”是說樹起骨幹或作為主幹。

    “文垂條而結繁”,“文”指文辭、文采;“垂條”意為生出枝葉;“繁”言開花結果。

    此兩句前句言思想性,後句言藝術性。

    思想、藝術,二者是辯證的,對立統一,缺一不可,相得益彰。

    以比喻來說,即是一馬之兩翼,必須相輔而行。

     寫文章做到了這些還不夠,還必須有熱情,所以陸機說出了以下的話:“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顔。

    ”“信”,副詞,誠然也;“情”,内情;“貌”,外貌;“不差”即相同。

    “信情貌之不差”是說内在的情是什麼,外貌表現出來的也是什麼。

    “故每變而在顔”意同上句,内在的東西變了,外貌也會變化。

    文章的“理”、“文”、“情貌”三者結合起來,才可能做到“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歎”。

     接下“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兩句,描寫寫作快慢不同之情況,上句言寫作之快,一揮而就;下句言寫作之慢,執筆而思。

     下一段自“伊茲事之可樂”至“郁雲起乎翰林”是前面三段之總結——合,是後面幾段之起頭——開,論及選辭謀篇問題。

     *** [1] 《<文賦>補說》,據耿文輝筆記整理。

    20世紀50年代,顧随先生任教于天津師範學院中文系,曾開設“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課程。

    學生耿文輝曾親聆講授,并有筆錄。

    葉嘉瑩聽課筆記《文賦》部分始自于“伊茲事之可樂,固聖賢之所欽”一段,為見全貌,以耿文輝所記聽課筆記之《文賦》序及前文部分作為附錄,輯錄于此。

    耿文輝筆記又有《<文賦>小結》一節,今亦附錄于後。

     [2] 《孟子&bull告子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